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拍得不夠好,是你離生活還不夠近

照片拍得不夠好,是你離生活還不夠近

1931年,何藩出生於上海。

從小痴迷視覺藝術的他,

總是喜歡把自己關在房裡畫畫。

父親深知其所好,

在他小學畢業那年,

送了他一部相機作為禮物。

年少的他就此迷上了攝影。

走到哪裡就拍到哪裡,

成了他慣有的攝影方式。

第一次獲獎是在中學時期,

他拍攝了黃浦江上的一艘船。

“那天,我在外灘,

看到黃昏日落時的歸舟,

覺得詩情畫意,就拍了下來。”

在父母鼓勵下,

他用這張照片參加攝影比賽,

沒想到竟贏得了冠軍。

從此,便更加痴迷攝影。

《日暮途遠》

18歲時,何藩一家移居香港。

一心想當作家的他,

因為大量寫作患上了偏頭痛,

迫不得已,便只好擱筆,

所幸把整個自己都丟進了相機裡,

香港每個旮旯都開始出現他的身影。

《不確定的旅程 》

《白色窗戶》

空蕩蕩的早晨,早餐鋪還未開張,

他就蹲在街口等待黃包車伕的出現,

等待他們從遠處而近的啪啪腳步聲。

“當我發現我的主題人物後,

我就會這樣跟隨他或等待他,

到我認為無論地點、光線、氣氛都合我心意時,

便拍下我的照片。”

何藩的攝影主題,

多為窮街陋巷小人物的生活,

他們的一喜一悲,

他們的歡笑和眼淚。

“我對他們充滿關懷和同情,想通過鏡頭讓更多人看到,這些人如何為生活搏鬥。”

《香港午夜》

“我對窮苦大眾有特別的同情,

不知道為什麼,就是直覺。

可能受到我讀的文學作品的影響。

我喜歡拍小人物的生活與奮鬥。”

何藩覺得,最打動人心的東西就藏在市井百態裡。

《私人空間》

《旋律》

憑著天生對光和影的敏感,

何藩打破了攝影陳規,

捕捉運用自然光線,

形成天然的幾何圖形與線條,

來呈現畫面感和戲劇性。

“我覺得影子比物體本身更吸引我,有一種抽象的味道,充滿神秘感。”

他會在清晨時分,

觀察車伕拉著車走在空蕩大街上,

拍下他的影子印在地面的照片;

他會在午後的中環街市,

記錄身穿長衫的婦女背對鏡頭邊走邊聊,

被陽光勾勒出人形光環的瞬間;

他會從樓頂俯瞰,

等待有人走過兩棟樓影子間隙的陽光地帶,

然後留下影像。

為了拍攝完美作品,

他幾乎有種偏執,

往往一連數日在同一地點守候,

只為等待適合的光線以及人物出現在最佳位置,

然後按下快門,一氣呵成。

正是這樣的痴迷,

他對光線和瞬間的極致把握,

才令人歎為觀止。

無論是光影、構圖或是題材,

都讓人無可挑剔。

在50至60年代,

他奪得了280多個國際攝影大獎。

1958年至1965年,

連續8次獲得美國攝影學會評選的“世界攝影十傑”。

蒙太奇系列

28歲,便獲得如此多的榮譽。

或許是因為拿獎拿到手軟了,

1961年,他把目光投向電影,

拍攝了好幾部文藝片,

其中,電影《離》,

還奪得了英國Banbruy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然而好景不長,出於商業壓力,

公司要求他拍攝三級片。

實在迫不得已,

他拍攝了《我為卿狂》等20多部三級片。

對於拍三級片這件事,

他一直耿耿於懷,戲謔自己“為五斗米而折腰”。

後來有人評價說:

“何藩是香港導演中,

唯一將三級片當做事業來做的導演。”

他把三級片拍成了唯美大片。

他自己都萬萬沒想到,

《浮世風情繪》後來竟被北京電影學院拿來做教材,

並且得到張藝謀的推崇。

“我拍過很多三級片,

但我的攝影從未妥協過,

我所表達的都是真實的自我,

是真正出於我的內心。”

或許,這就是何藩受到推崇的原因吧!

但這終究不是他所喜愛的,

於是90年代,他選擇了金盆洗手。

然後又開始醉心於拍攝香港的每一面。

《老茶館 》

《苦力和小販》

因為何藩,我們記住了留下時光的技法

技法一:用幾何結構去構圖

——拍攝中,要以極大的耐心等待最佳時機,等待人物形象與幾何結構和線條精心構建的背景不期而遇。

技法二:用豎構圖強化空間感

——何藩喜歡用背光效果或結合煙霧與光線來營造戲劇感和氛圍,將攝影變為藝術。

技法三:用側逆光塑造主題輪廓

——細觀何藩作品,無一例外都是用側逆光構建起了每張照片的靈魂,那些沐浴在光線中的人物,彷彿是被光線滋養了一般,經過漫長的歲月卻不改絲毫。

現在,讓我們溫習何藩說過的十句話:

1.照片拍得不夠好,是因為你離生活還不夠近。

2.用眼睛捕捉的鏡頭只能稱照片,用心靈捕捉的鏡頭才能叫藝術。

3.我所表達的都是真實的自我,是真正出於我的內心。

4.有時候最簡單的照片是最困難的。

5.只有好照片,沒有好照片的準則。

6.攝影師必須是照片的一部分。

7.我覺得影子比物體本身更吸引我。

8.名著、音樂、繪畫都給我很多靈感和啟發。

9.我不喜歡把攝影當作鏡子只反映事實,所以在表達上留有想象空間。

10.我一生都在等待光與景物的交織,然後讓魔法在相機中產生。

時光已逝,香港已不是原來的樣子。

但回觀何藩留下的半世紀前的照片,

每一張黑白影像上無疑都寫著“香港”二字。

當我們對著屏幕看這些舊照片時,

恍惚感覺這只是一塊屏幕的厚度,

穿過去,就來到了50年代的香港。

提到何藩,就想起香港;

提起香港,就掛念何藩。

每一座城市都需要一個何藩。

無論貧瘠和富足,

無論傳統或現代,

因為自己的作品,

讓人永遠記著他的城市,

應該是每一個攝影者夢寐以求的目標。

易向,一種類文藝的生活方式(微信公眾號:e_xang);

易象讀書,閱讀就是一種修行(微信公眾號:iexang);

意典,城市旅行家(微信公眾號:taooli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