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過數據來判斷手錶走時快慢?誤差是多少?

一種名為“校表儀”的專用於檢測手錶的儀器,英文名為“Timegrapher”;一塊手錶情況怎麼樣,通過校表儀就能很快的得出一個大概的結論。所以我們常常把一塊手錶的走時精度作為判定其“好壞”的重要標準。走得準,就是好;走得不準,就是不好。(但具體的還是以數據說話)

當我們手錶出現問題的時候,去錶店或者維修部,他們一般都會有這樣的儀器。手錶一放上面去,各種參數就出來了。但是我們大多數人對這些參數都是一頭霧水的。今天小編就和大家簡單地說明 “校表儀”的那些事。

常見的校表儀就長這樣,其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上圖左下角是“拾音器”,右上角是“處理器”和“顯示屏”集合體。當我們把手錶放到拾音器上,拾音器就會收集擒縱發出的滴答聲,然後通過電線傳輸到處理器進行分析,並把結果反映到顯示屏上。

瑞士原裝進口校表儀 witschi,差不多也是三萬港幣一臺!大陸也有,價格低,但是瑞士的精度更好!

(小編看了下某寶上,便宜點的也需要1000左右,一般來說普通的手錶消費者或者手錶愛好者基本上都不會自己去買一個這樣的校表儀。)

SWISS WITSCHI X1新型高級機械錶計算機測試儀,差不多要七萬港幣一臺,全自動測六方位。品牌官方售後都不一定會配這個,因為太貴了。

以上的兩臺儀器均來自於香港名錶維修中心。標準很簡單明瞭,但是在實際的生活中,很難去進行判定,因為拿到一塊手錶我們不能馬上知道它走得準不準,得經過一段時間的對比驗證才知道,比如將手錶正面朝上放置於水平桌面24小時以後看和標準時間之間的差異。

校表儀的運作原理

機械腕錶總是會發出“滴答 滴答”的響聲,這些聲音來自機芯內部的擒縱裝置,而重要裝置本身對手錶走時起決定性作用。當一隻擒縱輪齒碰上擒縱叉的一端,便會發出“滴”的一聲。然後,隨著擺輪的擺動,擒縱叉會“鬆開”擒縱輪,直至碰到擒縱叉的另一端,便會發出“答”的一聲。

校表儀正是對手錶擒縱所發出的“滴答”聲音進行一系列的收集、處理、對比分析後得出了手表本身的走時精度。我們人類依靠耳朵也能聽到“滴答”的聲音,但是校表儀卻厲害的多,它能聽到我們聽不到的細節和處理複雜的運算對比。

得到的結果通常有6個,依次為:

這一套圖片來自於某寶上的參數截圖 ,六個參數分別表示什麼?接著往下看。

通過數據 如何看出手錶的好壞呢?

Rate 誤差:以當前手錶的瞬間狀態運行24小時後,手錶會出現的走時誤差。上圖顯示為24小時後會快14秒。

Amplotude 擺幅:擺輪左右擺動的幅度大小。上圖顯示為擺幅247°。

Beat error 偏振:擺輪向左擺動、向右擺動所需時間之間的差值的一半,按毫秒計算。上圖顯示偏振為0.1毫秒。

Lift Angle 升角:擒縱叉和擺輪共同走過的角度。上圖顯示升角為52°。

Frequency of the balance wheel 擺頻:擺輪每小時左右擺動次數的總和。因為顯示屏面積有限,所以4.5兩個結果有時候會擠在一起,需要切換顯示。擺頻通常為18000次到28800次每小時。

Graphical charts 線圖:根據擒縱發出的聲音而分析得出的綜合性反應。

對於普通表友來講,需要我們留意和關心的也就只有“誤差”“擺幅”“偏振”“線圖”這四個。

因為,升角和擺頻在機芯研發生產的時候就已經被固定了。只需要簡單地瞭解下就可以。不過,小編在這些提醒下:雖說機芯的擺頻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一些情況:比如受磁,受磁後如果遊絲發生粘連就相當於改變了遊絲的有效長度,頻率就會變得很高,誤差變大,所以多數手錶受磁後是走快的。

