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变“钱”景!巴东这个地方的农民,不用再漂泊异乡谋生……

神秘的北纬30°纬度线上,巴东纵横八百里,巫山、大巴山、武陵山三山交汇,长江、清江穿境而过,风景如画,景区密布——已拥有5A景区1个,4A景区2个,3A景区3个。


5A级景区神农溪,纤夫拉纤漂流再现古朴;4A级景区巴人河,幽深峡谷体验游惊险刺激;“华中凉都”野三关的森林花海,净化心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巴东凭借丰富的山水旅游资源,不仅吸引了五湖四海的游客,还带动周边群众吃上“旅游饭”,农民变纤夫、村姑变导游,打工者返乡就业,让村民的钱袋鼓起来。

一个纤夫供出两个名牌大学生

三尺白布,嗨哟!四两麻呀,嗬嗨!

脚蹬石头,嗬嗨!手刨沙呀,嗨着!

光着身子,嗨哟!往上爬哟,嗨着着

……

初夏的5A景区神农溪

一声声纤夫号子在峡谷婉转回荡。

世界纤夫在哪里?三峡巴东神农溪。

今天的神农溪,从远古流向长江,历史斑驳依稀可见,保存了千年的原始运输工具——“豌豆角”扁舟,以及誉为“活化石”的纤夫,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两岸以拉纤营生的农民纤夫,靠着“豌豆角”养家糊口。

神农溪纤夫驿站漂流基地 郑定荣摄

今年55岁的黄世勇,是神农溪畔的沿渡河镇罗坪人,1990年就在神农溪景区当纤夫,拉纤的收入不仅维系了一家人的生活开支,还供出了两个响当当的大学生。

大儿子四川大学毕业后成为贵阳一家知名房地产企业的高级白领,小儿子在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成为一家国企的佼佼者。“过去几十年,我靠在神农溪拉纤养家糊口,时间久了也有感情了,已经离不开这条河了。”

如今,没有了生活压力的黄世勇依然坚持拉纤,与景点共生。

“出门打工没技术,再说年纪大了工厂也不会要了,我还是习惯在河里拉纤,无拘无束的。”61岁的付祖新,上个世纪80年代神农溪景区开发时,他就在景区当纤夫,靠这条原始古朴的河流吃上了“旅游饭”。

原生态的拉纤活动作为一种纤夫文化,已经融入到神农溪景区的旅游产品中。目前,仅神农溪纤夫文化走廊,旅游公司就长期聘有纤夫20名,每年的3月至10月,纤夫拿3000元的固定月薪,还包食宿。在旅游旺季,公司还在当地招聘纤夫40名左右。

在沿渡河的罗坪、野马洞等村,因当地男人了解河道、熟悉水性,拉纤的人特别多,因此成了“纤夫村”。

巴东神农溪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景区的纤夫、导游、员工等优先录用当地群众,员工一个月有5天休假,让沿岸农民既兼顾了种地,又因为旅游业的兴起,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一个景区激活“茶店牛肉”品牌

八百里巴东,八百里画廊。

在长江以北的神农溪,游客们乘坐“豌豆角”,能感受韵味十足的巴山楚水。在长江以南的巴人河景区,游客不仅可以享林间漫步野趣,体验高空滑索的刺激,还可品原乡特色的茶店牛肉。

6月13日下午,离巴人河景区4公里处的隆鑫酒楼,老板周宗刚正忙着招呼客人,为游客打包带走的干烧牛肉,谈及餐馆的生意,他毫不掩饰地说:“现在的确沾了旅游的光,节假日生意爆满。”

作为茶店子镇开餐馆的“元老”,周宗刚怎么也没想到,名不见经传的茶店牛肉会乘着旅游开发的东风香飘四海。

茶店牛肉

“茶店牛肉”推出

1984年,周宗刚在茶店子集镇开起了第一家旅社,经营餐饮和住宿,当时餐馆主打菜是土鸡和腊肉,收费标准为1元/人,后来逐步涨到3元/人、5元/人。1992年,周宗刚不安于“开餐馆挣几个辛苦钱”的现状,开始跑货车运输,餐馆交给家人打理。

