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列强入侵,清朝上亿百姓为何多数无动于衷?

陈旭俊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文化系统,一直围绕着“仁”、“礼”来思考着社会秩序。清朝的统治者也顺从了历史的潮流,并在此思想上发扬光大,清廷将儒家变成控制思想的手段,闭关锁国、文字狱,一步步的愚民思想,奴役百姓。

图为1900年,西方侵略者在天津公然将军械装上火车,准备运往前方攻打北京,图中有百姓帮忙装运,旁边还有一脸茫然的人围观,侵略者并没有站岗设防。

清朝的士大夫普遍人格堕落,精神扭曲,一方面避祸苟安,逃避现实,不再思想,另一方面不顾人格,甘愿臣服,阿臾奉承,投其所好;而底层百姓因思想禁锢和劳动阶级压迫,精神早已麻木,缺乏抗争精神,更没有国家认同感。

图为百姓帮八国联军运送物资到天津火车站。

图为八国联军攻打北京,百姓竟帮侵略者扶梯子爬城楼。

龚自珍,清后期思想改良的先驱者,48岁只做到礼部主事,后辞官以知识分子的角度纵论时政,警世众人,是清朝非常少见的文人姿态,他的《古史钩沉论》里把国家造就人才,就像培养梅花一样,捆绑修剪,威胁利诱,摧毁了人的独立人格和廉耻,扼杀了人的创造性,把全天下的人变成了服服帖帖的奴才、碌碌无为的庸才。

图为大清官员为了求和,给侵略者送锦旗,并双膝跪倒磕头。

在清朝后期,面对外国殖民者的入侵,清朝有着4亿百姓为何多数无动于衷?我举个活生生的例子,就能从中窥探一二。魏源,清后期思想家、政治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他有本书《海国图志》,里面讲述了1942年鸦片战争割地赔款后,当时的人们都把战祸和国家的损失都归罪于林则徐,认为割地赔款都是焚毁鸦片惹的祸,没从国家层面考虑问题,而直接将后果让一个人来承担,所以林则徐也被革职为民,并携家人发配新疆伊犁戍卫。


图文绘历史


看这问题,貌似平日里被大清的狗官鱼肉惯了的百姓,一遇到有人打大清,还得冲上前为皇帝殉死咋的?

首先,大清在入关前,努尔哈赤就曾在东北大肆屠杀汉人,数量达百万。随后,后金军队多次入寇山东、河北。仅山东就杀人十三万。入关夺大明江山之际,干的头一桩事也是杀害咱汉人,江阴、嘉定等地民众纷纷举起义旗,但均被清军屠城,被杀者数十万人。剃发令下,各级地方官令剃头匠挑着剃头挑子在街上行走,见蓄发者就剃之。稍有抵挡,杀而悬其头于担之竿上示众。

具体数据,咱从整个明末清初的人口统计可以看出来,明代中国人口,最后的全国官方统计,为5165万人,时间为明光宗泰昌元年。而按照历史地理学专家葛剑雄所著的《中国人口史》所记载:明万历六年(1578年)中国全国有人口6069万,但当时中国需缴纳人头税,所以民间隐匿了大量人口。明朝人口顶峰当在一亿以上,葛剑雄则认为明末人口接近两亿。

那么,这么大明百姓,到了你们大清国的康乾盛世还剩几何呢?大清国顺治18年,官方统计人口数字为1913万人,与明末最后一次统计相比,少了3000万人,与葛剑雄估算的两亿人相比,少了一亿八千万。

这么多人,哪里去了?难道是走入时空隧道了吗?

诸位,世界上最范围庞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也不过死了5000万人。难道清灭明的战争,比二战还惨烈?

