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這才是去年坎城最好的一部電影!

這部電影我等了很久,去年它在戛納拿到最佳男演員和最佳劇本兩項大獎。

當時戛納上的還是未完成的“嚐鮮版”,隔了將近一年的時間,我們總算能在今年戛納開幕前看到這部電影。

《你從未在此》

You Were Never Really Here

導演: 琳恩·拉姆塞

編劇: 琳恩·拉姆塞 / 喬納森·埃梅斯

主演: 傑昆·菲尼克斯 / 葉卡特琳娜·薩姆索諾夫 / 亞歷桑德羅·尼沃拉 / 亞歷克斯·馬內塔 / 約翰·道曼

類型: 劇情 / 懸疑 / 驚悚

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 / 法國 / 美國

上映日期: 2017-05-27(戛納電影節)

上面這款海報是它在美國上映時用的宣傳海報。

其實我更喜歡它在戛納上映用的海報——

這款海報更能彰顯它文藝片的氣質。

今年的戛納非常特別,註定會在微博圈、朋友圈掀起一陣刷屏關注,因為中國有三位導演的三部作品分別入圍了三個不同的單元。

分別是賈樟柯的《江湖兒女》入圍了主競賽單元;畢贛的《地球最後的夜晚》入圍了一種關注單元;章明的《冥王星時刻》入圍了導演雙週單元。

期待三位導演有所斬獲。

這樣的一個入圍情況,比去年好太多。

鑑於去年的戛納電影近來才陸續出完資源,我們有必要重溫一下去年那些好的電影。

1

重溫去年戛納

去年戛納主競賽單元所有19部電影全是非華語電影。這19部電影我前前後後陸續看掉了12部。

個人最喜歡的是暮光男主演的《好時光》和今天要大聊的《你從未在此》,可以給到五星。

其次,《無愛可訴》《寂靜中的驚奇》《牡丹花下》《方形》算是我的第二梯隊選擇,四星。

其中《寂靜中的驚奇》和《牡丹花下》並沒有傳聞的那麼差。《寂靜中的驚奇》電影性很強,故事簡單但不悶,傳遞出一種unbearable broken childhood的感覺。

這裡偷偷安利一波。

《雙面情人》偏於類型化;《聖鹿之死》遜色於導演前作;《每分鐘120擊》並沒有評委會主席阿莫多瓦吹的那麼神,位於第三梯隊,三星半。

洪尚秀的《那之後》,我真的有點欣賞無能;哈內克的《快樂結局》也比較乏善可陳,看點似乎只有於佩爾,三星。

《玉子》則真的是WTF了,兩星最多。

《聖鹿之死》和《你從未在此》共同獲得最佳劇本獎。

如果《聖鹿之死》不能讓你信服,那麼《你從未在此》或許可以博得你的芳心。

同時,傑昆·菲尼克斯憑藉他對角色心理狀態的有力刻畫,拿到了一個戛納影帝 。

我覺得我們很有必要好好聊一聊這部在人才濟濟的戛納拿到兩座大獎的作品。

下文含劇透

2

狀態戲很多

這部電影的人物狀態戲非常多,所以它註定是一部文藝片。

一個退役軍人變成了一個僱傭殺手。

一位議員僱傭他去解救被抓去當雛妓的女兒,他和那個女孩上演了一出斯科塞斯《出租車司機》一般的故事。

下面這個鏡頭本身就很有“出租車司機”的感覺。

影片以一段窒息戲開場,男主把自己的頭套在塑料袋裡,尋找那種瀕死的窒息感。

我很喜歡這個開場,它基本確定了影片的整個基調和主題。

男主在這個城市,每天都有種生不如死的窒息感,他不知道自己該何去何從。

就和《出租車司機》裡的德尼羅一樣,退伍軍人總會有一種人生迷茫的後遺症,《芳華》其實講的也是同一個東西,只不過它包含更多更宏大的主題。

通過閃回的蒙太奇,我們得知,他的童年並非美好。

據說戛納上映的版本有更多的閃回鏡頭。我覺得目前公映版的閃回次數正好恰到好處。

這樣的一個構圖,也帶有窒息的感覺——

他喜歡去桑拿房尋找窒息感——

送亡母上路時,他選擇跟著她一起進入水中,又是一個具有儀式感的窒息行為——

瀕臨死亡對他來說有一種萬物皆停滯的快感。

導演會通過手錶的特寫,去強調時間的滯留感。

影片的開頭是一組特寫和主觀POV鏡頭。

觀眾一開始就被帶入到這個人物的狀態中,但始終看不到他的真面目。

直到第五分鐘,我們才看見影帝的尊榮。

他行走在暗無一人的巷子裡,他是一個被社會拋棄的人。

影片出現很多巷子的戲 。

這都是一種窒息的意象。

他是無神論者,他可以隨手把《聖經》扔進垃圾桶。

他不信命。

錘子是他的殺人武器,簡單粗暴是他的人設。

完成殺人任務後,他會在出租車上獨自遐思,可能這是唯一一個能給到他獨立而又安全的空間。

這是一個移動的空間,就像他漂泊在城市中一樣。

看著窗外搖曳的夜色,這是一位文藝感十足的殺手。

原來女導演拍殺手,可以這麼的文藝。

3

供人揣測的細節

女導演往往都是一個細節控,琳恩·拉姆塞其實頗有索菲亞·科波拉的感覺,我隱約嗅到一點《迷失東京》的味道。

殺手早上醒來,居然還有看書的習慣,而且看著看著,還會莫名其妙的把書的一頁撕掉。

導演很任性的不告訴我們這是為什麼,沒有任何臺詞作解釋。

導演可能是想通過一些細節去讓我們揣測人物的性格,她就讓我們猜,答案是什麼就不告訴你。

所以人家入圍戛納了呀!

