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之巧妙的发力技巧解说

这个广泛存在于业余界的说法,对不对呢?

这个说法,可以说对,也可以说不对。对的地方在于,拉球的质量确实与拉球的技巧密切相关,技巧不够,哪怕你是天生神力也不可能把球拉爆;不对的地方在于,即使你是一个身强体壮的肌肉男。

为什么?

因为除技巧外,拉球的质量还与下面的三个因素有关。

1. 力量大小

一个肌肉男的力量比一般人要大得多,一个重物可以轻松的举起,刘诗雯就做不到,这就说明肌肉男的力量比刘诗雯要大得多,但拉球的质量不是比的力量大小,试想力拔山兮的肌肉男,面对脱板而去的乒乓球,不也只能发出“虞姬虞姬奈若何”的哀叹吗?

2. 爆发能力

所以,乒乓球不光是需要大的力量,还需要将力量在短时间内爆发出来,也就是说挥拍击球的瞬间且球还没有脱板之时,力量就必须在这个极短的时间内传递到球上面去。如果肌肉男的爆发力不如刘诗雯,就不可能在拉球的质量上高于刘诗雯。

3. 力量梯度

力量梯度是一个专业名词,是力量在时间上的一阶导数,是衡量能否在已有力量的基础上再瞬间提升到更大力量的能力,太专业了吧?是的,专业玩意不用管它,只要知道有这么个东西,且与拉球时球拍的加速度,也即与拉球的质量密切相关就行了。

很多乒乓球在比赛中都比较崇尚“天下武功无坚不破,唯快不破”的理念,其含义为快速的进攻,让对方疲于招架,无还手之力,逼其露出破绽,进而胜之。所以很多球友在打乒乓球时都非常注重击球的力量,力求使得球速变得很快更转。

然而在高手对决中一味的求快一味的追求大力发球并非能够起到想要的效果。在2012乒乓男团半决赛中,张继科作为力量派的佼佼者却败给了波尔,在多次发力冲球时却被对手轻松接力回击到空位。乒乓球是一项非常奇妙的运动,如果自身发力不好,可以借助对方的力量,来的球越快有时回去的球也就越快,是不是有点四两拨千斤的味道。

在男团比赛中王浩在与詹健的第一局比赛中,发力击球时屡次此时,其原因在于詹健的正手为正胶,回球的线路较短,如果此时发力击球势必会造成失误增加,但随后王皓更变了击球方式,改变了拉球的节奏,在球下落期拉球而不是在高点拉球,这项改变立刻起到了作用。

乒乓球击球节奏分为快、慢两种,击球节奏快可以起到唯快不破的效果,其主要目的是使对方的防御形同虚设。击球节奏变慢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其主要目的是对方的攻击受到影响,增加其失误率。一个是破坏对方的防守,另一个是破坏对方的进攻。

改变节奏的方法有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击球的时机。击球的时期分为上升前期、上升后期、高点期、下降前期、下降后期。

击球时机越早,节奏越快,击球越晚,节奏越慢,虽然速度慢了,但是可以大大提高球的旋转。

第二,击球的力量。力量越大,越主动发力,节奏就越快。

第三,击球的角度,击球角度越大撞击成分越大,节奏就越快。

在比赛中,如果对方属于力量型的就尽量的通过节奏的变化遏制对方的进攻,如果对方属于控制型的就应该采用发力使速度提起来从而减弱对方的防守。

聚享客——生活需要深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