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de253584385
依我看,劉備在取得益州的做法上實在是令人不齒。所謂劉備取川蜀主要就是說他奪得益州。
當時益州還在劉璋的管理之下,他派了法正去請劉備來幫忙打張魯。於是建安十六年冬天,劉備從公安來跟劉璋見面,這一次跟劉備一起的沒有諸葛亮、關羽和張飛,他們都留在荊州了。
劉璋其人
劉備在葭萌駐紮,開始了他所謂“厚樹恩德,以收眾心”的工作,竟然費時一年,不急於進軍漢中,跟張魯一較雌雄。這期間他的兵力增加到三萬以上,當然還包括劉璋送的。
孫權其人
到了建安十七年十月,曹操大舉南下,集結在長江北岸的濡須口準備消滅孫權。孫權馬上派人送信給劉備請求援助。
於是劉備跟劉璋報告說要離開了,因為:第一孫權這一難不得不救,不救勢必讓曹操一人獨大,勢力和實力都不是其他人可以抵擋的,益州更是不在話下。第二關羽在荊州跟曹操的大將樂進對峙。如果樂進獲勝,自然就會乘勢西進,打到益州是分分鐘的事情。這個威脅比張魯還嚴重得多。
樂進其人
但是劉璋只想到自己,生怕劉備一走張魯又來了。畢竟在他心裡,曹操還是在漢室的下臣,即便他現在“挾天子以令諸侯”至少說明他還是在漢朝的名下,不敢明目張膽地取而代之。所以劉璋不認為曹操南下是對自己的威脅。眼下最為重要的還是保全自己的領地和治下的百姓。
在劉備離開這事上,劉璋並沒體現展現他的全局觀念,對劉備請借的一萬名士兵和戰具軍糧也不肯全部劃給他,只撥付了四千名士兵和四千人份的戰具軍糧。這時候劉璋身邊的張肅發現了弟弟張松給劉備的一封信勸他不要走,居然大義滅親向劉璋告密,認為張松和劉備勾搭,劉備來益州以及在此屯兵招兵買馬其實是另有所圖。劉璋不肯借那麼多人也並非毫無道理啊,也沒有誰規定必須都心存天下嘛,更何況你劉備的所謂心存天下也無非是藉著“天下”的由頭賺自己頭籌嘛。這跟日本戰國時期各個名將織田信長、武田信玄、上杉謙信、豐臣秀吉跟德川家康都號稱自己心存天下,張藝謀的《英雄》還特意把這兩個字當成了不得理由那是一樣一樣的。
張松其人
於是劉璋把張松的頭砍了,還下令叫各地將領,不要再把公文送交劉備。等於說公開了對劉備的質疑。劉備心裡的秘密似乎一下子被掀開了。接下來的動作就顯露了劉備的陰險。
他乾脆南下襲擊了沛縣,把劉璋趕到了綿竹,又包圍雒縣,打了差不多足足一年。
按照劉備要走的時候的說法,形勢那麼緊急,你應該先做最重要最緊急的事情,去解救關羽於荊州,去援救孫權於曹操大軍之下。而不是在這裡耗時間,讓戰爭形勢發生不可逆轉的變化,應該還給社會一個可以安定的機會。
可是事實證明事情並不是那樣,劉備完全就是在利用劉璋,而且利用完了居然還打主意要取代劉璋。
這就是我說劉備無恥之處。
不過我們的文化中一向推崇“成王敗寇”,贏者上對下對所有都對,輸的就勢必處處不堪。
因為一直沒有辦法攻下雒縣,劉備派人叫諸葛亮來幫忙,同時也叫趙雲和張飛同時來。
這時候,張飛和趙雲的軍階都比諸葛亮高,年紀也比他大。
張飛和趙雲
張飛是徵虜將軍,趙雲是牙門將軍,諸葛亮是次於將軍一級的“中郎將”,叫做“軍事中郎將”。而且張和趙都還有官位,張飛是荊州的宜都郡太守,趙雲還曾是桂陽郡太守,當時是公安城的“留影司馬”(專門對付孫夫人和她的男女衛隊)。
張飛、趙雲和諸葛亮都是直接隸屬於劉備的,在指揮權上沒有統屬關係。當然諸葛亮學問好,點子多,趙雲和張飛對他很尊重那是肯定的。
所以不存在說諸葛亮為首帶著大家去幫助劉備取得川蜀的說法。
這三個人帶了不少的兵抵達並佔領江州,俘虜了守將嚴顏。然後諸葛亮跟張飛走北路,趙雲走南路,兩路人馬直奔雒縣。然而大家都還沒到,劉備已經攻下雒縣,接著三批人圍攻成都。
