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夫任一把手的12年间,德国队战术打法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勒夫担任德国国家队主帅12年来,“日耳曼战车”从只会高举高打,变成了一支能够用地面解决问题的球队。不夸张地说,勒夫就是德国足球的革命者,2014年世界杯冠军是对功勋教练的最好嘉奖。可惜的是,登峰造极之后,勒夫对极致传控足球的执念超过了实用性,2018年世界杯,德国队耻辱性地倒在小组赛,勒夫的战术难则其咎。我们不妨看看,勒夫任一把手的12年间,德国队战术打法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或许可以更深刻理解勒夫的内心世界。

2008欧洲杯 亚军

巴拉克绝对核心,双中锋效果欠佳

2008年欧洲杯,是勒夫第一次以主帅身份带领德国队出战大赛。他基本延续了球队2006年世界杯的打法,主要以442阵型迎敌。此举并不令人意外,因为2006年,勒夫虽只是克林斯曼的助手,但他主要负责球队战术方面的工作。

克洛泽与戈麦斯,两名当时状态正佳的射手担纲锋线。那时德国的打法还较为粗旷,勒夫的理念在于,如何用最简单的方式将球送入对手球门。中场中路的两名球员巴拉克和弗林斯,他们也有着不俗的得分能力,远射是他们的拿手好戏。

中路只有两人,都属于身高体壮、攻守兼备的类型。他们能力虽强,但这意味着德国经常要在中场面临人数劣势,面对4231或是433的球队,两名B2B球员必须展现出很强的统治力,尽管当时的两人均已年过30。勒夫解释道:“当时对我们而言,442是个好的选择,但每个阵容都会有其优缺点,这取决于可供支配的球员类型和技术特点。”

在勒夫的战术体系中,巴拉克是最关键一环。勒夫也承认,这个阵型是为巴拉克量身定做的:“2008 年,米夏埃尔对我而言就是左膀右臂,他球风独特,是一个自由主义者。”在这个体系中,巴拉克拥有很大的活动空间,他的全面性得以充分施展。

进入淘汰赛阶段,由于双前锋的效果实在不甚理想,未能形成合力。勒夫变阵4231,将巴拉克推上前腰位置,罗尔费斯和希策尔斯佩格等人陆续出现在后腰位置,球队中场更加殷实。踢上单箭头的克洛泽也不负众望,连续两场淘汰赛破门,将球队送入决赛。

决赛中,面对王朝初现的西班牙,德国队虽只输了一球,但场面上毫无机会,球员技术能力根本无法与对手抗衡。瑞士和奥地利合办的欧洲杯,也是梅策尔德等传统德式粗枝大叶型球员的最后舞台。

2010世界杯 四强

青春风暴骤起,防守反击造屠杀

由于巴拉克在南非世界杯前意外受伤,只得无奈退出。德国队因祸得福,不用再围绕切尔西中场制定战术,多名才华横溢的新人涌现,球队踢出了令人赏心悦目的快速足球。相比两年前,勒夫的常规主力阵容只保留了拉姆、波多尔斯基、克洛泽等半数球员。其中,弗里德里希的位置还由右后卫移至中路,施魏因施泰格则由两年前的右前卫摇身一变成为球队中场指挥官。

那届比赛,对于一众20出头的年轻人都是首次出战大赛,球队的经验相对不足。勒夫扬长避短,在优先稳固防守的前提下,得球后立刻发起水银泻地的反击。队长拉姆对进攻的推动有目共睹,施魏因施泰格将中场梳理的井井有条,赫迪拉的覆盖面积同样让人印象深刻。前场4人组中,22岁的厄齐尔和20岁的穆勒,这对初生牛犊,分别展示了在反击中完成致命一传和致命一击的能力,配以波多尔斯基和克洛泽两名正值当打之年的老臣。就这样,日耳曼战车的闸门被完全打开,他们先后四球重创英格兰和阿根廷。

对于两场经典战役,勒夫回忆道:“这两场,我们在技战术上的表现近乎完美。比赛中,我们将赛前所想全部转化为现实。”

