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尷尬的初夜,背後竟是最純情的真愛?

相信再純潔的影迷,也一定看過不少床戲

商業片裡有,文藝片裡就更多了。

不管承擔著畫龍點睛,還是多此一舉的功能,床戲都是影視劇中最好用、最“養眼”的表現形式。

但你見過一整部電影都在講床戲的電影嘛?

在切瑟爾海灘上

改編自英國最會講故事的文學大師,伊恩·麥克尤恩的同名小說。

就算你沒聽過他的名字,也應該聽過他最出名的“虐番”——《贖罪》

原作者親自編劇,還不是最吸引我的地方。

這片最吸引我的,是女主演——西爾莎·羅南

從當年《贖罪》裡的腹黑蘿莉,《可愛的骨頭》裡的甜美少女,到《布達佩斯大飯店》裡的甜點廚娘,從《布魯克林》裡的紐漂青年,再到《伯德小姐》裡的率性girl……

她絕對是90後英國女演員裡,最會演戲的那一個。

當然,這片的男主也不弱。

比利·豪爾,BBC新版《控方證人》的主演,還在《敦刻爾克》裡打過醬油。

這實力槓槓的英倫班底,拍了個啥?

一對新婚夫婦的洞房花燭夜。

全片都在圍繞著一場床戲在講故事,前戲豐富、高潮激烈、後勁綿長。

看到這,老司機先別急著拿紙巾。

因為這是一場性生活不和諧引發的悲劇!

這漫長的床戲,稱得上是影史上最尬的一場!

到底有多尬?怎麼個尬法?

請聽小影慢慢跟你講。

電影的故事,從一對新婚夫婦,愛德華弗洛倫斯的酒店套房開始。

今晚就是那個大日子,兩人正在你儂我儂之時,門外傳來了粗暴的敲門聲。

是兩個笨手笨腳的服務生來送晚餐。

在此之前,他們剛剛打翻了紅酒,然後摻了點水進去。

但是愛德華並沒有喝出來,於是面對年輕的夫妻,這倆服務生完全沒有尊重,舉止粗暴,拿了小費之後還在走廊裡發出鬨堂大笑。

本來好好地晚餐,氣氛開始就不太愉悅。

用餐過程中,弗洛倫斯說待會想去外面走走,但愛德華完全不這麼想。

男孩子應該都懂的,春宵一刻值千金啊。

倆人小小的爭執了一會,然後還是決定留在房間裡,做該做的事。

然鵝,問題來了,倆人都是處,面對這場重頭戲都相當緊張。

一會拉鍊拉不開、一會又搶著脫絲襪……

然後就姿勢問題,糾結了好久。

作為新郎,愛德華那叫一個著急啊,很快把自己剝得只剩襯衫壓了上去,然後……

找不到位置,嗯。

儘管自己也很緊張,弗洛倫斯還是用手慢慢引導著正確的方向。

但對於男主來說,第一次得到這種體驗,真是太刺激了——隨著幾聲呻吟,這位新郎就……完事兒了

唉,這床戲整的。

這麼快、這麼尬,怎麼能拍成一整部電影?

其實,在這場床戲的每一個過程中,穿插了他們當初戀愛的過程

當初戀愛的時候可一點都不尬,全是甜!甜!甜!

男主愛德華,是個愛聽電子搖滾,又喜歡研究歷史的cool boy。

女主弗洛倫斯,是個愛聽古典樂,還是絃樂四重奏樂隊的淑女。

兩個看似沒啥交集的人,卻巧合的一見鍾情

某天愛德華拿到了歷史學科的一級學位,興奮不已,卻無人和他分享喜悅。

憋得慌的他一口氣跑到了城裡,喝酒閒逛,來到了一個反核戰宣講會。

在宣講會上,他一眼看到了發傳單的弗洛倫斯,弗洛倫斯也一眼看到了他,主動上前和他說話。

愛德華把自己拿到學位的事情告訴了她,得到了對方溫柔真誠的讚賞。

於是,兩人開始聊天,感情慢慢升溫。

一個是需要肯定和傾聽的孤獨boy,一個是需要新鮮和活力的傳統girl,性格上簡直是珠聯璧合。

在女生眼裡,他是她循規蹈矩的生活裡,最不一樣的存在。

在男生眼裡,她是他沉悶生活裡的一淙清泉。

約會、擁抱、親吻,戀愛中的種種,都按照正常情侶的進程走下去,可謂是神仙伴侶本侶了。

可是在上演了一場史上最尬洞房花燭後,女生羞愧難當,逃到海灘上,男生惱羞成怒,乘勢埋怨。

恐慌的弗洛倫斯說出“你在婚後可以和別人上床“的提議。

怒不可遏的愛德華則叱責“你是個性冷淡”

他們在切瑟爾海灘上大吵了一架,鬧到分手,結束了這場僅僅維持了6個小時的婚姻。

這對被初夜搞砸的璧人,差的是性教育嘛?