事实上,在暴力统治之下,几乎所有国家的国民性格都会出现扭曲,如果你发现一个国家的国民普遍缺乏自尊心,冷漠、自私、麻木,很大可能性是这个国家的制度是专制的。英国使团的船经过运河时,一伙看热闹的人压翻了河中的一艘小船,许多人掉进河中。英国人劝说船上的中国人开过去援救,却也得不到任何响应。

为什么中国人这样对自己的同胞没有感情——答案就是:中国统治者(大清)的精心塑造结果。因为世界上其他地方也有中国人,那些人看起来都很正常。在菲律宾群岛、巴达维亚、槟榔屿,英国人认为:中国移民的“诚实跟他们的温顺和勤奋一样出色。……在那些地方,他们的发明创造和聪敏似乎也跟学习模仿的精确一样出色。”

“中国普通老百姓外表非常拘谨,这是他们长期处在铁的政权统治之下自然产生出来的。在他们的私下生活中,他们也是非常活泼愉快的。但一见了官,就马上变成了另一个人。”英国人认为,“其错当在于政治制度,而不在于民族的天性或者气质。就现政权(满清)而言,有充足的证据表明,其高压手段完全驯服了这个民族,并按自己的模式塑造了这个民族的性格。他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完全由朝廷的意识形态所左右,几乎完全处在朝廷的控制之下。”

这些旁观者的议论,用来解释八国联军入侵大清之际,那些官员和义和团之外的普通中国人的行为,是合理的。当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之际,老百姓为他们搭建梯子,助其攻城。他们还组成运输队,帮助他们运输,拥有船的百姓还帮助八国联军在水上运输。

此外,沿路上,还有大量的汉人跟列强军队做生意,把各种鸡鸭鱼肉等补给售卖给他们。甚至有人为列强提供军事情报,包括清兵的布防图等等。更不用说列强进攻北京城的时候,老百姓纷纷将梯子租给他们,火烧圆明园的时候,老百姓积极提供干柴茅草等引火材料。

当然,你可能不知道,列强里面还有一支汉人组成的军队,打仗特别勇猛,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简直就是灭清急先锋。

英国人回忆录中写盗:“在离战场很近的村庄里,村民“神情麻木地端着饭碗,吃着米饭……尽管他们看到外国人正在和自己的同胞打仗。”实际上,并不是老百姓麻木不仁,而是那些同胞,是平日里欺压老百姓的人(当官的、当兵的,都是平日里欺压百姓的人),国家没有给百姓以幸福感,反而进行欺压和掠夺,何谈百姓为国效命呢?

所以,只有人民的政权,人民才会发动起来保卫他。刽子手的政权,你让被屠杀被奴役的人去保卫它?你以为人人都是傻子吗?

(事实上到了最后,就连旗人的大多数都不愿为满清王朝卖命,更何况是汉人)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正好刚才回答了关于崇祯君主死社稷的问题,对比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其实是很有意思的。

不要光看着清朝的时候面对列强侵略老百姓无动于衷,其实在明朝末年也是这样,真正拿起武器积极反抗清朝统治的事情已经是明朝灭亡后了。

可能你会问:早干嘛去了?

因为,一个王朝到了末期,很难会获得老百姓的支持,因为腐败问题,土地兼并问题和天灾,已经让老百姓饥寒交迫,危在旦夕,自己都顾不过来,更不要说为国出力了,正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当明朝灭亡的时候,绝大多数人是无动于衷的,大臣们在等待李自成的召见,而老百姓也急着开了大门迎闯王,因为闯王来了不纳粮。

在这一背景下很少有人还记得那个在煤山已经为大明殉道的皇帝。

而当清军进入京城打得李自成部抱头鼠窜,百姓们默然的时候,这和八国联军进北京将八旗军打跑,老百姓在一旁看热闹,其实也没什么差别了!

