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哲学研究院
按照古典哲人的定义:哲学是“热爱智慧和寻求智慧”;按照诗人的定义,哲学是“一颗漂泊的心在寻找家园”;按照现代哲人的定义,哲学是“去蔽,去除心灵上的种种附加之蔽”。
如果按照这些定义,哲学没有世俗之用,哲学是反世俗之用的。“追寻哲学”的目的,如苏格拉底的说法是审视自己的人生:什么样的生活值得过;如康德说法:我知道什么,我能做什么,我还能期望什么,最后,我是什么。
这就是哲学目的,而不是“学习哲学的目的”。学习哲学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目的,但哲学的本心使然。真正的哲学家或哲学的追寻者与哲学的本心是一致的。
偶然一会儿ABC
工科男一枚,15年儿童教育经历,说说自己对学哲学的体验,尽量大白话。
一、不同阶段的体会
1、高中大学:学哲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现在回想起来,当初哲学老师照本宣科的方法真心不乍的)。
2、毕业工作3年内:学哲学没用,浪费精力时间
3、毕业工作3年后:嗯,有点用。
(原因应是工作时单位的领导引导我们新员工,发现其套路和学过的哲学有点象。如骂了你一顿后,安慰说:每个人都有不足的一面,你的优点很多……心里没那么难受了。再如:碰到复杂的问题,领导会引导人你,复杂问题简单化,再复杂的现象后都有简单的本质,找到本质,你就比其它人高明多了……)
慢慢,还觉得,没有共同相似的世界观价值观,说话简直不能在一个频道上。
4、从事儿童教育后:哲学无处不在,无处不用。
比如,知道从现象中找本质,发现孩子教育其实没那么复杂,就是孩子与环境的关系。所谓学习,对孩子而言,就是信息的输入与输出,
需要了解孩子对什么形式的信息接受得快(朗朗上口的、形象的、场景的、行动的、不是讲道理的)。
知道孩子更愿意以什么方式表达自己(表情、动作、肢体、涂鸦、模仿、而不是文字或语言)。快速记忆很简单,就是“形象+线索”。等等。
自己有意无意在孩子教育、家长沟通中引导了解些哲学的基本原理。
5、步入中年:哲学可以让自己过得踏实安心舒坦。
比如,人生存必需的三样东西(空气、阳光、水),我一样不缺,我还担心什么?
人生如潮,有起有落,有得有失……自己还计较什么?
甚至,还对“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将去哪里?”有了一定的体验与感受……坦然很多。
二、结论:
学习哲学目的,对内,可以让自己坦然,对外,可提升自己的能力。
速强画说儿童教育
哲学是世界观,是方法论。寻求探知世界及自我的方式方法。
任何哲学均是思想,任何思想都有方法。任何方法均有限制,找到一种方法必然失去另一种方法。源于人不可能全面并客观地看待世界与自身。你看到的只是一个方法下的面,包括科学。
故推老子《道德经》。道德经也是思想,但它的思想是“无”。拿来用的时候是“有用”,不用的时候是“无”。最接近宇宙自然本源的思想。
有的人读出了“入道”(入世),有的人读出了“出道”(出世)。这是一个过程,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思想是痛苦的根源。源于你进去了,沒出来,被思想包围了,所以痛苦。你进去了又能轻松自由的出来,才是得“道”。所以老子说的是“无”。“有之为用,无之为道”。世界一切思想最终是为人所用的,没有思想才是“道”。“道”终归要为人所用,而不是人为“道”所用。人成了思想的奴隶,要思想有何意义。所以“道”在自然中就是“无”,在人的思想中就是“用”。活学活用,不拘泥其中,不能自拔。
大道至“简”。大道学的时候做加法,不断积淀。但最终悟“道”时要做减法,抽丝剥茧,除去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只剩精髓一点点了。这才是真正的“道”。这一点“道”入你之心帮助你,提升你,开阔你的境界和意识,而不是用“术”(条条框框)来束缚你,制约里。那不是“道”,是“宗教”主义。更何况宗教的最终依然是“空”,与“道”殊途同归。
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人努力活着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不管你是否能意识到)。而自觉或不自觉的选择有两种方法:
一,科学方式(社会方式):你拥有的物质(含人,权力等)越多证明你存在的价值越大,能力越大。所以大家拼命占为己有,竞争的根源所在。