這時候馬超來降,接著劉璋開城投降(而且劉璋投降說得很明白是因為不願意百姓遭難,到底哪一個才是“天下”的範本還是看不明白了。)這樣劉備取劉璋而代之。這等於給自己爭取到了安生立命的地方,算是劉備成功路上的重要里程碑。成功之後論功行賞,一方面收攏人心,一方面也能起到激勵作用。劉備這番欣喜的當兒,曹操和孫權都被他厚顏無恥地搶了恩人的地盤,抓到人生第一桶金震驚了。這等於說曹操、孫權和劉備都有了自己的地盤,連草根出生成天投靠這個投靠那個又有好人緣的劉備都有了根據地,三權制衡的形勢已經基本成型了。
話說孫權是最為憤怒的。所以他要想盡一切辦法奪得荊州的控制權,以維護自己這方的優勢。這三方中曹操勢力最大,而且名正言順,他自然也不願意看到有人站起來還有後方撐腰。所以孫和曹就相互配合著進攻荊州,打開了荊州保衛戰的序幕。
這樣一來,大家明白奪得川蜀對於劉備的重要性,和把重要人物諸葛亮留在後方,鞏固後方的必要了。沒有這個根據地,就沒有兵源也沒有糧草,自然就沒有實力與曹操和孫權決鬥。
所以不管前方再如何危機,諸葛亮似的軍師有很多個,但是跟劉備姓的領地只有川蜀一塊,無論如何是不可以隨意處置的。有且只有諸葛亮有能力又有想法,全心全意一方面幫我們備備哥鞏固後方,一方面還能收攏人心考慮劉備的品牌形象問題。
龍鎮
題目裡有大坑啊,此時諸葛亮只是劉備的援軍之一,談不上誰率領誰。
雖然赤壁之戰,讓孫權最後下決心化想法為行動的是諸葛亮。
但是,諸葛亮這時候也就是剛入夥,
既沒火燒過博望,也沒借過東風,也沒草船借箭。
三國志裡也沒記載諸葛亮是咋過的劉備的試用期。
所以,支援劉備的時候,諸葛亮還只是個軍師中郎將。
這還是赤壁之戰後,劉備剛提拔的他。
而張飛呢,當時是徵虜將軍,趙雲呢,是牙門將軍。
這兩個人的官職都比諸葛亮大一級。
所以,不可能是諸葛亮率領他們去救的劉備。
不過,諸葛亮素有計謀,戰略上又看的清楚,又是劉備身邊“如魚得水”的紅人。
張飛和趙雲應該是很尊敬他,這個不容置疑。
老三位領著大軍把江州(今重慶)打下來之後,
就兵分兩路了,
一路是諸葛亮陪著張飛,走西北一路。
另一路則是趙雲領軍,走西南一路。
這兩路人馬可不是單純的就這麼走過去的,
而是一路過關斬將,掃平了通往雒縣和成都的道路。
所以:
諸葛亮在取益州這事上,居首功,被封為軍師將軍。
而且,劉備把自己左將軍府的一切軍政事宜都交給了諸葛亮。
從此,諸葛亮就開始了劉備大管家的生涯,直至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從戰略上說,遠離曹操和孫權的益州,真正成了劉備安身立命之所。
是必須有個放心的人來鎮守的。
那麼多面手,加戰略制定者諸葛亮就成了最佳人選。
這才能讓劉備放心的東援關羽,北征漢中。
這反應了劉備用人的思路,因事定人,很恰當。
三言兩語,好玩有趣,有沒有用?看你自己!好玩有用的歷史
概括來說就是時間緊、任務重。
那就說說當時的形式。
劉備事業騰飛的時候就是他最危險的時候,但是劉備又沒辦法,不開拓巴蜀地區不行,坐以待斃還不如冒風險。
風險來自孫權。
孫權看到到劉備發展很快紅了眼,在他最早的計劃中,統治江南再和曹操劃江而治是基本路線。劉備插一槓子,孫權很生氣,後果很嚴重。劉備得了益州後,孫權就坐不住了,索要荊州。
那荊州是隨便就給的嗎?劉備做好和東吳的戰鬥準備,劉備率五萬入公安,關羽入益陽。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打起來,曹操出現了。曹操來的正是時候,抓住空當取得漢中,劉備方面危機,隨時可能陷入腹背受敵的境地。
怎麼辦呢?和孫權求和吧。
劉備獲得益州是在214年,215年就發生上述事件,時間緊。而且劉備大概比較放心關羽,而且益州急需內政專家來治理,諸葛亮就必然呆在益州,這也是為什麼劉備率軍進公安而不是諸葛亮。
而且諸葛亮內政能力要高於軍事能力,他的確處在比較合適的位置上。
怪就怪蜀漢人才少,人事安排上捉襟見肘。
大眼大世界
很簡單,戰略如此,益州才是最終根據地,也是蜀漢政府所在地。
而荊州乃是戰亂之地,也就是前線,而諸葛亮長於內政,是以駐守益州。
為什麼呢?
