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泉故事汇|在呼和浩特一定要去的两条街,曾有这么多故事

呼和浩特历史最悠久的街道之一

▼《蒙古及蒙古人》一书记载,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呼和浩特旧城主要街道有四条,它们是南北向的大南街、大召街(后称大召前街)、席力图召街(今石头巷)和东西向的朋苏克街(通顺街)。

▼据传,通顺街的名称来历与呼和浩特七大召之一的朋苏克召(今呼市七中)有关。朋苏克召又名朋松召,位于通顺街西侧,最早通顺街起名叫朋松街,由于逐渐念白,就慢慢变成了“通顺街”,后来也就衍生出了周边的通顺大小巷。

▼如今的塞上老街是玉泉区人民政府于2001年改造建成的,定位为步行街。

通顺街往事

▼如今的塞上老街,可以看到很多古玩商在售卖古玩。在其中一家店铺门口,我们看到有几个我们俗称为“轱辘”的东西。这其实就是很多影视作品当中那些“轿子车”(双辕车)所用到的轱辘。在轱辘的外边有铁箍一类的东西,这叫“铁瓦”。只有有了铁瓦的轱辘才能结实。在过去谁若是能坐得起双辕车那定是家底殷实、家境显赫之人。

▼回味曾经,很多老呼市人对于通顺街都有其独特的记忆。当年的通顺街,还有油茶面、茶汤、焙子、甜窝窝、杠房馒头等特色美食。其中大碗酪是一种类似于酸奶的东西,但比酸奶要好喝的多。大碗酪在当年可算一种奢侈美食,价格不菲。

▼当年在通顺街有很多的车马大店,赶车的这些人都愿意来这里品尝一下美味。比如义顺斋(三和元)的稍麦和莜面就尤其受欢迎。

▼在塞上老街的西口,如今立起了一个仿古的城门楼,更加增添了一些文化的气息。通顺西街的最西段也就是老呼市人俗称的西口子。曾经有“官走北、民走西”的这么一种说法,很多老百姓是从西面来到归化城的。

(通顺街旧景 额博摄)

▼曾经通顺街最有名的一种行业叫做“提吼”,就是提着东西去吼叫着卖。比如说火钩子、火铲子、钢笔、毛笔、铜墨盒、皮鞋、棉袄、皮袄、旧衣服等。

▼为了防止陌生人知道行情,在提吼的商人之间有一些暗语来进行交流,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分别被称为喜、道、挺、飞、口、抓、现、圣、万、喜。比如说一块钱就是喜子,两块钱是道子。张三一块钱的东西卖给李四要卖两块钱,张三会说:我喜子买的,道子卖给你。

昔日范家店今日美食街

▼老旧城人管“巷”读作“hàng”,在塞上老街南侧有一条著名通顺大巷。通顺大巷曾经叫大范家巷,据说是因为这条巷子里曾经居住过一位姓范的山西人,因为买卖做的较大,所以街道命名为“范家店巷”,后来称为“大范家巷”。从1956年开始,因为紧邻通顺街,所以这里更名为通顺大巷。

▼如今,通顺大巷已经成为最具地方特色的传统美食街。曾经在归化城(呼市旧城)民间有一种说法,过年进这里走一走,一年都会通通顺顺、平平安安。

玉泉故事汇,每周一期

出品:中共玉泉区委宣传部

本期主创团队:田金有、王惠捷、张景植、赵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