二,宗教信仰:你拥有的精神财富越多证明你的价值越大。让你放弃物质的束缚,提升个体灵魂的境界。
其实归根,你需要什么就去选择什么,不为物缚,不为神往。人生大“道”是人站在思想与物质之上,而不是背负着思想与物质前行。所以才辛苦。
后面是我写的《人与思想》共勉之
当你开始学习语言的时候,你还只是孩子。
当你学会思考的时候,你己经成人。
当你己经拥有思想的时候,你是了不起的人。
当你己经站在思想之上时,你是一个伟大的人。
当你一直反思的时候,你在向圣人迈进。
当你决定不再拥有任何思想,离神己经不远了。
成就你的也是束缚。
埋葬你的也是希望。
人类的文明不过是动物的期盼,也是上帝嘴里的嘲笑。
一无所有是开始,也是结束。这中间的叫人。
离上帝最近的时候,不是死亡,而是新生。
来去无意58911149
对比一下霍金说的"哲学己死"→我们可以认为:
→冯先生这句话是从哲学家的角度说的,也许以前真可以说:人只有学了哲学才能"完整"的人
→但现在,科学越分越细,很多学科内已经蕴念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因此:
→→现在的自然科学家,很少有人花时间去学习哲学了,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伟大的科学!
→→从1996年"索卡尔"事件所引发的科学家和哲学家论战,我们可以看出,当代绝大数自然科学家对哲学家不屑一顾,他们更不可能学习哲学。
在很多大学,哲学是一门公共课,开这门公共课的目的不是为了哲学专业→我们还是用俗话表达一下作为公共哲学的目的→也是非专业人员的学习哲学的目的!
1>通过学哲学,教会人思考。
→哲学是认识论,认识论教人如何思考问题→,辩证法教人如何反思、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等等,→人会思考才有思路,而思路决定出路。
2〉通过学习哲学。使人提高理论水平,教人学会概括
→哲学里有一个金句→"透过现象看本质",面对纷杂的事物/千头万绪的现象,如何看本质呢?那就要通过学习哲学,从而提高理论水平,学会概括的方法。
3〉学习哲学,可以增长人文知识和思维知识。
→特别是哲学里的"辩证思维",是通往创新思维的导航器,能为创新思维打开大门。
哲学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学问,
如果学知识只是为了功利性地学以致用,那么往往欲速不达|!
4>学习哲学,会使人在同级的水平上更高一级!
→假设A,B两人学识相同/能力相似,而A学了哲学,B没学,那么A一定比B更具有竞争力和思辩力!!
→A与B的区别就象"能文能武"与"一介武夫"的区别一样l
→哲学使人智慧是一道公理!!信不信由
无数事实证明:很多成功的人士往往也是半个哲学家,甚至比半个还要多→你去张瑞敏的海尔管理学。
5〉社会类工作者要学一些哲学。
→很多学生毕业后会从事社会类工作,哲学在社会学科知识中,它是NO:1,可以说哲学是社会学科的基础,因为所有的学科,如果离开了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将寸步难行!
→特别是一些高级干部及高级管理者更要懂些哲学!
→特别是高层战略战术决策者,哲学是必不可少的
毛主席反复强,党的高级干部要辩证法就是这个原因!
附录"索卡尔"事件
1996年5月18日,美国《纽约时报》头版刊登了一条新闻:纽约大学的量子物理学家艾伦· 索卡尔向著名的文化研究杂志《社会文本》递交了一篇文章,标题是“超越界线:走向量子引力的超形式的解释学”。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故意制造了一些常识性的科学错误,目的是检验《社会文本》编辑们在学术上的诚实性。结果是5位主编都没有发现这些错误,也没有能识别索卡尔在编辑们所信奉的后现代主义与当代科学之间有意捏造的“联系”,经主编们一致通过后文章被发表(但事实上这篇文章最终并没有被发表),引起了知识界的一场轰动。这就是著名的“索卡尔事件”。
在随后的时间里,“索卡尔事件”被西方各大媒体在头版广泛报道。人们称之为“诈文”、“玩笑”、“一场恶作剧”、“一场骗局”。学术界的大多数人站在了索卡尔一边,认为这也是他们自己反对学术界中蒙昧和虚伪的斗争。
事件一俟发生,就立即触发了一场席卷全球的科学与人文的大论战。论战的一方是由科学家组成的科学卫士;另一方则是后现代哲学家结成的联盟。世界众多著名的媒体参与其中。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这个事件中,科学家普遍表达了对哲学家的不屑一顾!!
