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寫「90年代未安置大中專生」相關文章?

近來不斷有朋友問我,你都是有工作的人,自己又不指望分配,假使安置工作,你還會去嗎?

我明確告訴他,我不會去!

他追問,那為什麼要冒著被“請喝茶”、被刪帖、被監控的風險雲寫“90年代未安置大中專生”相關文章?

我沉思許久,覺得寫點文字回覆的好。

第一,我過去是、現在是、未來也是“90年代未安置大中專生”一員。

我通過自身努力提升學歷,改變的是現狀,但改變不了我第一學歷是90年代中專生的事實。

我通過自身努力,找到證明自己存在的職業,但改變不了我是“未分配大中專生”的事實。

很多未安置大中專生人靠著數倍於常人的努力取得一點小成就,只能證明是“未分配大中專生”人的優秀,這絕非國家所賜。相反,國家將那幾屆大中專生“拋棄”,只是讓其更曲折罷了,並不能阻止“未分配大中專生”的成功。

第二,這不應該是一個被遺忘、被拋棄的群體。

我曾寫過多篇關於未分配大中專生的文章,其實很多向我這樣的大中專生人,早未不全是我們渴求國家分配,都二十多年了,該死心的早已死心,未死心的也即將死心。

我之所以寫此類文章,只想通過一己綿薄之力,以期社會之理解。現在的青年,動輒以“名牌大學生都不包分配,還在做著上世紀的春秋大夢”回覆我,也有的引用肯尼迪的話勸我“不要問國家為你做了什麼,要問你為這個國家做了什麼?”

有時我真的很無助,我是有工作的,也熱愛自己的這份工作。但作為中專生人,有義務將我們那個年代的故事還原給年輕人。至於看不看,理不理解那就是他們的事兒了。

第三,身邊仍有許多同學依然在為“分配大業”而維權而奔走。

如前文所述,“90年代未安置大中專生”要想獲得些許成功都要付出與這個時代不對稱的努力與汗水,有時恐怕運氣成份反倒要多一些。因此身邊的同學好友中不那麼幸運的自然也有,或許有些同學早已認命,但堅持維權的那些個同學他們需要有人傳遞他們的心聲。

當看到身邊的同學年近40還在流水線上做普工,還在為失去土地而哀嘆,還在為農轉非戶口在家鄉蓋不了房而憂愁,人到中年還在為一份安定的工作而上訪維權......

這時身為中專生一員乍能無動於衷?

有人說你寫這些無非只是想博取世人的同情罷了,實則不然。“90年代未安置大中專生”需要的不是同情,是理解,故而絕不能以今天之眼光去度昨日之情形。包分配是國家對他們的義務與承諾,取消分配是政府失信於民的表象,侵吞編制、中飽私囊是一些蛀蟲見不得光的手段。這些事情世人不理解,要靠廣大“90年代未安置大中專生”去揭發,去還原。至於政府最終以何態度安置“90年代大中專生”,想來還真不是終極目的。補償與安置都是物質的、有形的,畢竟青春只有一次,人生不可回頭,他們精神的、心頭的損失怕是永遠彌補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