愛德華可能沒有,但弗洛倫斯曾經在婚前做了不少功課,已經儘可能的做足了心理準備。

就算第一次不順利,兩人還是可以慢慢磨合啊,怎麼就鬧到分手了呢?

實際上,在他們甜蜜的熱戀之下,早就有一個無法彌補的矛盾,像定時炸彈一樣埋伏著。

階級差距。

儘管愛德華很酷,但他的家庭一點都不酷。

鄉下小屋,交通不便。

一個為藝術痴狂的母親,一言不合就裸奔;一個壓力山大的父親,眉頭從來就沒舒展過。

兩個憂鬱寡言的雙胞胎妹妹,常年宅家不出門。

弗洛倫斯,其實是標準的溫室花朵,不食人間煙火的小仙女。

出生在一個高知富裕的家庭,母親喜歡在飯桌上聊政治,父親開了個“高科技”工廠,還有個性格和自己差不多的妹妹。

13歲的時候去買火車票,她都要像背莎士比亞臺詞一樣練習,成功買到後就覺得自己長大了,是社會人了。

弗洛倫斯在愛德華家裡,是廣受歡迎的完美媳婦。

上得廳堂,下得廚房,連最難搞的婆婆,都會笑眯眯的和她聊藝術。

愛德華的父親看到歡聲笑語的家庭,只對兒子說了一句話:趕緊把這姑娘娶了!

愛德華在弗洛倫斯的家裡,卻是個備受嫌棄的“鄉巴佬”。

弗洛倫斯的母親曾經直接和友人抱怨自己的準女婿有多土,弗洛倫斯的父親則一直對男方家境耿耿於懷。

二人的成長曆程與文化認識差異,最終在新婚之日爆發出來。

如果是包辦婚姻,還可以理解。

但他們是自由戀愛,深愛著彼此,就算有不可調和的矛盾,怎麼著也得過個幾年再炸。

新婚之夜就炸成這樣,至於嗎?——這是不少人給這部電影差評的主要原因。

但結合這個故事的時代背景來看,這片絕對是要上8分的。

《在切瑟爾海灘上》小說發表於2007年,但故事的背景發生在1962年

這是《查泰萊夫人的情人》被解禁,披頭士走紅的前夕,被稱為“最後的純真年代”

對親身經歷過那個年代的英國人來說,這是一個讓人又愛又狠的特殊年代——有太多的天真,又有太多的禁忌。

《在切瑟爾海灘上》的小說開頭,伊恩·麥克尤恩這麼寫道:

他們⽣活在⼀個根本不可能對性事困擾說長道短的年代。

這麼一看,其實就很理解了。

不要小瞧一個時代對於年輕人的壓力,更何況是這麼敏感的事情,這麼敏感的年輕人。

禁忌造成了無知,無知帶來了誤會。

最糟糕的是,女主還有被父親騷擾的童年陰影。

其實刨開客觀存在的階級差距,和擺不上臺面的性,這對情侶算得上是真·靈魂伴侶了。

儘管現在看來,這些都不足為提,更像是一個蒼白的玩笑。

但這種時代背景下,宿命意味前,年輕靈魂在“小事”上的無力掙扎,難道不是每個年代都有的悲劇嘛?

這部由原作者親自操刀的電影,將初夜的前戲、升溫、高潮、結束和感情的相識、熱戀、矛盾、分手巧妙結合。

再加上兩位年輕主演的演技,把熱戀時期的甜蜜溫馨,新婚初夜的青澀懵懂、侷促不安,再到最後海灘的矛盾爆發,都呈現得相當精彩。

羅南妹子的那雙藍眼睛啊,真是溫柔得要滴出水來。

本來以為這片是春藥,看到中間以為是糖果,沒想到看到最後是毒藥

女主真的是性冷淡嘛?

她後來再婚生了3個孩子。

男主真的是不行嘛?

他後來變成了左擁右抱的嬉皮士。

看到最後,讓我哭的最兇的,並不是那個酷似《愛樂之城》“你在臺上,我在臺下”的相視一笑。

而是在切瑟爾海灘上,兩個相愛的年輕人,冰冷的漸行漸遠。

關於這段,有一句小說文本的評論,說到了我的心坎上:

“他們(愛德華和弗洛倫斯)被困在⼀座孤島上,島就是⼀張床的尺寸,托起這座島的海,卻像人生那麼浩瀚。”

《譯後記》黃昱寧

或許他們的感情,就像那瓶摻了水的紅酒,並沒有他們自己感覺得那麼好。

或許他們只是在那個夜晚,刀鋒轉錯了⽅向,本該刺破時代的銳利,最後傷害了對方和⾃⼰。

或許這部電影,就像海灘上那條鵝卵石道,只有走上去,自己腳下的感覺,才最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