月亮TA爹爹
感谢冯友兰哲学研究院的邀请。谨不揣薄浅而尝答。
什么是哲学?翻开词典,也是我们熟知的,是这样界定概念的:哲学是关于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的学说。是在具体各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抽象性、反思性、普遍性的特点。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从词源、起源上讲,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人最早创造出“哲学”这个词,取的是“爱智慧”之意。言下之意,思考哲学者爱智慧,爱智慧的人在思考哲学。这些哲人们主要着眼着力于对世界的追问与思考。早在公元前6世纪,哲学家便开始思考提出世界的本原问题,他们反对过去流传的种种神话创世说,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些物质性的元素,如水、气、火等;他们用自然本身来解释世界的生成,是西方最早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代表人物如米利都的泰利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米尼和爱非斯的赫拉克利特等。还有一些哲学家认为万物的本质不是物质性的元素,而是一些抽象的原则,如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是“数”,以巴门尼德为代表的爱利亚学派认为是“存在”,并认为“存在”是不变的,不生不灭的,运动变化的只是事物的现象。古典希腊哲学集中在辩论与质询的任务。在很多方面,它为现代哲学与现代科学铺设了道路。
为了获取智慧和知识,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使用了“反思”(reflection)和“沉思”(contemplation)两词,认为唯有凭借反思、沉思冥想才能真正融会贯通,获得“理性之乐”。这与中国思想家王阳明通过静坐领悟真相,认清“真己”这个本体,从而获得“本体之乐”意思差不多。“澄怀观道”这个实修方法可大致视为人类文化的共识。
不要指望学习哲学有什么实际用处,哲学是最大的“无用之用”。学习哲学,是为了追求智慧,为了提升优化思维,是为了陶冶性情,在把握到一种智慧与抽象性、思辨性、想象性学习中体验到一种彻骨的豁达和愉悦,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从而受益终生。所以冯友兰先生说得非常好: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其他的学习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职业的人。这种“成为人”,就是成为天地间一个丰盈饱满的生命,一个“大写的人”。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的精华,引领着时代的进步。一些达到高峰的哲学思想永远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永远指导着后人,影响深远,影响绵远。当然,真正的哲学思想是理论化、系统化的,只言片语的格言、妙语或零散的比较先进的思想,是不能称之为哲学的。
通识学习与研究
我们今天的话题就是:“学习哲学的目的是什么?”
先来看看哲学是怎样定义的:哲学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它研究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这是有书君在《新华字典》里查到的定义。
从定义上我们不难看出,哲学应该说就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一个人的世界观跟他学习哲学的程度有关,喜欢钻研哲学的人,在不断学习哲学的过程中,哲学思辨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这期间世界观也会有所改变。如果一个人能对逻辑和哲学思辨有足够的了解,那么在与别人的交际的过程中,就很容易发现别人不严谨甚至是荒谬的言论,这样也就可以减少自己重复犯同样错误的几率。
哲学呢,它不是单纯一种知识的积累和凝聚,也不是哪一种认识的结果和升华。哲学其实是很抽象的一门学科,它的主要对象是人类的思想,人们通过学习哲学,来树立正确的三观,即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哲学可以让人明白自己,看清自己,换句话说也就是更了解自己。哲学是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我们接触的最系统的哲学应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离开马哲的哲学体系,可以说都不能够算为真正的哲学。马克思曾说过:“我们的真理不能显赫一世,但它会永存的存在。”