所以,老百姓的无动于衷源自于王朝的不得人心。不管你是汉人王朝还是满人王朝,失去了民心,也就失去了百姓的支持。只能靠一己之力做无谓的挣扎!而百姓就像看耍猴一样觉得事不关己。

满清是这么失去人心的:

满汉有别的政策

入关之初,满清军队不过十几万,他们所面对的是上亿人口的大明。要想统治这个庞大的帝国必须要确保八旗子弟的优势地位。所以,虽然满人少,但满人京官的比例远超汉人。因为满清深知汉人一强满人必亡道理!

在民间,满人地位也要远超汉人,所以造成了经济和社会地位的不平等,进而引发了满汉对立。

高压统治

别的不说光文字狱就实行了100多年,这对摧残老百姓的家国情怀是一种巨大打击。也让老百姓对大清受到列强欺压时默然了!

事不关己的思想

老百姓的思想是简单纯朴的,无非是想过安稳的日子。当列强对满清的战争很少影响到自己的时候,更不会对这一切有感了。这是神仙打架嘛,谁赢了跟谁混就得了。这才会出现很多人帮助八国联军扶梯子,领着八国联军去抢大户!所以,百姓才没无动于衷,而是积极行动!


但是,和清朝时期怀念明朝怀念崇祯一样。当利益相关时他们就难以保持平常心了!

八国联军与满清签订的《辛丑条约》规定,满清要赔款4.5亿两,合每人一两,这是列强对全国人的侮辱。

所以,这才导致越来越多的老百姓认识到,列强欺负的不是满清政权而是所有中国人,他们都是利益相关者。从此,面对列强的欺辱人们不再冷漠,四川的《保路运动》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

到了民国时候一个出卖青岛的《巴黎和约》就能激起世界华人的愤慨更与这有关!

这么一看,列强的侵略可以说是近代中华民族觉醒的催化剂!


历史风暴


面对西方列强入侵,清朝百姓与古代很多王朝面对外敌入侵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同仇敌忾、踊跃参战形成了鲜明对比,显得无动于衷,麻木不忍,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1、清末腐朽统治让百姓极其贫困,毫无尊严。

和电视剧中清朝老百姓衣冠鲜亮的形象恰恰相反,清朝的百姓的生活极其贫困,毫无尊严,我们通过很多资料和存世照片,都可以清晰了解。可以说,在风调雨顺的时候,老百姓也仅仅满足最基本的生活,而稍微发生一些自然灾害瘟疫等,那就是人间地狱,遍地饿殍。

2、清朝奴化统治,百姓缺乏反抗精神。

清朝空前的思想禁锢和残暴统治让底层百姓成为精神麻木,毫无思想的奴才。面对强大的外敌,犹如待宰的羔羊,缺乏奋起抗争的精神。


3、阶级对立严重,缺乏国家认同。

各级官吏的盘剥和压迫,让百姓缺乏对国家的认同感,大清国是皇帝老子的大清国,底层百姓只求残喘生存,不愿牺牲战斗,缺少古代中国那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

4、满汉对立存在,缺乏民族认同。

在民间还一直流动着反清复明的思想潮流,甚至在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时,就出现很多底层群众在反满宣传下,配合入侵者而阻挠清朝军队的事情,愚昧地认为入侵者是反清复明的拯救者,甚至出现过华勇营。


索隐军事政经


这个问题很好,无动于衷说明了大清死活和百姓无关;说明了长期的压迫和剥削已经和百姓形成了对立;说明了大清已经完全失去了民心!

大清最明显的丧失民心的封建腐朽制度有哪些?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清除的余毒有哪些?

第一、上层骄横奢逸,底层饥寒交迫;

在世界上中国高层的消费都是令人咋舌的,而老百姓的生存条件越来越差。建国以后,提倡为人民服务,收入均等,领导人收入公开,全国工资一共十一级,除了对新中国诞生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以外没有多少特权。

第二、制度等级森严,官为奴才民为草芥。

官就是官,民就是民,官二代还是官、民二代当官机会非常少,官权利极大,民没有人权。解放以后,中国共产党提倡人人平等,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曾一度社会里没有什么官,书记是管党的,主任是做事的,干部是公仆是为人民服务的。最重要的是公选!

