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時代,企業相互角逐的本質是數據之戰

題記:截至2017年年中,中國網絡黑產從業人員已超過150萬,市場規模高達千億。除了黑產行業,企業也想方設法獲取用戶數據。大企業之間的數據之戰也是愈演愈烈,本文重點分析數據黑產、企業間的數據之戰、企業角逐本質等相關事實,揭示了國內大數據行業現狀。

知名公司洩露數據,數據黑市規模驚

日前,根據《衛報》、《觀察家報》、《紐約時報》的調查及劍橋分析公司聯合創始人Christopher Wylie爆料,劍橋分析公司未經許可收集了超過5000萬Facebook用戶的信息資料,對這些用戶的行為模式、性格特徵、價值觀取向、成長經歷進行分析,然後有針對性地推送信息和競選廣告,以影響美國選民在競選中的投票。而收集這5000萬人的資料,僅僅用了一個網上風靡的性格測試。

劍橋分析公司(Cambridge Analytica)是一家為美國總統特朗普提供數據服務的數據分析公司,在美國大選中向特朗普團隊提供了關於選民的詳細信息。

事件被曝出後迅速引發了軒然大波。不少用戶開始擔憂自身數據的安全性,並開始公開表達了對於Facebook的不信任態度。美國當局要求Facebook CEO馬克·扎克伯格對此事進行解釋;英國也有議員表示,要求扎克伯格在政府相關部門前進行解釋。

對此,北京時間3月22日,扎克伯格終於在自己的Facebook賬戶上對此事進行了公開道歉。他表示,公司有責任保護用戶數據,“如果我們做不到,就不配服務你們。”

他表示,這次事件的根源在於,一位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曾經在Facebook上放上了一個個性測試應用,並被大約30萬用戶安裝。隨後,由於Facebook數據使用政策的改變,類似的應用被要求下線;然而該研究人員並未按規定下線該應用,而是繼續使用,並將獲得的用戶數據共享給了劍橋分析公司,最終導致了數據洩露事件的出現。

事件爆發後,Facebook公司股價一路下跌,兩日市值便蒸發500億,公司深陷信任危機,一度徘徊在生死邊緣。

稍早前的3月7日深夜,全球第二大虛擬貨幣市場幣安交易所被黑客攻擊,大量虛擬幣被轉換成比特幣,包括幣安、火幣在內的加密貨幣全盤暴跌,部分主流貨幣跌幅超過5%。隨後,幣安交易所發佈公告稱,“這是一次大規模通過釣魚獲取用戶賬號並試圖盜幣事件。”

僅僅一個月時間,因數據問題衍生爆發了幾起全球惡性事件。雖然發生地點、領域有所不同,但背後無一不涉及商業利益。犧牲品即是用戶的數據安全和信息隱私。

據國內知名大數據專家、職品彙創始人龔才春博士

介紹,截至2017年年中,中國網絡黑產從業人員已超過150萬,市場規模高達千億。龔博士指出,數據黑市如此猖獗與監管缺失有很大關係,去年6月1日,兩項網絡安全的法律條例開始施行,非法獲取、出售公民個人信息最低五十條以上即可認定為“情節嚴重”,達到入刑的標準。三個月內,北京市海淀警方破獲了30餘起與此相關的案件。而在此前,即便是上億條數據的交易,由於缺乏司法解釋,案件走不到訴訟程序,往往不了了之。

能站在數據權力頂端的,很可能是那些能真正使用好數據的超級公司。因為幾乎所有采訪對象都表示,國內對數據的保護和使用仍然雜亂無章,黑產毫無底線,互聯網企業則是靠自律行事。另外一方面,握有數據的大企業急需兌現數據的權力,似乎這樣可以站到未來戰略的制高點。隨著人工智能、新零售等行業一個個踏上風口,數據開始被大規模使用,企業與用戶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的摩擦明顯加劇。

互聯網企業的數據之戰愈演愈烈

當前的大數據時代,想方設法獲取用戶數據只是一方面,企業之間的數據爭奪也是愈演愈烈。

2017年6月1日,順豐、菜鳥短兵相接,爭奪的焦點就是數據。菜鳥聲稱為保護消費者隱私、電話信息安全,對全網物流數據進行信息安全升級,但順豐拒不配合。順豐的理由是,菜鳥要求提供與其無關的客戶隱私數據,此類信息隸屬於用戶,未經用戶許可,無法提供。

一天之後,兩家之爭迅速擴張為兩個陣營,一方是以“四通一達”為代表的菜鳥系,一方是迅速馳援順豐的京東、美團、網易等企業。雙方最終調和細節不得而知,但事關身家性命,任何一方都不想退步。

物流領域上演的輪番大戰,從表面上來看是為了用戶信息安全但實際上爭搶的就是物流數據控制權。事實上,互聯網時代大數據的蒐集、存儲和利用存在巨大的想象空間,還有超乎物流、網購行業本身的潛在商業價值,而一個成熟的會員體系背後就是一個充滿前景的大數據金礦。對於互聯網巨頭來說,大數據庫存雖然領域有所區別,但是數量級相差不大,在未來的發展中,清洗、脫敏、歸類以及最後的建模分析、挖掘利用將讓BAT的數據之爭最終分出勝負。(文/董成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