其实,学习哲学给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带来的意义都是巨大的,因为哲学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如果能够学会很好的解决哲学问题的话,那么现实生活中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学习哲学能够帮助我们人类理清楚现实生活。换句话说就是通过学习哲学来改变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使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得到更好的转变。
在我们大家读大学的时候,都知道除了哲学系以外,哲学还是其它专业的公共课,目的就是要让还在读书的青年人能够通过学习哲学后,可以用生活中的语言来表达哲学内容,从而提高人的理论水平,使人们在表达自己思维内容时,能够脉络清晰,学会概括。
喜欢学哲学的人,与同一级别的人相比较,可以让人明显的感觉到无论是在竞争力上,还是在思维方式上,等各方面水平都会更高一级。我们今天只晓得大部分知名企业家的哲学理论都非常扎实。例如,张瑞敏的海尔集团,就有著名的海尔管理学,如果张瑞敏没有很好的哲学思维,是不会有海尔管理学的诞生的。其实,像什么李彦宏、董明珠、马化腾这一类人,无一例外,都是哲学思辨能力很强的人,所以他们才会后今天的成就。这就是哲学的力量。
春秋时期,老子的《道德经》是我国最早的哲学雏形。“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春秋以后的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会研读《道德经》,因为它对治国是有很大帮助的。当然,皇帝还要读其它书籍,应该说是博览群书,把所学的知识与哲学融会贯通,才有我国历史上的一个个明君。
经过上面有书君一系列的长篇大论,相信一些朋友对学习哲学的目的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有书君毕竟不是哲学家,虽说对哲学也有爱好,但是所说的言论,也仅仅代表有书君个人意见,对朋友仅供参考。
如果有朋友,在读了有书君这篇文章后,突然也有了想去学学哲学的冲动,那有书君推荐先读哲学类的小说,小说是有故事情节的,读起来不会显得太枯燥无味。例如小说《苏菲的世界》;在读过一些哲学小说后,就可以读点简单的哲学专业书籍例如《西方哲学史》,当然也要看看《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的哲学是空前绝后的,没有哪一个哲学能够超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因此马哲是必读的,不要忘记哦!
有书快看
哲学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是一种世界观。以世界观来看待人生问题称为人生观,将人生观理论概括就成为人生哲理。世界观、人生观、人生哲理,这些统统都是思想理论,其作用乃是指导人生的行动。
在现代哲学讨论中,存在一个中心命题,那就是本体论和现象论,愚对此非常有兴趣。因为这个命题在古代就有论述。古人认为,世上万事万物既有本体,也有作用,有作用就有现象存在。其相互关系为“体必有用,用必有体。因体起用,由用见体。” 别小看这十六个字,它足以演译东方文明。
哲学中,宇宙的本源是什么?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宇宙的本源用一个“道”字来表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再追问一下,何为“道”?古人对“道”的体性描述为“无”:无形象,无声色,无大小,无内外,无方所,无有形状,无法形容。然而,这个“无”,非否定,因为有其作用存在,老子《清静经》中有讲“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体性是无,却有作用存在,不可思议,难以想象。
是故,古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唯道是从”。一代大儒王阳明龙场悟道,其心法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世界观是“道”,人生观是“为善去恶”。这二十八个字,道之体用含括在内。
有意思的是,在《六祖坛经》中,恵明追六祖求法,六祖言“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以上两例细思,不难发现,道与心是一体的,其体用关系完全说得通。真所谓“离心别无道”!正因如此,外来佛教才会被本土文化愉快地接受和融合。