第三、特权横行,无孔不入。

清朝灭亡还有一个重大原因是特权横行,对所有行业的垄断,每个家族都在垄断一种发展的行业,掠夺和霸占各个领域成了各个家族争名夺利的主旋律。建国以后,我们国家禁止对行业垄断,禁止领导干部及其家属经商,尤其禁止国家事业比如:福利、养老、教育、医疗、就业等产业私有化、产业化,这是人民的产业,这是社会的家底,任何人没有权利霸占,谁霸占了那就是国家的公敌,历史的罪人!

第四、愚民政策,自欺欺人,对外奴颜卑膝,对内横征暴敛!

大清多少年教育制度不改,有益于控制人民思想的腐朽文字狱不淘汰,桎梏人民思想,封闭人民的话语权、评论权、层层上报假、大、空,对外割地赔款,活脱脱的败家行为,对内压榨和剥削,对自己同胞不当人看,草芥人命!毕竟他们是满族人可能根子里认为和汉人不是一家人吧。解放以后是:消灭封建流毒、全民扫盲,全民义务教育,公费技术教育、专业教育、高级教育,对人民言论是大鸣大放、大字报、采取的是发动群众、信任群众、利用群众去反腐、去监督。

老百姓爱国是爱的是和自己生存息息相关的国家,不是权贵的那个国家!爱的是和自己生活、养老、医疗、住行、教育等能得到保障的那个国家,不是被权贵把人民福利霸占成产业化反过来剥削人民压榨人民的那个国;爱的是能得到尊重和关怀的自己的祖国,不是被剥夺了权利被强加义务的那个国!

民心可贵呀!人民永远是历史的主人!


太原狮子


面对列强入侵,清朝上亿百姓不是无动于衷,而是毫无办法!

清王朝已经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了,统治者控制民众的手段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再加上,满族统治者对待满族人和八旗子弟过分优待,对待占绝大多数的汉族的过分压榨。普通老百姓,不仅在政治上毫无权力。甚至连议论国家大事儿都受到严格限制。因此,即使有外敌入侵,普通老百姓也没有多少办法。毕竟即使在鸦片战争时想去上阵杀敌也没有资格。到了后期湘军、淮军的崛起时,普通老百姓才有机会为国捐躯。

而实际上,封建王朝各个时期对普通老百姓的管控都深入到毛孔。老百姓的各种行为都被严格控制,除了遵守诸如三纲五常之类的行为规范。其它时间也要为各级统治者的各种行为无条件让路。说句不好听的话,普通老百姓除了随地吐痰这样不守公德的行为,有一些自由外。几乎没有多少其它自由。在平时年景好的时候,老百姓生活还能勉强维持。而一旦年景不好,或者是有外敌入侵。各级统治阶级经常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而且会为了一己私利,更加疯狂的攫取财富,使得普通老百姓不得不反。因此,统治者反过来质疑普通老百姓无动于衷,实在是毫无道理!


地震博士


晚清政府腐败成风,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大官小吏皆把当官当生意做,不为国家服务,更不给百姓谋福祉,一心只以赢利为出发点,为最终目地。对内横征暴敛,对外割地赔款。当官的光要钱,有几个要几个,老百姓将饿死整日生活在饥寒交迫生死边沿。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两极分化己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加上对外的巨额赔款和百官贪污腐败的亏空,皆变本带利的压在穷苦的百姓头上,至使百姓生不如死,中华大地化成人间地狱。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政府,有谁不恨?有谁不怨?还指望百姓用鲜血和生命去捍卫?简直是痴人说笑,天方夜谭!


