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聯「碰一碰」不是NFC支付,卻難逃NFC支付普及不夠的頑疾

6月27日,銀聯推出“碰一碰”功能,即通過NFC手機讀取NFC標籤進而完成支付。一時間在業內引起了不少的討論,但小編對於這個產品的看法可能和很多人不一樣。

究其根本,銀聯的“碰一碰”實際上只是一個變相的銀聯在線支付而已,變化的只是讀取商戶信息的方式,把線上支付的方式應用到線下場景,大家想想是誰在做的事。面對根深蒂固的二維碼使用習慣,和應用的日常打開率,結果似乎也就顯而易見了。

首先,碰一碰針對的是小微商戶,而小微商戶甚至是路邊攤需要的是簡單和方便的使用流程。拋開雙方都可以免費申請的渠道不談,二維碼的可複製性讓其重複利用率大大提升。

有人可能要說,靜態二維碼限額500,二維碼的安全性差。而實際上,一方面“狡猾”的微支們已經通過“靜態碼跳轉動態碼”的方式解決了限額問題,至於安全性方面,自從有了一些投機取巧的騙子們貼自己的二維碼冒充商戶之後,店家們都變得更加聰明瞭,付完款會讓你給他看,而且會設置收錢到賬的提醒。另外,談到冒充,碰一碰其實也可以留著付款成功的截圖來欺騙商家。

其次,目前來看碰一碰的體驗相比於二維碼並不會更加方便。在NFC開啟的前提下,打開“雲閃付”APP(據悉目前華為Pay已經支持亮屏不打開APP),在界面找到“碰一碰”,點擊觸碰進入讀取感應,然後輸入金額完成支付。這一套支付流程實際上只是把掃碼的過程改成了讀標籤,而且由於NFC在安卓和iOS設備上的體驗差異,目前甚至無法做到先去靠近標籤再彈出應用。安卓設備上多個NFC應用會搶佔入口,而iOS沒有應用根本無法喚起NFC讀取功能。

再加上,如今微信靠著社交屬性在線下小額支付方面優勢明顯,聊著天就可以掃個碼完成支付,這一點就連支付寶也有些絕望,更何況是不知道躲在手機哪個角落的“雲閃付”。在手機應用的打開率上,雲閃付的劣勢太明顯了,加上並不樂觀的支付體驗,這個情況讓“碰一碰”無法發揮NFC支付“快”和“靈”的優勢。而且再看看這樣的支付場景,要是櫃檯上都貼上二維碼和NFC標籤,你敢說NFC一定比掃碼快嗎?(二維碼好歹離得遠一點都可以掃,NFC標籤都來碰一碰就有點尷尬了!)

最後,“碰一碰”不是NFC支付,卻仍然難逃NFC支付普及度不夠的頑疾。眾所周知,近年來儘管NFC手機的普及度越來越高,但是仍然無法成為智能手機的標配,就連國內NFC推廣最大的華為、小米也僅僅是在中高端的系列手機中才適配,而佔據國內較大手機市場的藍綠廠一直沒有加入到NFC的支持陣營,NFC的普及度成為了限制眾多NFC應用無法全面推向市場的關鍵因素。

利用NFC標籤進行支付的“碰一碰”其實壓根算不上什麼“黑科技”,僅僅是NFC技術標籤應用的一個簡單延伸罷了,類似的通過NFC標籤連接藍牙、存儲信息、防偽溯源,都是一個道理。

當然了,看法歸看法、市場是市場,碰一碰在費率和安全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優勢,銀聯的創新更是值得肯定。“碰一碰”最大的難點是與支付和收單直接相關,不是銀行和第三方支付機構無法參與進來,也正是這一點讓這個概念由來已久卻一直未曾商用。如果這個概念在掃碼支付普及之前出現,小編的看法可能會有一些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