佛教本属于东方文明,传入我国后与儒和道共同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可惜世人不去了解佛教,或戴着有色眼镜看佛教,更有甚者对中华传统文化不当回事,排斥佛教也成必然。
佛教的核心理论是《华严经》中佛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就这一句话,演化成整个佛教。释迦本师和他的历代弟子们所讲的一切经、律、论、疏、钞等,统统都是这一句话的说明;学佛修行统统都是这一句话的实践;生死自在的事例统统都是这一句话的证明。(如来智慧德相又称佛性)
佛性难明,于是就用比喻。
磁性、磁场人皆共知,磁是什么?看不见、摸不着,是无相的存在。有磁无磁,以能否有吸铁的作用和现象来辨别。这是“由用显体”啊!再进一步,一块顽铁,貌似无磁,然而只要将其内部正负电子的排列有序化,磁性顿现,顽铁即成磁铁。以磁性喻佛性,去除妄想分别执着,让自心清净有序不再混乱,佛性顿现。
学佛如何修?如何行?关键在于能否“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又称开悟,难不难?一层窗户纸,没有捅破就难,非常难。一旦捅破,“原来如此”。如何捅破?元音老人有一篇文章,标题是“略论明心见性”,读后豁然开朗。其论述的依据还是“体必有用,用必有体,因体起用,由用显体”。
综上所述,现代哲学中的本体论和现象论,结合古人的体用关系论,是悟道的一把钥匙!可以打开中华传统文化中神秘、隐晦难懂、玄而又玄的大门,而且人生的智慧及其种种受用,也源于此。
观心68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物质和享受也越来越多,人追求物质也越来越容易,很多人容易陷入物质的追寻而不能自拔,并深深地陷入这种表象的繁荣之中从而失去内在的自我。内心充满了不安,苦闷和烦忧等负面情绪。物质的丰富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内心的空洞。哲学家叔本华说过,生命是一团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每天过着一样的生活,在同一个房间醒来,吃着大同小异的早餐,做着简单而枯燥的工作,去熟悉的餐馆吃饭甚至也从来不曾尝试不一样的味道。你的生活单调空洞而又乏味。每天就像一个流水线的机器人一样固定的来回路径。
我们的生活方式被网络彻底而改变,电脑和手机已经深深的把大家带入了虚拟世界而不能自拔。我们被改编编排好的音乐和电影来抒发情感,被电影剧情和音乐旋律影响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大多数人沉迷于网络游戏中打打杀杀从而获得快感。更和素未谋面的网友谈天说地,寻找自己精神寄托。与陌生人说心里话,却把最坏的脾气留给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
如今的我们,科技的发展让我们迷失了自我,失去了自我。大多数人生活在一个被我们视为真实的幻想世界里。但当我们夜深人静静心思考探寻自己内心真实渴望的时候,或许我们每个人的梦想并无二致,那就是追求快乐。
科技的高速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大量的物质享受的条件。但是当我们真正拥有了豪华别墅,坐在豪华轿车,享受高科技带来便捷而又智能的生活,这一切在别人看来羡慕有嫉妒。但扪心自问,我们内心就真的快乐吗?为了追求金钱和物质,很多人不惜败坏良心和出卖自己的灵魂,不顾他人的健康和安危,把这个世界折磨的支离破碎。这样的你能够心安理得吗?能够获得自己的内心安宁和平和吗?
物质的富足、繁荣和享受或许带来的只是短暂的满足。也许,最快乐的人往往是拥有物质最少的人。人总是要面对死亡,死亡是一个人的最终结果。精神和思想的乐趣才是可持续的,思想和精神 富足,对智慧的无限探索,对人类精神领域的求知,对真理的无限渴求,成为了通往幸福和快乐的通路。而这一切就是哲学的必经之路。思想和意识的觉醒能够给人带来巨大的能量。更能带给人内心的安宁和平和,让人的内心充满愉悦。
哲学是对世界基本和普遍之问题的研究。最早的定义有「爱智慧」之意。是对智慧的一种热爱和追求。哲学是追求真理的学问,对人类精神发展的追问,对人类的真实价值的探寻。同时哲学也是有严密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它研究宇宙的性质、宇宙内万事万物演化的总规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问题。
简单的一句话,哲学是追求智慧,面对世界一切纷繁复杂的问题,使人能够“聪明的”活着。哲学有自己一套简单有用的方法。能够让你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更能让你的人生不再迷惑,不早恐惧,不再烦忧!
思变随想
人们学习哲学有很多目的,我见到有好些人学了哲学,然后成了抬杠专家,有的人成了哲学史学家,但是我认为这些并不是哲学的最重要的功用。
我在北大学哲学课的时候,曾问过老师这个问题,学习哲学有什么用?