张国富150139119


这很正常,并不是只有清朝如此,明末也是如此啊。


崇祯在北京上吊的消息传到江南,虽然部分士大夫悲痛的自杀或者嚎哭,但是大部分士大夫可没有功夫自杀,崇祯死亡的消息传到江南,并没有出现一个江南士绅、老百姓同仇敌忾的局面。


相反,崇祯已死,明朝正统已亡的消息传到江南,引发了江南大规模的“奴变”。


所谓“奴变”,就是江南士大夫以往的奴仆因为明清交战,社会暂时失序后,这些奴仆针对其雇主的大规模报复。江西永新等地奴婢占据主家田产,发散主家粮食,并捆其主人,斥问“怎样以奴呼我?”他们还提出了“铲主仆﹑贵贱、贫富而平之”的标语;随着清军南下,江南地区的奴变再次加剧,如太仓“顾慎卿者,乌龙会剧者也,为徐宦家奴,老而黠,素为衙蠹,贩私盐,行不法”。尚有一支,“最横者,莫如金孟调一事。金亦徐奴,家掌珠,已早世”。“持兵过之,即以掌珠奉饷。茂成与顾慎卿瓜分之,以余者犒士卒。如是者无虑几十百家,此两姓为特著”。


以江阴徐霞客家为例,在徐霞客后人在江阴坚持抗清的同时,在江阴乡下,大批普通民众和徐家奴仆正在围攻徐家的大宅。


从徐氏后人记载来看,他家被围攻这天,恰好是阎应元带着江阴人,在江阴举旗反清的那一天,中元节。徐氏家族在这次“奴变”中有20多人被杀戮,徐霞客官子徐屺、侄子徐亮工、徐亮采均被害,徐霞客的次子徐岘也很很可能同时罹难。



这是奴变,还有大量史料记载,在清军南下,但是还没有下达剃发令之前,江南许多地区老百姓已经要求士绅带领他们向清军投降,有士绅反对,急需投降的市民甚至冲进士绅家里,打砸士绅的房屋。


比如在苏州、无锡、嘉兴这些地区就是老百姓逼着士绅带领他们去寻找清军投降,城乡百姓按区域派代表“手执黄旗一面,上写某图民投顺大清国”,争往清军大营纳款;有的乡绅甚至亲率地方百姓,一起“投揭往见”。



即使是赫赫有名的阎应元,在清军没下达剃发令的时候,也只是在山中隐居而已,其实阎典史并没有后来宣传那么对明朝忠心,他反抗清朝更多是为了保卫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剃发)。


但在清末,国人为保卫自己生活方式也很英勇,比如山东义和团最初就是当地士绅和老百姓自发反抗传教士在山东传教引发的。


兰台


我来讲个不一样的:

当时的中国严格来说并不能说是一个国家,一个居住在湖北,靠田地吃饭农民,严格来说,广东或者上海发生的战争确实不会对他的生活有什么直接影响。


一个有名的例子:晚清时期,一个外国人千里迢迢到中国来旅游,快到南京时他停下来跟一个老头聊天:请问这里距离南京还有多远?


老头面无表情回答:大概还有三十里吧,这辈子没去过不知道。


老外吃惊:你距离南京只有30里,却从没去过?


老头反问道:我为何一定要去南京?和我一点关系没有。


没错,当时的中国小农经济占主体,其特点是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和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纳税)。一个普通农夫,关心的是每年的收成和赋税和家人成家娶老婆的问题。这些问题只是和本县本村有关系,和省份,中央,国外,都没什么关系。


在他日常生活里,其他省发生的事情,和月球上有几只兔子一样只是作为奇闻异事来听的。

其实不仅仅是农民,就连官员也差不多,1895年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将湖北省沙市辟为通商口岸。一年后日本官员来沙市开设领事馆,结果发现当地地方官员完全对此事一无所知。他们甚至连本国和日本打仗过的事情都不太清楚。


那同时期的欧洲和日本是不是也是这样呢?