8年过去,至今德国足坛仍有不少人认为: 2010年的德国队是最接近完美的,他们只是尚缺经验,而且运气不佳, 因为,他们半决赛碰到了不可一世的西班牙。 战术角度,这支球队还不能完全主导比赛,阵地战中统治力不足,但这是由球员整体风格决定的,快速与控制犹如“鱼和熊掌”,二者往往不可兼得。

2012欧洲杯 四强

虎头蛇尾,勒夫最大战术败笔

又一个两年,德国队的中前场保持了相对稳定,南非世界杯上惊艳世界的新星们成了球队栋梁。仅有锋线发生变化,已经远走拉齐奥的克洛泽,被前俱乐部队友戈麦斯代替。

德国的变化在于后场,拉姆和博阿滕两名边后卫,相较两年前,互换位置,加纳后裔来到顺足右路。帮助多特蒙德拿到德甲两连冠的胡梅尔斯,和两年前担任替补的巴德施图伯走上前台。两人都是脚法娴熟、出球能力极强的中卫,他们对组织进攻的帮助远大于默特萨克和弗里德里希这对搭档。自2010年被西班牙再次技术碾压后,勒夫深刻意识到了控球的重要性。从后向前,层层递进,胡、巴两名年轻人为其提供了人员基础。

加之中前场球员的球风更加成熟,勒夫球队传控流派的雏形初现。身处死亡之组的德国三战全胜,随后轻取希腊,直到半决赛,德国才遇到真正挑战,那便是他们素来畏惧的意大利。

德国人有多怕意大利?从勒夫的战术安排便可见端倪。勒夫令当时还未成大器的克罗斯出任前腰,将厄齐尔挪到边路,代价是将穆勒和状态火热的罗伊斯放在板凳上。此举,勒夫是为了限制皮尔洛,他希望克罗斯和厄齐尔对皮尔洛进行轮番骚扰,采取区域限制,不给“睡皮”过多处理球空间。但这招彻底失败,两名技术型球员很快证明他们并不是那块料,皮尔洛则奉献巅峰之作。因适应对手改变自身的德国队,也没能在进攻中找到方向。

本场比赛,是勒夫执教德国生涯中最大的战术败笔之一。他为自己信任两“书生”的防守能力,和没有派专人贴身盯防皮尔洛付出代价。勒夫也承认,和希腊的比赛,他对前场做了过多人员调整,使主力球员失去了比赛节奏,也是罪魁之一。

2014世界杯 冠军

主导比赛,传控缔造世界冠军

2014年世界杯,勒夫痛定思痛,不再刻意根据对手情况制定战术,而是一切以我为主,用超高控球率赢得比赛。当然,勒夫能如此自信,他必须有绝对雄厚的人员作为保障。克洛泽、拉姆等年过30的老将尚能站好最后一班岗,86-90德国黄金一代的优秀代表胡梅尔斯、博阿滕等人终于成长为世界一流球星,两代人擦出了最闪耀的火花。

当然,2013年夏天,瓜迪奥拉入主拜仁,也刺激和推动了勒夫的战术改革。加泰罗尼亚人将巴萨的足球哲学带到了巴伐利亚,例如,他经常将司职边后卫的拉姆当作后腰使用。勒夫也将此做法移植到了国家队。世界杯刚开打时,处于十字韧带恢复中的赫迪拉,一直在与时间赛跑,施魏因施泰格的身体状况也不理想。 德国中路缺乏人手,但拉姆出众的阅读比赛的能力,使勒夫的打法得以延续。

8强战对法国,拉姆重回右后卫,一则因为德国边路防守压力大,16强战被阿尔及利亚打爆。另一个原因是,拉姆前4场坐镇中路,给了赫迪拉和小猪喘息和轮换的机会,使他们可以专注应对后面比赛。 从2006年开始,德国队连续4次倒在半决赛或决赛,勒夫认为,球队的“赢家属性”还不够。用极其自信的方式主导比赛,也是德国捅破最后那层窗户纸的重要手段。 一直以来,德国人的比赛方式便以粗枝大叶而著称,勒夫球队以64% 的控球率,决赛击败阿根廷,拿到大力神杯。这像是一场梦,更是一场足球革命。