老师给了我这样一个回答——学哲学可以使人自信。
我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回答,因为拥有独立思辨能力的人,一个能把自己从纷繁的世界中抽离出来,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思考自己和世界关系的人,毫无疑问地,他会变得更加自信。
对逻辑和哲学思辨足够了解的人,很容易就能发现别人言论中的不严密甚至是荒谬之处,这样一来,他们便不会人云亦云,他们会把别人说过的话,自己再重新思考一遍,然后得出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结论。
培养这种思辨能力,学习哲学可以做到,学习科学也可以做到。
但是哲学和科学在解决人类目前问题上还是稍有分工的。科学帮助我们更多地解决现世生活的问题,也即更为实际的问题;哲学帮助我们解决大脑思维自我认知和调控的问题,也即更为抽象精神层面的问题。
科学帮助我们制造汽车飞机电脑,哲学帮助我们思考我们和汽车飞机电脑之间的关系,也帮助我们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客观地讲,我并不建议所有人都深入地学习哲学,我们目前的哲学教育体系也是存在很多问题的。但是对于那些乐于思辨,乐于钻思维“牛角尖”的朋友而言,哲学肯定是不二之选。
人之所以为人,不是因为我们会种地收获吃果子,而是因为我们会在吃果子的同时想一想为什么果子是甜的,不仅从科学层面去思考这个问题,也从哲学层面去思考这个问题。
更进一步地,我们会思考,人活着有很多乐趣,可是为什么又有这么多的痛苦。过去的时候人吃不饱饭痛苦,可是今天人吃饱了饭还是会痛苦。什么是造就人类幸福与苦难的根源?是上帝?是佛祖?是玉皇大帝?是造物主?还是大自然?
对大自然而言,人类究竟是一种手段,一种实现大自然进化计划的手段;还是一种目的,人类本身就是大自然所服务的对象,一切皆因人类而生?哪种想法更为合理,哪种想法更能让人解脱,那种想法更能激发人类的潜能?
我们是否足够聪明来认清自己?还是说我们只不过是高等智慧眼中的蝼蚁?
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我的读者们,学习哲学并不能帮助你彻底解决上述任何一个问题,但是,它会赋予你思辨的能力,让你进入思考这个级别的问题的阶段。有了这种能力,你和有智慧的人一起谈话的时候,就会发现原来大家说的都是普通的语言,但是那些智慧的东西你能听懂,别人却听不懂,那些深谋远虑你能看到,别人却看不到。
最后,如果我的读者读到这里,产生了对哲学更浓厚的兴趣,而不是觉得不知所云,那么你应该试着多了解一些哲学,你会因此而发现一片更大的世界。
韩东燃
谢谢邀请。学习哲学的目的因人而异,有人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有人是为了毕业找工作,有人纯属是对哲学感兴趣等等……每个人出自不同的动机,所以目的也不一样。我想题主要问的是哲学的目的和作用吧。
就像“佛教”是来自于梵文一样,哲学这个名词也是外来的,是距今两千五百年前的古希腊人创造的术(philosophy),1874年,日本启蒙家西周,在《百一新论》中首先用汉文“哲学”来翻philosophy一词,1896年前后康有为等将日本的译称介绍到中国,后渐渐通行。
至于哲学的定义,现在全世界还没有统一的答案。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出自己的哲学定义:“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思想”。我个人觉得哲学就是寻求宇宙间真理的一种智慧和学问。
哲学包含的研究领域主要来自逻辑学、美学、伦理学、政治学和形而上学。逻辑学是对思维及其理想方法的研究:观察与内省,演绎与归纳,假设与实验,分析与综合—这些都是逻辑学试图理解和指导的人类活动的形式。对大多数人来说,这门学问沉闷乏味,然而思想史上的重大事件无不是人们在自己的思维与研究方法上所做的改进。美学是对理想形态,抑或美的研究;它是艺术的哲学。伦理学是对理想行为的研究;至高无上的知识,苏格拉底说,就是善恶的知识,人生智慧的知识。政治学是对理想社会组织的研究(而不是—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谋取一官半职的艺术和科学);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女权主—这些都是政治哲学中的剧中人。最后,形而上学(招来了这么多非议,因为与其他哲学不同的是,它不是借助理想来协调现实的尝试)是对天地万物的“终极存在”的研究;是对“物质”真实的、最终本质的研究(本体论);是对“精神”的研究(哲学心理学),并且是对“精神”与“物质”在感知和认识过程中相互关系的研究(认识论)。
从以上被拆的七零八落的哲学论述的范围,我们就可以基本上感知到哲学的目的,总结起来不外乎就是认识自然认识自己。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能够解开茫茫宇宙中我们从哪里来?我是谁?我要去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