勉强维持几年后,周宗刚的父亲结合几十年的厨师经验,开始琢磨起牛肉制作,通过20多种配方的反复试验,最终推出以本地小黄牛为食材的干烧牛肉。

历经岁月积淀,汲取祖传秘方之精华,茶店牛肉历久弥新,成为当地的特色佳肴。

随着巴人河旅游景区的开发,茶店牛肉更是成了“香饽饽”,“游秘境巴人河,品茶店牛肉”成了游客的不二选择,价格也一跃为45元/人。利润高了,周宗刚前几年回归本行,放弃跑运输,潜心经营茶店牛肉。

“现在生意最好时,一天要接待300多位客人,是5年前的3倍,主要是因为景区的带动。”周宗刚介绍,来就餐的客人很大一部分都是游客,都是冲着茶店牛肉来的,有的客人吃了还要打包,带到北京、深圳、广州、海南等地。

随着“茶店牛肉”名气越来越大,周宗刚还接受微信订单、支付,将牛肉成品用真空包装快递到全国各地。

“茶店牛肉”品牌化

如今,茶店子集镇经营牛肉的餐馆达到35家,带动100多人就业。

为了让“茶店牛肉”带动更多群众致富,茶店子镇党委、政府利用境内巴人河4A景区资源,大力推广茶店牛肉品牌,成立牛肉协会,申报注册“三峡茶店牛肉”商标,统一牛肉制作标准。

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3届“千人牛肉宴”,评出10家“金牌牛肉店”、“经典牛肉店”。

当地政府还将易地扶贫安置与旅游产业充分融合,将紧邻巴人河景区的集中安置点,按照旅游的基本要素来规划,打造集牛肉一条街、石板购物街、民俗博览展示馆等于一体的“茶店驿站”民族风情街,通过旅游经济带动老百姓脱贫致富。

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群众

6月10日,提档升级后的野三关森林花海火爆开园,景区观光车司机谭继明载着游客,热情地为游客当起了义务导游。

35岁的谭继明是铁厂荒社区居民,以前在广东打工,2016年、2017年,他的父母亲相继得了中风、脑梗塞重病,双双偏瘫,生活起居需要人照顾,谭继明只好辞职回家,边找事做边照顾父母,先后从事过货车运输、农村客运,都不尽人意。

今年森林花海开业前夕,听说景区要招聘观光车司机,谭继明早早报了名,经过层层选拔最终成功应聘。不仅如此,谭继明的妻子曾令华也应聘到景区当售票员,成了景区上班族中的“夫妻档”。

“现在的花海不仅仅是看花,今年新增加了七彩滑道、萌宠乐园、丛林穿越等体验项目,相信来玩的游客会越来越多……”

说起景区建设、旅游带来的利好,谭继明侃侃而谈:“以前只在电视上看到过外地发展旅游带动老百姓致富,没想到如今在我们家乡也实现了,在家门口就能上班。”

随着野三关森林花海景区的发展,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本地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梦想,外出务工的人纷纷回乡就业、创业。铁厂荒社区居民田发奎以前辗转全国各地修隧道,今年4月回乡应聘森林花海的七彩滑道操作工,妻子在景区当保洁员。

田发奎说:“虽然每月的固定工资比在外面打工少一点,但是离家近,方便照顾老人和小孩,再也不用漂泊异乡谋生。”

野三关镇铁厂荒社区书记黄顺新介绍——

目前该社区有45人在景区上班,从事保安、保洁、售票、讲解员等工作,月工资1700元—2500元,还有生活补贴;另外还有60多人在景区打临工,从事整田、栽花等工作。

以前,当地居民主要收入来源靠外出打工、发展高山蔬菜,随着花海开业,可带动居民务工,发展餐饮、民宿,为广大群众提供了更多脱贫致富的门路。

近年来,巴东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围绕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打赢旅游翻身仗的目标,加快推进神农溪景区提档升级,延伸开发巴人河景区,统筹开发大面山,深度开发野三关高山休闲国际旅游度假区和清江旅游风景区,将景区提档升级与地方扶贫攻坚统筹推进,努力实现“开发一个景区,致富一方群众”的美好愿景。

2018年1-6月,全县预计接待游客431万人次,同比增长24%,完成旅游综合收入29.98亿元,同比增长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