良心篇:如何克服收藏活动中的误区

收藏圈太乱?还是你玩的太浅,没有哪个圈子是不乱的,这篇文章给大家整理几条收藏活动中的误区。希望可以帮到小白们

误区之一:投机心理。

有的人搞收藏的目的和动机就是一种投机心理,

认为只要是古玩就可卖到大价钱,有幸遇到一两件就是一笔财富,马上可以变成百万富翁。

在这种心态驱使下,急功近利,

读了几本书就到古玩地滩或古玩商店按图索骥,专去购买与典籍上刊载的名瓷器、名铜器、名玉器。

发现一件便以为自己走鸿运,发了财,动不动就说值5万、值10万、值几十万圆。

殊不知这些名器的真品均深藏在博物馆或资深的收藏家手里,

他所见到的都是制假者按图制作出的新仿品。

误区之二:猎奇心理。

有些朋友以稀奇古怪的“孤品”作为首选目标,以为越珍稀的越有价值,

不少器物连自己都不知叫什么名称,干什么用的,

便花大价钱把它收到手中。殊不知正好中了专制独一无二假古玩投机商贩的套。

误区之三:好土心理。

认为出土文物必真,价值不菲。

于是,有些人一见到沾泥土的“出土”瓷器、玉器、铜器就高兴,以为与这些器物有缘,便毫不犹豫将其买下。

殊不知这些所谓的出土文物,均是造假者制造出来的,

什么土锈、水碱和红斑绿锈,以及各种沁色,都是人工强化出来的,

更有甚者,有的还制造出土地点,先将做旧的假器深埋土中,

然后约好收藏者现场挖宝,信不信不由你。

误区之四:定位心理。

有些人一进入收藏便描准“真、新、精”三个字,不是第一流的东西,不藏亦不买。

要搞收藏就要搞出个千万富翁、亿万富翁来。

从理论上讲,这三个字是对的。

但在实际收藏活动和实际投资活动都不可能做到,也不会有这样的条件让你去实现这种定位。

以收藏的大宗瓷器来说,真正的古陶瓷,除了在库中封存几百年一法,没有任何办法可以免其丝毫无损。

土埋的有土绣、土蚀,水中的有水碱、水绣,多少还受一点磕碰之损。

传世的经过飘摇风雨和几代沧桑之累,几多磨难,谁能保证不受些“皮肉”之难。

只有高仿之器,可以达到“新”的标准。

唯利是图的古玩商贩正是钻了这个空子,高品位高技术难度的仿制品,

既善既精,既稀既美,亦可任君讨价还价,满足你定位心理。

搞收藏在于积累因此,搞收藏还是实际一点为好。眼光不要过高,不要想到一夜暴富,先从一般的东西玩起,慢馒集累经验,集累知识,当然,只要东西真,也在慢慢积累财富。以上仅个人意见,欢迎各大藏友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