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混聲的相接與轉換,平衡與補充

真假混聲的相接與轉換

區別真假混聲是聲帶局部振動,且振動部分的聲帶縫隙適中時發出的聲音,發聲時感到聲帶輕微振動。它和真假聲最大的不同,便在於真聲和假聲都是在氣息的衝擊下發聲。而混聲卻是在氣息對聲帶的撫摸下發聲。前兩種聲音是衝出來的,而混聲是飄出來的。而真假聲相接型發聲是由藝術真聲和藝術假聲兩種不同的發聲方法相接而成的。如中國京劇、崑曲中的小生、中國民間的青海民歌花兒和瑞士、奧地利山區的約德爾(一種山歌)的演唱,即是這種真假聲相接交替使用。真假聲銜接的過程也是歌唱的一門技巧,運用共鳴等手法,找到真假聲的換聲點,在氣息穩定的前提下,適當控制一下自己的音量,聲音通過了這個換聲點後再放大音量,上升到真假聲的有效轉換。

真假混聲的平衡與補充

流暢優美、聲音具有“穿透力”,是演唱者在演唱過程中真聲與假聲結合而獲得的聲音效果。在演唱中,假聲要以真聲為基礎,真聲又要以假聲做補充。如果演唱者單有假聲,就會導致聲音明亮有餘而渾厚不足且聲音乾澀:但單有真聲音色又會偏暗、失去力度,缺乏感染力。不論哪種偏向,都會產生不良影響,只有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得到均勻、明亮、甜美流暢的嗓音。掌握了真聲與假聲的平衡,就要避免發低音時用真聲,發高音時用假聲,這種把真聲與假聲截然分開的應用方法,從發聲生理機能的角度講指的是喉頭的位置和咽腔打開後的長短、寬窄和收縮的比例調節到恰到好處的混聲效果。從聲音訓練的角度講,指的是任何一個高音或低音都是真聲與假聲平衡的混聲效果。即高音具有濃厚的真聲色彩,低音具有假聲成分,決不能唱低音時單純用真聲,唱高音時單純用假聲。

法國歌唱家加羅德在其所著的《歌唱法》一書中便提到了男高音演唱中對真假聲混聲的應用:“男高音為了把胸聲區和頭聲區很好連接起來,常用胸聲往高處多唱一個或兩個音而成某種加工的聲音,這種聲音叫做‘混聲’”。就是要同時把咽腔拉長繃緊,只拉長咽腔聲音就會靠後,繃得太緊則聲音就會發白,只有二者結合,才能達到真聲與假聲的平衡。(喜歡唱歌的朋友可以點擊文章下面的“瞭解更多”或使用手機百渡一下“說話式唱法”進行系統的學習)

由此可見,只要真假聲平衡、比例協調就能達到聲區統一、聲音均勻、流暢優美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