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槽|回不去的草原回不去了家

文|愚捷

一次不是计划内的草原之旅,让一直碎片化的草原印象串成了整体,定格了自己的对草原的认识,也深深的留在记忆里。

因为新华社和《创客中国》的活动在乌兰察布举行,所以一行二十余人四辆车从北京浩浩荡荡的出发了,走五环上京藏高速一直奔北,三个小时车程就到了,第二天参加完活动,第三天就开启了天堂草原之旅。

还是起了个大早,向黄花沟进发,近期因为内蒙地区普降大雨,所以草原看起来已经绿油油的,完全不似五月去锡盟出差的时候放眼望去全是黄色的干枯的模样。

7月的草原温度适宜,早晚温差大,再加上大风,让我们这帮内地来得不禁打了个寒颤,于是,赶紧买衣服买帽子把自己裹得像个恐怖分子。

还是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风吹草低见牛羊,还是一望无际的草原。

只是现在因为在开发风电,成片成片的风电在不停的转动,再加上输电线路的铺设,也让人感觉到了一丝不适。尤其是那么多风电不停的转动,初看还觉得很新鲜,看久了,也觉得很压抑,

从一个工业森林进入了另一个工业森林。

所有的游览旅程都是提前计划的,看到听到的吃到的也都是按部就班的,自认为强大的自己结果还被晒伤,额头火辣辣颇为难受。

一切都在最后一天,在呼和浩特的那一场《千古马颂》得到了释放和承载。

这是一场以马名义的实景舞台剧,在偌大的场馆内,沙地、斜坡、电子显示屏和钢索,再加上奔跑的骏马,瞬间可以把观众强行拉入故事其中。

故事也是从游牧生活家庭的新生婴儿开始,在第一次被强盗包围到婴儿的诞生,婴儿的第一声啼哭镇住了所有的强盗,当然也镇住了我的内心,这是我的第一次热泪盈眶。

故事继续进行,编排导演也是颇费苦心,各种骑术当然是看家本领,但是为了更好看,在里面还增加了杂技的部分,长彩缎加吊钢索,让男女主角从马匹的飞驰到空中的旋转,增强了空间画面感,也增加了看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初的婴儿已成长为大人,准备出征,经过激烈的拼杀,在回家的第一波人里面没有他。

此时的妈妈在等儿子,女人在等丈夫,小孩在等爸爸的那种失落失望和痛苦,在场下座位中的我是感同身受的,此时的我,是第二次泪流满面。

在所有回返的人过后,一匹孤马,拉着一位伏倒在马背上的将士一步一步的行走,此时的妈妈女人和小孩在绝望之后回头看见了他,于是兴奋的狂奔过来,一家人紧紧的抱在了一起久久不愿分开。虽然我听不见他们的哭声,但我已经是第三次眼泪夺眶而出了。

将近两个小时的演出,到了最后要回到主题了,开始介绍蒙古马以及世界各种名马,颇有生拉硬凑之嫌。完全不似我想象当中的那样的场景,可能是受斯皮伯格的《战马》的影响吧。

在整场演出当中,录制的背景音乐太多,虽然整场气势恢宏,但是最终也是气势恢宏而缺少直达人心的细腻。

在将士出征之前完全可以把呼麦作为出征的序曲,为将士的征战作为号角。在自古征战几人还的时候应该单独追光一个悠扬悲伤的长调,那样既体现了蒙古的特色,又能够配合故事情节更好的表达情感,让每一个观众得到共鸣。

而马头琴是可以贯穿全场的,因为,那才是蒙古族的灵魂,激昂的时候表达激昂,悲伤的时候表达悲伤,富足悠闲的时候表达轻松畅快,无聊落寞的时候表达恐慌彷徨。

这次五天的行程,全部在这部实景剧里得到的宣泄,也同时得到了释放,更让我对草原对蒙古民族文化得到了精准的注解。

我知道,这是我回不去的过去,也是草原回不去的过去,更是蒙古民族回不去的过去。

一切昔日的荣光,都让它在这绚丽的灯光和场景宏大的表演中呈现吧,因为,那只能是回不去的过去!

愚捷2018/7/24于松榆东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