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折買了個三萬塊的包,真的占到便宜了嗎?

1929年10月24日,紐約證交所的股價暴跌,交易所大廳裡迴盪著拋售者絕望的叫喊聲。

自此,一場席捲全美的經濟大蕭條拉開了帷幕,股票市場崩潰,上萬家銀行關門,企業大量停產,失業人數激增。

但就在此時,奢侈品品牌愛馬仕偏偏推出了一款33萬美元的手錶,這在當時看起來十分不可思議。

這是一個錯誤的決定嗎?

恰恰相反,雖然這款手錶無人問津,但是愛馬仕其他的產品卻在當時賣得出人意料的好。

以上故事,這兩天我分享給了一個後悔買了個3萬塊包的友人。

上個月,她和一個酷愛奢侈品的朋友去歐洲玩,對方一口氣買了6位數的包,並向她推薦了這個打折後3萬+的去年熱賣款。

“當時我覺得,這個折扣能讓我省了1萬多呢,而且比起朋友的‘揮土如金’,我簡直是勤儉持家”。

其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早在1974年就“默默看透了這一切”……

1.

“你以為”的錯覺

這樣的現象背後暗藏著一個經濟學原理,即錨定效應,最初就是由丹尼爾·卡尼曼提出的。

所謂錨定效應是指當人們需要對某個事件做定量估測時,會將某些特定數值作為起始值,起始值像錨一樣制約著估測值。

在做決策的時候,會不自覺地給予起始值的信息過多的重視。

人們在對某一事物評價時,通常會下意識尋找一個參照物,這時如果出現錨點,自然而然就會成為人們做判斷的標準,而不管這個判斷標準是否合理。

丹尼爾.卡曼丹還做過這樣兩個有趣的實驗:

-在五秒內估算:1*2*3*4*5*6*7*8

-把一張紙摺疊100次,估算一下它的厚度

我猜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兩個數字都不會很大。

事實上,將1到8相乘,你將會得到40320這個數字;用簡單的數學公式計算一下摺疊之後紙張的厚度足有1.27×1023公里,相當於地球與太陽之間距離的800 0000 0000 0000倍。

因為,你很容易會算出1*2*3*4=24,這樣一個比較小的數字“錨定”了你的第一印象;同樣的,由於紙張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很薄的,那麼即便它被摺疊了一百次,很多人也不會認為它會非常厚。

2.

你的生活,被“錨定”了嗎?

生活中受到錨定效應影響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人們會對不瞭解的事物缺乏合理的心理預期,一旦出現外在的暗示,就會像錨一樣被固定在一定範圍內,從而無法做出合理選擇。

很多人或許都還記得2008年的股災,當股票被套牢之後,很多人的願望就從“通過這隻股票賺錢”轉變為了“只要解套就好了”。

這實際上也是由於心理錨點發生了改變:當外在的環境變化,心理的錨點就從“渴望盈利”轉變為“避免損失”。

這實際上也是由於心理錨點發生了改變:當外在的環境變化,心理的錨點就從“渴望盈利”轉變為“避免損失”。

3.

用好錨定效應,給自己加分

錨定效應的威力和影響不容小覷。

一方面,它會在不經意間影響我們的決策和看待事物的方式;

另一方面,它也是許多商家慣用的營銷手段,一個不注意就會被牢牢錨定,跳不出自己的思維陷阱。

下面我總結了幾個經驗,不妨一起來看一下吧。

-尋找恰當的“錨點”給自己創造有利條件

或許我們都可以學習一下愛馬仕的銷售做法,在日常生活中,創造一些較高的錨點來達成自己的目的。

舉個例子,約心儀的對象吃飯的時候,可以把邀請從“今天要不要去吃個飯”,修改成“今天是想去吃川菜還是吃粵菜”。提高錨點之後,成功率也就會成倍增長哦。

- 繞過“沉錨陷阱”,第一感覺可能會騙你

受到第一感覺的影響或許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能不能在後續的過程中,從不同的角度加以瞭解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有不少人都會在國外免稅店買一些奢侈品,很多時候,也並不是真的需要,而是當看到同樣的貨物便宜了幾千元之後,忍不住自己衝動購買的慾望。

其實這就是無形之中因為國內高定價的錨點帶來了“佔到便宜”的錯覺,於是產生了並無必要的消費。

周圍有多少大大小小的“錨點”在影響著你的生活呢?能不能做到拔掉思維中的錨點,甚至反過來加以合理利用呢?

你有被“錨定”的時候嗎?

歡迎留言和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