2016欧洲杯 四强

传控效果提升,结局失望

勒夫带队的第三次欧洲杯,球队阵型重回4231。相比巴西世界杯,拉姆退出国家队,施魏因施泰格在转会曼联后也丢了位置,反观克罗斯,在加盟皇马两年后成为了世界最顶尖组织型后腰。这届欧洲杯起,克罗斯成为德国队真核。德国8号球风更加成熟、处理球愈发自信。若用一个人代表德国队风格,无疑是克罗斯,清晰、精确,朴实无华,是他的特质。如果说2014年,德国队由多名球员分担组织重任,共同给球队打下传控烙印。那么2016年,手握指挥棒的只有一个人,名叫克罗斯。

作为世界冠军,勒夫没有必要在整体人员变化不大的条件下,改变战术思路。勒夫认为,球队在坚持传控打法的基础上,各项细节其实做得更好了。数据不会说谎,相较两年前,德国队单位时间内可以创造出更多得分机会,并给予对手更少进球机会。

但足球终究算的是踢进对手球门的次数。半决赛,德国憾负东道主法国,勒夫至今耿耿于怀。是役赛前,德国队胡梅尔斯累计黄牌停赛,赫迪拉和戈麦斯因伤缺阵,比赛过程中,还发生了博阿滕中途拉伤下场的情况。4大主力有恙,德国无法以最强阵容甚至惯用战术应战,穆勒被迫担纲中锋,决定传控球队生命线的中场位置,埃姆雷·詹和施魏因施泰格赛会分别首次先发。前者踢得不知所措,后者干脆半场前送出点球。勒夫后来承认,让小猪上场,更多是出于对其2014年功绩的感谢。就这样,勒夫球队以残阵,与他眼中球队踢的最好的大赛告别。

2017联合会杯 冠军

无心插柳,3421 快反造冠军

联合会杯,对于德国队本是额外负担,因此勒夫给功臣们放假,招入了多名边缘国脚乃至国家队初哥,前往俄罗斯。没成想,众多青年才俊产生化学反应,勒夫球队的新战术应运而生。

从小组赛第二场对美洲杯冠军智利开始,勒夫为球队量身定做了3421阵型。德国队中轴不在,现有球员难以完美演绎传控体系,于是勒夫另辟蹊径,让出球权,利用年轻优势,专注防反。

首先,这个体系可以充分确保后场人手充足,5后卫和双后腰,使德国扎紧篱笆。进攻中,此体系亦有发挥。5场联合会杯,德国进了12球,韦尔纳、戈雷茨卡和施廷德尔分别打入3球,德国包揽射手榜前三。德国队两名翼卫赫克托和基米希体能充沛,且攻守兼备,这意味着他们能在守转攻中,迅速给球队带来活力。中前场几人分工明确,特点互补。施廷德尔负责支配球,德拉克斯勒擅于盘带,而韦尔纳和戈雷茨卡都是很会利用场地空间的新星。前者的速度令人生畏,后者对后插上时机的把握,让人拍案叫绝。

与墨西哥的半决赛,是这套体系发挥的最经典案例。比赛中,墨西哥占据了绝对主动,拥有大把球权和射门机会,但德国用整体防守和犀利的反击,4比1完胜对手,青春风暴让人仿佛梦回 2010。

联合会杯,充分证明了勒夫不仅只会一套体系,他可以因地制宜,给现有球员找到适合定位,并将其捏合成体系。

2018世界杯 小组赛

传控不等于美丽,勒夫任性造恶果

2014年拿到世界杯后,荣誉已经不能满足勒夫的欲望,树立独特风格,追求场面极致成为他的目标。俄罗斯世界杯前,勒夫只选择适应其体系的球员,为此、他放弃了效率不俗的中锋瓦格纳,最后时刻将英超年度新星萨内踢出23人名单,而最薄弱的防守型后腰位置,勒夫也没有耐心等埃姆雷·詹伤愈。 勒夫信号明确,无论任何球员,只要不适合自己的体系,就会被放弃。以往,勒夫选23人参赛名单,是球迷最热衷讨论,也是最爱指手画脚的话题。这次,尽管一部分人为瓦格纳、萨内打抱不平,但没有人敢真正质疑勒夫。在俄罗斯,勒夫的球队充满了能力均衡的“乖乖仔”,这支德国队没有个性,每个人都像一颗螺丝钉,随意供勒夫支配。