在欧洲,战争是一门生意,1796年,英国为了战争发行了1800万英镑国债,第二年又追加了4000万。而当时英国本土人口只有1600万,这相当于人均买了3镑多的国债,而当时英国工人的平均月工资不过7镑。所以这一大笔钱把英国国内不少家庭都绑在了战争车轮上。


一旦战争失利,恐慌可能造成战争国债被抛售,资金大量跑路,你所在的地区的面包店会关门,幸存的则会涨价,你所在的工厂老板可能被迫关闭工厂,你可能失业。雇佣你老婆当女佣的中产阶级家庭可能裁人。。。。。。


所以当时的英国人会比同期的中国人更关心本国和异国的事情,在19世纪上半叶,英国报纸的总发行量由2万上升到11万以上。一般的民众也开始阅读遥远国度发生的故事。


比如鸦片战争时期,一位报纸读者曾经写信给中产阶级聚集的《泰晤士报》,他在信中说:“我们生产的糖,酒等各种商品都不及鸦片,它能占据一个外国市场。。。。从1799到1816年,出口到中国的鸦片有3000多箱,在1839年达到了3万箱。。。。无论中国政府的动机是什么,鸦片贸易必须得到尊重。”


而在当时的中国,除了那些通商口岸,其他地区的人们对鸦片战争完全不关心。

除了国债和经济影响外,近代国家普遍的兵役制度也起了很大影响。


近代清朝实行的是募兵制度或者世兵制,当兵打仗只是少数阶级的事情,时间一长,人们认为打仗只是那些选择当兵的人的事情,而与一般国民无关,毕竟一般农民不到破产,混得没饭吃,怎么可能去当兵?


当时当兵的主要人士还是城市的光棍游民,这个特点甚至一直持续到北洋时期,当时的北洋军队中有很多士兵其实是14,15岁的少年-------其实他们都是家中多余的----死了也不可惜。


而近代国家的征兵制则是另一回事,不管你是不是家中的经济支柱,年纪到了你就得去当兵。也就是说当兵一下变成大部分国民家庭有参与,甚至有人可能牺牲的事业。


日本近代国民意识的塑造,也就是在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等一次次全国全民参加中,一次次加强的。


红枫历史观


列强入侵,清朝亿万百姓无动于衷?当然不可能!很多勇敢的中国人行动了起来,我们岂能无视他们的努力!

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舰队进入珠江口,大批渔船围了上来,以合理的价格卖给英军生鲜蔬果各类军需,有力的支援了英军的行动。英军登陆后,仅三元里一带,就有1200余名民众加入了“援英抗清”的队伍(记载于《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两江总督耆英上奏:“官与民,民与兵役,已同仇敌。”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军突破虎门要塞,溯江北上,数万居民观看两军海战,每当悬挂黄龙旗的船只被击沉,兵丁跳水,鼓噪叫好。同一幕出现在镇江水战时,英军面对这主场待遇大为不解。在广州、在定海、在天津、在北京,各处战场临时向导积极踊跃带路,哪处水道有障碍、哪处小路通炮台,当地人心里都有数。

最热情的向导当然还是出现在北京西北郊,他们把英法联军导航到圆明园,为英法联军添了一把火,每个人都充当了搬家公司的员工,能往家搬多少算多少。

八国联军没来时,拳民和教民为了抢房子抢地已经打个不可开交,试过洋枪炮的火力之后,大师兄们普遍躲了,等联军打到了北京城,拳民们基本都散了。还有勇敢的城市居民们,纷纷出现在联军面前,抢着搬梯子炮弹,留下了这张动人心弦的老照片。

到了1894年的甲午战争时期,你可以说日本战前宣传做得好,也可以说随军记者太能编——根据日本官方的《日清战争实记》记载,九连城“当地居民箪食壶浆迎我王师,携来鸡和猪献给我军”,日本随军记者大发感慨:“‘东西旦夕相望,庶民子来’,古人之言,不欺我也!”

如上历历情景,哪个说百姓们麻木不仁、无动于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