好了,我們再重新回到另外四個參數上:“誤差”“擺幅”“偏振”“線圖”上來。

對於“誤差”來講,國內外還是有公認的認定標準,參見ISO 3159:2009 和國標GB/T4032-2013的認定:每天誤差在-4秒到﹢6秒間達到COSC天文臺認證標準,狀態很好,屬於精密的手錶。而普通手錶每日誤差在±15秒間算比較合理的範圍。手錶誤差並不是固定不變的,隨著使用的時間推移,往往誤差會越來越大,到一定的程度就需要洗油保養了。如果使用過程中不是很愛惜,經常磕碰摔打的話,那就更加容易出現其他的問題

對於“擺幅”來講,就完全沒有公認的標準了,因為每個廠家的每一款機芯的設計標準都不一樣,沒有辦法進行固定。通常來講,擺幅在250°到330°之間屬於正常。

另外一點:為什麼有人說擺幅大會比較好?並不是說擺幅越大越好。每塊手錶的擺幅都是一開始是好的。如果後期發條發生金屬疲勞、輪系摩擦力增加等等不良因素,就會降低手錶的擺幅。所以很多人認為擺幅大就是好表這個觀點並不完全正確。手錶的擺幅好壞需要和機芯的走時標準或同款新表進行對比。

除此以外,人為因素也會影響到擺幅,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為什麼機械錶不能受到震盪或劇烈運動?現在很多機芯都擁有避震能力,但也不能確保其百分百沒有問題。(下圖上的紅圈擺軸出現斷裂,也就手錶會出現的問題)

對於“偏振”來講,同樣也沒有完全公認的標準。在私下,大家通常採用的標準:只要是在1ms內都是可以接受的,然後數字越接近於0就越好!

對於“線圖”來講,呈現的圖案是一條線,越直越好。如果出現了兩條線,就代表有偏振,兩條線之間的距離越大偏振越大。如果線條是傾斜的,就代表有誤差,偏快或偏慢。

不同手錶故障反應出來的不同線圖(小編簡單整理的線圖相對應的機芯可能發生的故障情況結合圖,先發一部分)

線圖對於手錶的狀態判定作用很大,有經驗的維修師傅可以根據線圖知道機芯在哪個地方出了問題,對症下藥,方便檢修。線圖的各種圖案實在是太多,普通消費者沒有必要去記。

另外,小編在貼吧逛了一圈,發現手錶網購成為流行,部分表主還會要求店主將手錶走時檢測的結果拍下給你看看,尤其在二選一的時候,基本靠以上的幾個標準去對比數據就可以過濾掉不少的壞表了。

在聽維修師傅講解或者是網上放出的一些維修案例,你會發現,在手錶在做走時測試的時候,師傅會考慮“錶盤朝上”“錶盤朝下”“錶盤3點鐘位置朝上”“錶盤6點鐘位置朝上”“錶盤9點鐘位置朝上”這5個方位。因為我們佩戴手錶的時候,手錶的方位是隨時在變化的。修表師傅需要好好做好檢測與調整。

最後,很多朋友疑問到一個事情:為什麼新表走了幾天就走不準了?為什麼之前做過檢測誤差只有2秒/D,可實際佩戴的手錶產生誤差不止2秒呢?樣的情況是完全正常的,因為校表儀只是測量手錶在靜止狀態下的某一瞬間的精度,而我們佩戴手錶時會有震動、磁場、溫差、氣壓等外部變化,且每個人每天佩戴的頻率和習慣不一樣。如果誤差較大還是需要到名錶維修中心去好好調整一下。

其實,手錶走的準不準與手錶本身的價值無關,手錶走的準不準與天文臺認證估計也只要50%的關係,為什麼呢?原因小編在上面已經好好解釋過了。好了,今天的內容就到這裡結束,感謝大家的閱讀!

溫馨提示:在享受下雪的快樂同時,也要注意保護好愛表的安全,畢竟手錶還是很嬌貴的,不好好保護可不行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