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大尺度在羅馬尼亞居然能過審?!

很不幸,

我看這部電影之前被劇透了,

也是因為被劇透,

我才找來這部2007年的羅馬尼亞電影來看。

我被劇透了的是10個字:

兩個大學生打胎的電影

這部電影叫做《四月三週兩天》,

一個莫名其妙的名字,

看片到一大半,

才知道,原來這部影片為什麼叫這個名字,

從懷孕女主角到打胎的時間一共是:

四月三週兩天

如果不知道這是一部打胎的電影,

前半個小時,

完全看不懂這兩個女生要去做什麼,

還以為她們要出去旅行呢。

我看得甚至以為找錯了資源。

看過幾部羅馬尼亞電影

他們的電影中政治的意味躲在故事的後面。

相比我們國家過去的思想意識要弱一些,

他們也通過諷刺的手法幽默的鏡頭揭示荒誕的內心衝突。

羅馬尼亞的城市是些陳舊的,

居住的房間沒有任何豪華的東西,

家裡的佈局裝飾很像我們現在普通人家樸素又帶一點溫馨風格。

人們的工作平穩沒有那麼急匆匆的腳步,

人們生活都是一樣充滿矛盾。

全片呈現一種灰調,

而且窗外正在下雪,

給人一種壓抑冰冷的感覺,

但這部電影絕不是傷感抒情的電影,

相反,相當地社會主義。

有種“天地不仁”的萬物平等感,

絲毫沒有顯露出導演的仁慈之心。

看片頭,

兩位女大學生好像要出門很久的感覺,

肥皂,洗漱用品,都要帶齊全,

就連桌上的金魚也吩咐了同學幫忙餵養。

故事的背景發生在蘇聯解體前夕的1987年,

當時的羅馬尼亞還處於社會主義狀態,

為了提高人口數量,增強國力,

當時的總書記齊奧塞斯庫明確規定:

禁止墮胎、禁止節育、禁止離婚,

每對羅馬里亞夫妻,至少要生四個孩子!

所以,那個時代,

要發現一個套套跟今天發現一包敵敵畏一樣稀奇。

這個規定哪裡是鼓勵生育,

分明就是把人當成生育的工具。

沒看影片之前更多以為女主是因為擔心被指責未婚先孕才墮胎

後來發現遠遠不止於此。

渣男無處不在,

女主嘉碧塔也碰上一個懷孕了就做甩手掌櫃的渣男,

所以這個孩子只能由嘉碧塔自己負責。

既然是禁止墮胎,

所以即便是孩子爸爸不負責任,

媽媽也必須把孩子生下來。

但是當時的國家經濟蕭條,

政府只管規定不管養孩子,

無法提供相應的福利設施和經濟保障。

很多嬰兒和母親都被這個規定拖累到不行,

何況,懷孕女主嘉碧塔又是個窮學生,

更是養不起。

於是為了處理掉肚子裡的孩子,

嘉碧塔已經自己通過朋友到黑市上找到了醫生,

但還需要一個人幫忙,

嘉碧塔求著自己的室友幫忙。

室友歐蒂利亞絕對是國民好室友,好閨蜜了。

這位好閨蜜有多好?

嘉碧塔想抽一個只有黑市買得到的煙,

歐蒂利亞就費盡心機花高價從黑市商人那裡買來;

嘉碧塔對貓毛過敏,

她就不養貓,即使自己很喜歡;

嘉碧塔沒錢墮胎,

她就四處借錢籌錢給嘉碧塔打胎;

嘉碧塔需要找賓館生孩子,

這麼冷的天她四處奔走花了三倍的價錢給嘉碧塔找賓館;

嘉碧塔不方便獨自跑去聯繫黑市醫生,

她就幫忙去找;

……

甚至在黑市醫生說她們給的錢不夠,

各種找理由加價,甚至最後要求她們給他睡一次才給嘉碧塔做手術,

歐蒂利亞都同意了。

不惜與自己的男朋友鬧脾氣,

最後還要給嘉碧塔的孩子跑到荒郊野外丟棄還未成型的嬰兒,

……

我們不禁想,

為什麼啊?

為什麼歐蒂利亞要這麼地為嘉碧塔“犧牲”?

影片中大幅度大尺度裸露,

甚至連未成形的孩子都拍出來了,

尺度之大令人吃驚,

這是我們前所未見的。

我們看到只要有一點裸露都是被打了馬賽克的。

導演以手提攝影機大幅度長鏡頭拍攝,

儘量顯現出一種紀錄片的真實感,

就是希望我們看見,

這就是當時的社會,

這就是當時的人性。

而當歐蒂利亞被黑市醫生侮辱以後,

她非常害怕擔心。

萬一懷上了怎麼辦?

帶上覆雜的心情她質問自己的男朋友,

如果我懷孕了怎麼辦?

男朋友斬釘截鐵地說不可能,

隨後又支支吾吾地說,

一定會娶了她。

這時候歐蒂利亞說出了自己為什麼幫助嘉碧塔的心聲,

“我還有嘉碧塔。”

意思就是萬一她也中了,

那時候男朋友也甩了她,

那時候還會有嘉碧塔幫助她。

其中有一個小細節是嘉碧塔在從男朋友家裡趕到嘉碧塔的賓館的時候,

歐蒂利亞明顯地嘔吐了,

這可能是各種心理狀態的集合嘔吐的,

還有一個可能就是她也懷孕了。

這就不可能是黑市醫生的了,

就一定是歐蒂利亞男朋友的,

這裡又給我們一個暗示,

很可能歐蒂利亞要走嘉碧塔的後塵。

影片的結尾,

嘉碧塔和歐蒂利亞坐在賓館的餐廳,

隔壁正在舉行婚宴,

給她們端過來一盤婚宴贈送的肉,

裡面有牛肉,裡脊肉,肝,炸牛腦,牛骨髓……

恰好就是一個動物的肢解,

而她們也剛好殺死一個生命,

這個生命存活時間是四月三週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