答案在《隆中對》。來看一段隆中對原話: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荊州此用武之國,益州險塞,天府之土。
意思是:荊州是大家要爭奪的地方,益州地勢險要,自然條件優越的地方。
劉備要求諸葛亮、張飛、趙雲、劉封等入蜀作戰,是因為劉備在蜀中畢竟勢力單薄,需要支援,拿下劉璋,而能支援的,除去關羽要守荊州,也只有諸葛亮、張飛、趙雲、劉封等人了。
劉備基本上是認同諸葛亮隆中對的大戰略,同時劉備認為諸葛亮非軍事人才而是內政人才,歷次打仗都不帶諸葛亮,所以奪取益州後,就讓諸葛亮鎮壓益州這個大後方,讓諸葛亮發揮所長,掌管內改,提供兵源糧草。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公元211年,劉璋採納張松建議,讓法正請劉備入川攻打張魯,劉備此時正有攻取益州之意,於是讓諸葛亮等留守大本營,自己則帶龐統入川,劉璋出成都與劉備會於涪江。
龐統、法正等勸劉備在此襲殺劉璋,劉備以為初到益州,立足未穩,民心未定,沒有行動。開赴葭萌關,駐此不前,廣施恩德,收賣人心,劉璋自知上當,開始反擊。
劉備陷於苦戰,於是急召諸葛亮等入川增援,並讓關羽鎮守荊州,歷經三年,即公元214年才把四川攻下,佔領成都,而龐統也在攻取雒城的戰鬥中身死。
公元215年孫權見劉備攻取了四川,就索要荊州,劉備推脫,孫權於是趁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時,命呂蒙襲取了長沙,桂陽、零陵三郡。劉備急忙率軍屯駐公安,命關羽入益陽,準備與孫權決戰。
此時曹操已拿下漢中,兵進巴西,後院起火,劉備急速回成都主持大局。只能讓步,把長沙、桂陽、江夏讓給孫權,南郡、武陵、夷陵歸劉備。如此讓步,孫權佔大便宜了,當初劉備只是借的南郡,換回來的卻是三郡。
劉備以為,孫權佔如此便宜,必不會再打荊州的主意,於是安心回川消化蜀地,安撫民心,補充兵源,以圖漢中。
公元219年,漢中終於拿下,又分出三萬兵力給魏延鎮守漢中,加上各個重要關隘要分兵駐守,劉備根本無力支援荊州。
讓人沒想到的是,孫權竟如此不知廉恥,白得二郡後還不知足,又趁關羽攻打襄樊之時,讓呂蒙白衣渡江襲取了荊州。
孫權與呂蒙真是黃金搭檔,一個趁人之危,一個巧取豪奪,荊州丟失讓劉備始料未及,大罵孫權,實在可恨之極,是可忍,孰不可忍!於是傾全國之力攻打東吳,一場腥風血雨籠罩了江南大地。
三千年讀史看人生起落
相比于軍事,諸葛亮更擅長內政的。當初鳳雛不幸遇難,劉備當時無人可用,諸葛亮被迫離開荊州支援劉備奪取益州。
劉備龐統進取益州的時候,荊州作為當時劉備唯一的根據地,必須得派心腹駐守,文有諸葛亮,武有關雲長,也確實是這麼安排一文一武駐守荊州的。
劉備奪取益州後,政權中心開始西移,荊州更多的被視作保護益州的屏障。
剛進入益州,局面還不穩定,再加上日常內務處理離不開諸葛亮的,他自然也不可能離開益州回荊州駐守了。
當初最好的局面是,龐統不死在征途路上,等攻取益州後諸葛亮肯定會調往益州主持日常事務的,換龐統或者另外一個謀士同關羽一起鎮守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