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大”在何处?

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贡献广州力量①

近日,广州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全体会议精神,对广州市相关工作作动员部署。会议强调,要强化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增长极作用,推进大湾区建设各项措施落地落实。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怎么看?怎么干?与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三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之所以被称为“大”湾区,既在于体量之大——面积约5.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800万,均排名首位;但更在于潜力之大、前景之大——经济增速数倍于其他湾区,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尤其是在“一国两制”的背景下,开启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这一史无前例的湾区模式探索。在不同的社会体制、法律制度、财税体系乃至货币之下,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有不少难题待解。但反过来看,与在同一制度框架下发展的三大湾区相比,这一特点恰恰是激活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开放、包容、多元特性的土壤所在,也是国际化、全球化湾区应有的特点。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粤港澳大湾区绝不是经济体量和城市数量的机械叠加,更不是世界上其他大湾区建设模式的简单重复,而要走一条全新的道路。明确这一点,至关重要。

粤港澳大湾区之大,在于上升为国家战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因此,要强化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增长极作用,必须进一步提高站位、解放思想,把广州发展放在全省、全国发展大局中去谋划,对接好国家战略,发挥出广州力量。

粤港澳大湾区之大,在于要建设世界级经济平台。回顾过往,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当下要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同样需要借力粤港澳大湾区的平台效应。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是为粤港澳三地整合资源,更要为世界资本流动搭建平台。粤港澳大湾区集中了多元经济要素。以创新为例,“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集聚了大量的科创企业、孵化器园区,也集中布局了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东莞散裂中子源等一大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著名学者郑永年看来,粤港澳大湾区最有条件与世界上其他先进经济体的平台竞争,既有珠三角的制造业基础,也有香港的金融市场、澳门的旅游业等,如果能够有效整合起来,对国际资本将形成巨大的吸引力。

粤港澳大湾区之大,在于要加大改革力度,形成制度现代化的样本。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大湾区“9+2”如何有效合作?关键就要在体制机制改革上做文章,在制度创新、营商环境上形成突破。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落到实处就是要推动大湾区内各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补,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比如,要依托跨区域的沟通协调机制,精准发挥各个城市优势,如广州的枢纽地位、深圳的创新能力、香港的金融市场等。同时,还要通过制度创新,达到三地市场互通、人员、技术、资本等要素自由流动的目的,打破不同体制机制之间的壁垒。有学者建议,大湾区可学习欧盟经验,深入探索跨区域协调发展的经验。归根结底,大湾区建设并不止于物理变化,而要形成制度创新等深层次的化学反应,从大湾区建设中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带动更大范围制度现代化的进步。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驶上快车道。全方位认识大湾区之“大”,广州必须进一步提高站位,才能抓住机遇、精准发力。

(张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