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百家姓》排第一位的是「趙」?

為什麼“趙錢孫李”排前頭?為什麼不把“周吳鄭王”擱前頭,為什麼不找別的姓呢?“劉張徐黃”,不都可以嗎?

當時“趙”是宋朝的國姓,所以“趙”排第一位是理所當然的。

“趙” 姓起源有三:

起源一

起源於姓,也就是秦始皇嬴政的那個姓,形成於西周時期。

嬴姓的祖先叫伯益,伯益第13世孫裡有一個叫造父的,他是幹什麼的呢?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駕駛員”,是為那位特別愛玩的周穆王趕馬車的。造父駕駛技術非常了得,是一個超速大王,放到今天,肯定罰單無數。總之就是造父趕車速度非常快,併為此得到了周穆王的封賞。周穆王把造父封在趙城,就是今天山西省趙城縣南部。於是,造父的子孫後代就姓趙了。

書法劉老師解釋說:“‘趙’的意思是‘疾行、超騰’。”

起源二

源於

姓,屬於以帝王賜姓為氏。為匈奴、南蠻、女真、党項、滿族改趙姓或趙宋王朝賜姓而來。

漢代有趙安稽(匈奴人),趙曳夫(“南蠻”人),五代有趙國珍(牂牁酋長的後裔)。先後匈奴人、女真人、党項人、猶太人的李姓、穆姓、隆姓、宇文姓、拓跋姓的歷史人物,被賜姓趙。

唐末,首領拓跋思恭因協助唐朝鎮壓黃巢之亂有功,賜姓李,封為定難軍節度使,建立了以夏州(今陝西省靖邊縣)為中心的地方政權。自此以後,夏州党項政權日益壯大。

趙宋立國,復賜夏州党項首領拓跋氏以趙姓、蒙古族成吉思汗三弟哈赤溫後裔元末避難甘肅陝西隨母姓、改姓趙。

起源三

源於姓,屬於因故改姓為氏。(歷史上因避禍、姻親、過繼、入贅等原因改姓的情況很多,這在姓氏學上稱之為“冒姓”。)

趙氏中也有不少這樣的情景。其中多數為:清王朝覆滅後,清官職人者及家中子女岌岌可危,時下正是辛亥大屠殺,滿人頭顱積滿水井,四九城內外一片荒涼。伊爾根覺羅、愛新覺羅等滿姓氏者迫於壓力改名換姓,不少人便改的是“趙”姓。

為什麼“錢”在第二位?

《錢文忠解讀:百家姓》的作者錢文忠說:錢是吳越國的國姓,吳越王錢鏐,也就是錢姓的始祖。但是他跟別人不太一樣,不太喜歡打仗,打下兩浙這塊富裕的地方以後,就有點小富即安、上進心不強的意思了。他告誡子孫說,將來如果有可以奉為正朔的人,也就是如果有一個了不起的“王者”出現,就納土歸降好了。所以,到了末代吳越王錢俶的時候,就直接向宋朝納土歸降了。

因為沒打仗,就沒讓這片富饒之地變成一片焦土,所以江浙一帶的人,都很感念錢家。在《百家姓》裡,“錢”就給放在了第二位。現在杭州有座塔叫寶俶塔,大家一定知道,就是為了紀念錢俶而造的。

為什麼“孫”在第三位?

第三位為什麼是“孫”,也很簡單,“孫”是吳越王錢俶的皇后的姓。由此可見,《百家姓》的作者把吳越國看得很重。這畢竟是他自己的家鄉或者“屬國”嘛。

為什麼“李”在第四位?

第四位為什麼是李呢?當時和吳越國毗鄰的一個國家是哪個呢?南唐。南唐是五代十國的十國之一,有先主李昪、中主李璟和後主李煜三位帝王。

書法劉老師說:李姓的來源相當複雜,其中一個說法很有點兒意思。根據《姓氏考略》,周以前沒有李姓。李最早見於史籍姓名的,是老子李耳。李耳或許也是理利貞的後裔,不知道為什麼,到他這兒就由“理”改成“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