小组赛首轮对阵墨西哥,勒夫的主力阵容包括了8名世界冠军。上届世界杯夺冠后,勒夫亲承,一支相同球队是无法卫冕的。他说了,却没有照做。相比4年前,德国没有了殷实的中场,双后腰代替了三中场。克罗斯和赫迪拉的组合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家配打手”,在尤文图斯出任8号位的赫迪拉有着强烈的前插欲望,他和克罗斯的距离总是过大。赫迪拉的丢球导致墨西哥反击得手,但这只是本场比赛的冰山一角。墨西哥人反击声势浩大,可惜效率不高。赛后,不少人都觉得德国运气不错,只输一个。

胡梅尔斯抱怨道:“对方反击时,后场只有我和博阿滕两个人。”传控足球最惧怕的就是被对方打反击。如今,在皇马习惯了被卡塞米罗保护的克罗斯,和老了4岁的赫迪拉,他们的搭档显然不是完美答案。巴萨式Tiki-taka要求球员丢球后立刻展开反抢,德国中前场的侵略性和反抢意识,也远无法与拉马西亚的理念相提并论。

次战瑞典的下半场,是德国本届世界杯唯一及格的半场比赛。戈麦斯替补上阵后,来到中路充当支点,韦尔纳则相应移至左路。戈麦斯的牵制为罗伊斯的扳平球开辟道路,韦尔纳终于可以在边路发挥速度优势,这是两粒进球的来源。

就当人们以为德国将渐入佳境的时候,与韩国的比赛,勒夫没有选择延续,而是高冷地对前场大洗牌。戈麦斯被拿下,韦尔纳担任中锋,厄齐尔首发,前场自由人罗伊斯的活动空间被压缩。

讽刺的是,重新洗牌的德国前场,根本无法用技术打开韩国人的防线,他们不断传出低平球,却正中韩国下怀。 韩国中卫搭档空战能力有限,但地面防守和预判能力可是他们所长。就这样,勒夫的球队白白耽搁45分钟。

下半场,勒夫明显给了球队更多高空作业的信号,世界杯首秀踢得浑浑噩噩的戈雷茨卡,险些甩头攻门得手。 此后,勒夫换上戈麦斯,韦尔纳相应又回到边路,胡梅尔斯也屡屡高空轰炸。这时,高球几乎成了德国的唯一手段和希望。勒夫给自己纠错的过程、也意味着时间的流失。

最终,德国没了上一场的运气,纵使28脚射门也无法叩开对方大门。勒夫作茧自缚了半场比赛,他用高端代替继承,用任性代替实用,造成恶果。勒夫的传控足球,中后场大部分时候很美,保持九成传球成功率并不是难事。但Tiki-taka的难点在于,如何在前场30米区域产生化学反应。这既需要前场几人频繁穿插,拉扯空间,也需要快速的传球速度,使对方持续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此外,最好还能有个以一敌众的超级球星作为爆点。然而,这些要素德国队都没有,至少,这些不是常规的形态。传控可以缔造美丽,就像巅峰的巴萨;但传控不等于美丽,比如这支3场只进两球的德国队。

四年过去,从世界杯冠军到历史性小组出局,勒夫经历了大起大落。2018年的失败,不代表传控足球不适合德国,而是勒夫的执拗将传控足球极端化。德国人的身体属性,勒夫是不能将理想完美转化为现实的。4年前,德国有多少关键战役是通过定位球打破僵局?控球,更多只是保持赛果的手段。如果因为传控,德国的优良传统高空轰炸和远射不复存在,那岂不是得不偿失?世界杯后,德国队又到了新老交替的节点,无论勒夫留任与否,德国的打法变革都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