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超级演说家,想成功就向他学说话的艺术

和氏璧,历朝历代传国玉玺的原型,天下奇宝,美玉无双。

传说中是春秋时期楚人卞和在凤凰的栖息之地发现的璞石。正所谓凤凰不落无宝之地,卞和认定此璞石乃是千百年难得一见的美玉,因此把它献给楚王。

而好事多磨,前后两任楚王的玉工,都没能辨识出此璞石的奥妙,而卞和则因欺君之罪被斩断了双脚。到了第三任楚王继位,心灰意冷的卞和已无心献玉,抱着玉石痛哭于荆山之下,直到眼泪流干,血泪涌出,也因此惊动了楚王。楚王命人剖开玉石,宝玉果然藏身其中,此玉灿若明霞,莹润如酥,是无上极品。

为了感念卞和保玉之功,此玉便被命名为和氏璧。而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就与这块和氏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到了战国时期,和氏璧兜兜转转,落在了赵惠文王手里。而战国七雄中最为强大的秦国盯上了这块世之瑰宝,秦昭王就发话了,愿用十五座城来换和氏璧。这乍一看,赵国这买卖也算划得来。可秦国一向奉行霸权主义,又有虎狼之师,难道真的会做这亏本生意?摆明了是威胁赵国,想要空手套白狼。

赵惠文王和众文武大臣商量如何应对这一外交危机,如果把和氏璧给秦国,又怕秦国出尔反尔,要是不给,则怕惹怒了秦国。这一困境之下没有人可以提出一个万全之策,这时宦者令缪贤发话了,可以让我的门客蔺相如来想办法。

接着缪贤讲述了当年蔺相如一番揣测分析赵王燕王的心思,成功救了自己一命的故事。表明蔺相如是个有勇有谋,善于识人,能言善辩的高人。接着就轮到我们的正主蔺相如闪亮登场。

对于之前的赵王等人讨论的困境,蔺相如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如果从大局考虑,还是要答应把和氏璧给秦国,如果秦国不给城池,则道理上是秦国理亏。并且蔺相如自告奋勇出使秦国,并许下诺言,如果得不到秦国的城池,自己一定会完璧归赵。

蔺相如携和氏璧一路向西,奔赴秦都咸阳。而本该隆重严肃的交接仪式,秦昭王却没有选在秦王宫里,而是在玩乐的章台之上举行。拿到和氏璧之后,秦昭王不提城池之事,而是将玉在下属嫔妃之前传递把玩。蔺相如冷眼旁观着这一切,料定秦王果然想要巧取豪夺和氏璧。再想起自己完璧归赵的诺言,蔺相如勇敢地走向前。

蔺相如提出和氏璧有一处瑕疵,请求指出来。秦昭王爱玉心切,果然又把玉交还到了蔺相如手上。蔺相如拿到和氏璧,退后几步,倚着柱子,怒发冲冠。他的大脑在高速运转如何应对秦王的霸权。最终做出了决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蔺相如站在道德层面怒斥秦王态度傲慢,言而无信。并举起和氏璧作欲摔状,表示秦王如果不从,自己将与玉共同砸到柱子上同归于尽。

秦王害怕蔺相如真的把玉给砸了,立马拿出地图表示愿意划分十五座城池,蔺相如方才收手。岛主专门去网上查了一下,和氏璧的材质一般认为是软玉,以闪透石为主,硬度大约为(6-6.5),而柱子一般是大理石,硬度为(3.5-5.5)。用和氏璧砸大理石柱子,谁会碎呢?难道蔺相如的意思是我把柱子给砸了,台子塌了,谁也别想活,这才吓坏了秦王?

