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石泉雁山鍋底潭或爲「幸運壺穴」

核心提要:岩層上的洞,形狀渾圓,洞壁光滑,有的口大底兒小,像一口圓底鍋;有的口小肚子大,像個茶壺。

人們給這些坑洞取了個好聽的名—幸運壺穴,“壺”指的是洞的形狀,“幸運”是傳說在這些天然的大坑邊走一走,可以帶來好運。

據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員張文敬關於“壺穴坑”的研究成果:數十萬年以上時間長河中,在山體的隆起過程中,流水裹挾著質地相對較硬的石塊“旋蝕”而成的“壺穴坑”,即所謂“水流石轉,石旋坑成”。

從張文敬研究員研究的大巴山區域米倉山的“壺穴坑”與石泉雁山瀑布的鍋底潭進行比對,此潭屬於“壺穴坑”的可能性比較大。

是否確實如此,還需要求教地質專家實地科考證實。

壺穴( pot—hcle)又稱甌穴。指基岩河床上形成的近似壺形的凹坑,是急流漩 渦夾帶礫石磨蝕河床而成。壺穴集中分佈在瀑布、跌水的陡崖下方及坡度較陡的急灘上。類似的地形也可出現在冰川底床上,由冰水沖蝕造成,特稱之為冰川鍋。

壺穴因河水急流中常有渦流伴生,礫石便挖鑽河床,河流中斷層、巖性不同或是跌水的下方在水流的磨蝕作用下,往往形成很深的坑穴。由於水流中攜帶的礫石對坑穴的側壁進行不斷刮擦,使得坑穴壁光滑如鏡,其形似井,地貌學上稱之為壺穴;壺穴由於造形特殊,素有「石面桶」之稱。

壺穴是在河流上游經常出現的一種地理特徵。由於雨水令河水流量增加,帶動上游的石塊向下遊流動,當石塊遇上河床上的岩石凹處無法前進時,會被水流帶動而打轉,經歷長時間後將障礙磨穿,形成一圓形孔洞,稱為壺穴。

壺穴在石頭上“蛀”出圓洞

文章出自:博物 2016年第07期

標籤: 自然地理

厚厚的岩層、堅硬的大石頭,是誰在它們身上挖出了一個個圓洞?這些洞就像石頭長了蛀牙,而且跟蛀牙一樣,有可能越來越大,甚至把整片岩層都“腐蝕”掉。

南非的幸運壺穴。

帶來好運的大坑

人們常說“歲月是把殺豬刀”,而在學地理的人眼中,歲月何止是殺豬刀,簡直是就是刀、槍、劍、戟、斧、鉞、鉤、叉!不信你看,在南非一個叫波克的地方,河流把河岸的石頭“啃”成了什麼樣子!厚厚的岩層千瘡百孔,就像被蛀蟲侵襲過的木頭。

在南非的幸運壺穴,河道的岩層被打磨出很多窟窿,看起來就像被蛀蟲啃過的木頭。

岩層上的洞,形狀渾圓,洞壁光滑,有的口大底兒小,像一口圓底鍋;有的口小肚子大,像個茶壺。人們給這些坑洞取了個好聽的名—幸運壺穴,“壺”指的是洞的形狀,“幸運”是傳說在這些天然的大坑邊走一走,可以帶來好運。

這些坑洞都是流水“挖”出來的,它們的形成過程,有點像蛀牙—河床的岩層如果有個小凹坑,水流到這裡就會打個漩,形成渦流,渦流把坑不斷打磨擴大,而坑的開口面積越大,就會有更多的河水進來參與打磨過程。直到有一天,岩層承受不住自己的重量,垮塌破碎。

水流越急的地方,洞打得越深、越大,幸運壺穴最大的坑群就在瀑布附近。這裡的坑直徑能到十幾米,一個連著一個,老坑套著新坑。而河邊的峭壁上,也能看出幾十米高的坑洞痕跡。這種岩石上的大凹坑,中文一般稱為“壺穴”或者“鍋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