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裡藏著你的教養

最好的教養

不是家境

而是家風

作家馬伯庸曾寫過這樣一段話:

一個家族的傳承,就像是一件上好的古董。

它歷經許多人的呵護與打磨,在漫長時光中悄無聲息地積澱,慢慢的,這傳承也如同古玩一樣,會裹著一層幽邃圓熟的包漿,沉靜溫潤,散發著古老的氣息。

古董有形,傳承無質,它看不見,摸不到,卻滲到家族每一個後代的骨血中,成為家族成員之間的精神紐帶,甚至成為他們的性格乃至命運的一部分。

央視紀錄片《家風》

在歷史的年輪上細細觸摸

講述一個個家族的傳承之道

也在傳承中

尋找子子孫孫的未來

中國的家風傳統,自古有之

表現在最具體的事上

就是家訓

早期家訓例如

《尚書·盤庚上》收錄商王盤庚

對殷商貴族的訓詞

《無逸》《君奭》是周公旦

對侄兒成王,召公的勸誡

魏晉前的家訓多以單篇文字出現

直到《顏氏家訓》問世

家訓才形成完整的體例

標誌著中國家訓的成熟

《顏氏家訓》由顏之推在北隋時期完成

公元589年,隋八路大軍兵鋒已過長江

直逼建康城下,結局毫無意外

南陳被滅,北隋自此建立

國家趨於統一

而顏之推卻已垂垂老矣

讓子孫後代可以世代傳承

成為他人生最後的目標

於是他提筆寫下四萬多字

《顏氏家訓》

修身,治家,處世,為學

字裡行間無不體現著他對於整個家族

殷切的期盼和語重心長

除了子孫自身德行的修煉,要做到“居家盡孝,為國盡忠”,他還提出了家長需行責任楷模,認為:

“自上而行於下者也,自先而施於後者也, 是以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婦不順矣。”

這與西方近些年提倡的家庭教育觀不謀而合,史蒂夫·比達爾夫的《養育男孩》一書中就提出了父母以身作則的重要性,身教大於言傳等等觀念十分值得借鑑與學習。

中國常說“棍棒底下出孝子”,然而早在隋朝,顏之推就認為“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婦不順矣。”自上而下便可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如果是一對嚴厲刻板的父母,又怎麼能夠教育出一個溫文爾雅的孩子?

《顏氏家訓》中的諄諄教導,自此成為顏氏一族家風,顏思魯、顏遊秦、顏相時 、顏勤禮、顏真卿、顏杲卿......顏氏一族學問家,書法家輩出,且不乏忠臣義士。從時間上推算,顏氏的家業門風輝煌了由隋至唐的整整三個世紀。

顏真卿塑像

因為良好的家風

而形成的世家大族並非個例

在歷史長河中

無數的家族打破了所謂

“富不過三代”的定論

在一代又一代對自身的反省與傳承中

向世人展現出非同一般的良好教養

也因為一個個小家

體現出一個國家的教養

盛世之前如此

亂世之中亦如此

曾國藩的家族就是一個例子

在清王朝日薄西山

政局動盪的時候

曾國藩家族卻並未因此自我放逐

而他自己也在以身作則中

成為晚清第一名臣

而他寫給子孫的《曾國藩家書》

也成為世代流傳的經典

身居高位,他在家書中提及最多的詞是“勤儉”,1851年,剛剛擺脫太平軍南昌之圍的他性命暫時無憂,寫給幼子曾繼鴻的家書中,他說道:

“凡人多望子孫為大官,餘不願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之君子,勤儉自持,習勞吸苦,可以處樂,可以處約,此君子也。”

在寫給長子曾繼澤的家書中,他說道:“爾年尚幼,切不可貪愛奢華,不可慣習懶惰,無論大家小家,士農工商,勤苦簡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

他教育子孫

家儉則興,人勤則健

能勤能儉,永不貧賤

他說

勤,第一貴早起,第二貴有恆

堅持讀書,諸弟每日自立課程

須有日日不斷之功

家人需要放下架子去勞動

子侄除讀書外,教之

掃屋,抹桌凳,收糞,除草

後人評價曾國藩“不談過高之理,不行架空之事。”

他說的每一句話,都身體力行,從不因自己之身份而有所倦怠,去世前一天,還在讀《理學宗傳》,而他的富厚堂四座藏書樓,就收藏了30萬卷書籍。

他秉持著“ 耕讀傳家”的儒家思想

以苟活為羞,以避世為恥

以德求官,以忠謀政

成就了一番偉業

而在為人處世方面

也認為應該以誠待人

他說:“彼以偽來,吾以誠往。”

相信如果對方最初待己不誠

但若是自己能夠做到真誠

慢慢的就能被認識

繼而也會被以誠相待

作為長輩我們是不是

給予了孩子良好的言行教育

人之初,性本善

孩子調皮可以說是天性使然

但是到了一定年齡還一派天真

如同一個小野獸一樣

沒有一點被教化的痕跡

作為家長的那些成人

孩子不懂事

要你這父母何用

有些孩子一出門

總讓人覺得可愛而懂事

而有些孩子出門

人們浮現在腦海裡的只有一句話

“怎麼這麼沒有家教?”

人們不會怪你的孩子

只會覺得這個孩子的家教有問題

無規矩不成方圓

天性是一件美好的事

別讓它在不受約束的自由裡

變成惡之華

你的家風裡

藏著孩子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