殺手無聊的時候也會有些潛意識的小動作,比如這種——

還喜歡玩這個——

作為殺手,他進出家門,只走後門,不走前門——

這個鏡頭把位置關係交代得特別清楚

他喜歡吃彩虹糖,他會刻意尋找綠色的那一顆。

但當他找到綠色的那顆時,他會把它捏碎。

看到這裡我也是滿臉的黑人問號。

導演不解釋,我也只能猜:綠色暗喻軍隊,他對過去的叢軍生涯充滿了憤恨。

像這種充滿各種揣測的電影,是很挑觀眾的,稍微沒點耐心的觀眾會選擇放棄。

其實很多有意思的地方,我也是在二刷的時候才發現。

4

影帝的演技時刻

細節讓人物更為立體,諸多狀態戲也給予傑昆·菲尼克斯足夠多的表演空間。難怪他會拿影帝。

我們來看看幾個他的演技時刻。

他身邊的人逐一死去,他開著車,心亂如麻——

湖裡涅槃重生後,他前赴執行電影中的最後一個任務。

決絕的表情。

這是一個20多秒的長鏡頭,給足演員表演空間。

男主進入州長候選人的家,感知到女孩把候選人殺了,女孩不再保有童真。

男主崩潰。

如行屍般走在州長候選人的家——

最後一場的哭戲,是他演技的巔峰時刻。

5

敢這麼拍的只有戛納系導演

影片開場,男主執行一個任務,全程沒有屍體出現。

僅僅通過帶有血跡的兇器、證物,以及一句臺詞“搞定了”來完成。

這就是文藝片的拍法!

很高級,不過對普通觀眾來說,是挑戰,畢竟這段沒有臺詞只有人物狀態的戲,很容易讓人翻手機。

殺手回家後,運鏡更是直接使用一鏡到底的固定機位。

男主回家看老媽的這場戲,包括兩人的對話,全在一個鏡頭內完成。

說實話,我喜歡。一下子和開頭殺人的運鏡風格區分開來。

回到家,他的生活就是這麼平淡如流水。

之後,男主去執行另一個任務,女導演也是一反常態。別人用的方法她不用,她就是要高級,她就是要無視普通觀眾。

比如下面這場抓人的戲,我很喜歡,一個鏡頭內完成,鏡頭外發生的事讓觀眾去遐想。

男主第一次進淫窩的那場戲,全程使用監視器視角。給予觀眾很強的偷窺感。

後面再通過一個躺屍的裸男,交代這是一個嫖客,這裡是雛妓妓院。

導演儘量避免裸體鏡頭,儘量“去世俗化”。

估計也只有戛納系的導演敢這麼拍。

後面有個跟蹤的段落,導演採用非線性剪輯,一般的商業片不會這麼玩。

結尾的殺戮戲,導演採用反高潮的手法處理,沒有一場打鬥,只讓你看結果,不讓你看過程。

比如只給你看門口躺屍的保鏢,和後景進門的男主角。

明眼人一看就明白是怎麼回事。

從某種意義上說,導演是一位“道格瑪95”的擁護者。

這個由拉斯·馮·提爾(《女性癮者》和《黑暗中的舞者》)發起的“神教義”,要求電影要真實,並儘量避免一些類型化以及謀殺等虛假元素。

《你從未在此》是一部徹底去類型化的電影。

6

超現實是神作的標配

雖然這麼說有點言過其實,但是很多歐洲文藝片大佬確實都很喜歡插入超現實的段落。

《你從未在此》的超現實,已經算是比較能看懂的那種。

比如,男主在地鐵站看見20年前的女友,她臉上的傷寫滿了故事,暗示男主打過她。

人物的前史通過人物的狀態去完成,觀眾稍微一走心就會忽略掉。

再比如,當他與母親在湖中尋求共亡的時候,那個小女孩以超現實的意象出現在湖裡。

那是他心底最後的惦記,他忽然意識到他還不能死。

最後一場大戲,男主崩潰之際,他看見了過世的母親,

還有年輕時候的自己(從略小的身形,但依然拿著錘子來判斷這是年輕時候的男主)。

最為津津樂道的是影片最後一場戲。

男主假想了一次自己的死亡。

他血濺四處,但並沒人care他的生死,服務員依然自顧自的忙著。

對於這個社會,他是個無足輕重的人。

他唯一擁有的,只有那個小女孩。

導演和兩位主演

整體分析下來,覺得本片導演比科波拉更值得拿最佳導演獎。

總結

導演營造了一個讓人絕望的城市。

參與競選的州長竟是雛妓行業的支持者和消費者。

那麼,這是否可以間接證實,這是一個類似蝙蝠俠的哥譚市,腐壞墮落、行將就木?

然而這個城市的英雄卻活在迷茫與遺忘中。

他的前半生,不堪回首,令人窒息。

他苟延殘喘的活著。

然而生命中的希望,卻總在不經意中出現。

兩個可以互相依偎的生命體,彼此給予對方活下去的動力。

絕望中充滿了希望。這不是一個壓抑的故事,故事的主角依然有未來。

微博:@藤井樹觀影團2011

公號:藤井樹觀影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