这里就是开个玩笑,学理科的朋友应该门清了,其实能否砸碎一个东西,比较的不是硬度,而是脆性,冲击力大小,受力面积等因素。所以各位可千万别拿铁锤去砸钻石。

言归正传,蔺相如非常谨慎,怕秦王再开空头支票,并没有当场完成交接。而是让秦王按规矩斋戒五日,设九宾於廷,再来换玉。

由于已经确定了秦王的态度,就在这五日之中,蔺相如已经遣人将玉暗中带回了赵国。而自己孤身一人留在秦国,来面对之后的血雨腥风。

在九宾大典上,蔺相如表现出了无所畏惧的姿态,坦然承认已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并指出了秦国历任君王不受盟约的传统,话锋一转又承认秦国的强大,表示赵国不敢违背秦国的意思,只求先割地后献玉。将国与国的事理清楚了,蔺相如对于自己的生死则置之度外,当场表示愿以死明志。

如此一番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演讲,再搭配上蔺相如慷慨赴死的决心,秦昭王也无话可说。关键的和氏璧已经完璧归赵,再添杀戮只是无济于事罢了。最终蔺相如完成大礼,平安无事的回到赵国,官拜上大夫。秦国的地没送来,赵国的玉也没送去,一出完璧归赵的好戏完美落幕。

没过几年,蔺相如和秦昭王就迎来了第二次交锋。那时正值秦赵开战,双方激战多次,秦国又欲分兵攻打楚国,秦昭王权衡之下相约赵惠文王于渑池,商议停战。这一次相会的秦昭王的目的已经很明显了,之前数次交战秦国占据上风,这回又主动求和约谈,表明是借机宣扬国威,羞辱赵国。

赵惠文王犹豫不决,去了难免受到秦王羞辱,不去又错失了停止战争的良机。而蔺相如再次挺身而出,愿意随赵王同行,力保赵国的尊严。

蔺相如随赵王一行人行至渑池,出席秦昭王的宴会。刚开始气氛还算和谐,可秦昭王几杯酒下肚,志满意得,就开始有意挑衅赵王了。

秦王先是趾高气昂地对赵王说,听说赵王好音乐,请来弹琴助兴。赵王不敢得罪秦王,便只好鼓瑟弹琴,秦国史官立马上前边写边高声念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赵王羞愧难当,却不敢发作。而蔺相如忍不了了,他来这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见秦王如此欺人太甚,

便上前提出听说秦王擅长秦地土乐,请秦王击缶。

缶是指盛酒的瓦器,也就是瓦罐一般的东西。秦王叫赵王弹琴,好歹还是高雅一点的宫廷音乐,阳春白雪。击缶则是相当接地气,典型的下里巴人,蔺相如这一还击也表明了赵国的态度,面对国家君主荣辱问题,坚决不退让半分。

让秦王击这瓦罐子,秦王自然不肯。蔺相如上前厉声说:“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我们可以看到在这种剑拔弩张的气氛下,蔺相如依旧保持了高度的冷静,他虽威胁秦王,却不是用秦王的命,而是用自己的命,要在五步之内用自己的血溅到秦王身上。因为蔺相如清楚知道如果危及秦王的生命,一是不给秦王情面,二则秦王不是软弱之人,自己必是死路一条。而用自己的命为赌注,既起到了威慑秦王的作用,也给了他一个台阶下,表明秦王不是因畏惧而屈服,蔺相如之胆略可见一斑。

这是蔺相如第二次在秦昭王面前要死要活了,左右随从怕误伤秦王不敢近蔺相如的身,秦王也不得不服了他,只得无奈地敲了一下缶。蔺相如当即指挥赵史官记载:

“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国大臣见秦王吃了亏,立马再度狮子大开口:“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针锋相对:“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蔺相如也不贪,别的也不要,就要秦国的首都。直至宴会结束,蛮横如强秦终不能在赵国身上占得半点便宜。

而赵将廉颇的大军在边境处严阵以待,最终蔺相如护送赵王平安回到赵国,成功签订停战和约的同时也维护了国家尊严。

至于还有蔺相如和廉颇脍炙人口的将相和,今天就不说了,改天写廉颇的时候再说。总之蔺相如对外寸土必争,对内则是回避忍让,又是一桩美谈。有关蔺相如最后的记载是在长平之战期间,身患重病的蔺相如还坚决反对让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为将,可惜当时的赵孝成王并没有听从他的意见。大约也就是在那一时期,蔺相如因病去世。

纵观蔺相如几次事迹,在极端不利的情况下,他牢牢把握住了当事人的心理活动,并且运用其三寸不烂之舌,巧妙的转危为安,实属不易。再者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和尊严,多次敢于以命相搏,更是英雄之举。

蔺相如本是个地位卑贱之人,却屡屡在大场合之下立下如此成就,其胆略气势,雄辩能力,值得深思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