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感:对孩子到底有多重要

01

今天是周六,早上吃过早餐,母子三人便按部就班地做着自己的事情。姐姐在书桌前按计划完成暑假作业,弟弟依然对新买的奥特曼贴纸兴致勃勃,而我,则坐在一旁用读书软件阅读书籍。

过了一会,姐姐忽然停下了笔,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唉……”

我转过头看了她一眼:“怎么了?遇到难题了?”

姐姐看着我,不无幽怨地嘟囔道:“妈妈,你都两个星期没带我们出去玩了……”

我愣了一下,上周周末因为爸爸有事忙,没有出去玩,按照我们之前的约定,是每周要带他们去公园或别的什么地方玩一次的,这几乎已经成了我们家一个固定的仪式,所以每到周五那一天,姐弟俩就会特别快乐特别的期待。

对于孩子们来说,每周一次和父母一起游玩,不仅仅只是一次简单的玩耍,更是父母和孩子爱的对话,他们从中感受到父母源源不断的爱意,也能在新的一周充满活力地投入到规律性的学习中去。我们都很珍惜这样的亲子游玩的时光。

02

说到仪式感,这两年似乎被频繁提起,尤其提到在婚姻经营中仪式感的重要。比如求婚、婚礼、各种纪念日的纪念仪式,都成为婚姻里面维系感情提高幸福感的必要方式。

然而,很多人忽略了,作为家庭中重要的一员—孩子,其实更需要仪式感。

什么叫仪式感?中文解释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

而在经典童话《小王子》中,对于仪式感有更好的诠释:

狐狸说:“你每天最好在相同时间来。”

小王子问:“为什么?”

狐狸说:“比如你下午四点来,我从三点起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如果到了四点你还没来,我就会焦虑,这就是幸福的代价。但是如果你来的时间飘忽不定,我就不知道该在什么时候准备好我的心情……所以应当有一定仪式。”

小王子问:“仪式是什么?”

狐狸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它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它时刻不同。”

是的,仪式感就是让某一天、某一个时刻变得与众不同,变得有所期待,它是另一种形式的甚至更有分量的“我爱你”。

它犹如黑夜中一盏隐隐约约的灯,抹去孩子成长路上的恐惧,带给他们美好的期待和希望。

03

我四岁的时候,就和外公外婆一起生活。我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每到乡里集会的日子,外公都会给我穿上好看的衣裳,带我去逛集市,买好吃的、好看的,哪怕什么都不买,也会开心一整天。

慢慢长大后,外公也会在某个特别的日子里,比如新学期开始了,买一件新衣服,上中学了,买一块手表……

外公的爱,不需要更多言语表达,却通过这样的仪式,润物细无声地充满孩提时代的每一个角落,使我那颗幼小敏感的心变得无比柔软。

我也同样记得,小时候家里经济不宽裕,平时没多少肉吃,而每到我们姐弟们哪一个过生日,妈妈总会在那天买来瘦肉,把它剁碎了放在锅里蒸,然后分成四小份,姐弟们每人一份。

就是这样简简单单的一块肉,却成了我一生中尝过的最甜最美的滋味。即使几十年过去了,回味起那个味道,仍然充满温暖和爱意,是之后的任何其它美食都无法替代的。

我相信每一个人在回忆童年的幸福时光的瞬间,脑海里闪现出来的那些温馨的画面或场景中,总有着这样的仪式的影子。

所以有了孩子以后,我们也把仪式感带到孩子的生活中。

孩子的每一次生日,我都会给他们准备蛋糕,然后一家人在一起许愿、吹蜡烛,一起分享美食。于是,孩子意识到自己又长大了一岁,以后应该有一点改变;

孩子每个新学期开始的前几天,会和她一起挑选新书包或者新的本子、画笔;于是,孩子会在新学期的第一堂课,工工整整地写下每一行字;

孩子的每一次家长会、毕业礼、学校各种节日活动,我都不会缺席;于是,孩子知道,自己人生中每一个重要的时刻,都有家人在身后陪伴;

孩子每一年的圣诞节,都会在床头发现圣诞老人的礼物;于是孩子相信,自己是那个最棒的孩子,值得拥有如此妙不可言的礼物;

孩子每一天晚上的睡前故事,都不会被遗忘;于是,孩子会带着对童话世界的憧憬,进入甜蜜的梦乡......

父母以及学校所设置的种种仪式,将所有参与其中的人紧紧联系在一起,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着彼此的爱意,从而彼此接纳和认可,并从中获得力量。

04

在美国,几乎每一个家庭都会有自己的仪式感。比如家庭聚会每天早起互道“早安”,睡前互道“晚安”,出门前相互拥抱;比如参加各种聚会时各种特定的流程和特定的服装要求。

心理专家也认为:

正常的身心需要一定的仪式感,在这个小小的仪式中,其实就是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让自己的注意力更集中、更认真、更用心,仪式感,暗示你必须要认真地去对待这件事。

仪式感的赋予,让孩子获得存在感和安全感,获得对自我的认同感,对生活的秩序感,还有最重要的——爱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没有仪式感的家庭,很难养出有幸福感的孩子。

记得一位女友对我说过一件事情:

小时候看着别家的孩子都过生日,会请很多小伙伴一起庆祝,她很羡慕。终于到自己生日的头一天,她跟妈妈说想请小伙伴来家里过生日,没想到妈妈拒绝了她,还说小小年纪讲什么排场,你的生日就是妈妈的受难日,你还好意思庆祝?

她很伤心也很震惊,“受难日”三个字让她从此背上了负疚感和罪恶感,因为她的出生让妈妈经受了痛苦。从此她变得郁郁寡欢,小心翼翼,生怕再做错什么让妈妈难受。

“我的童年是黯淡无光的。”女友回忆说。时至今日说起,她的脸上依然泛着忧伤。

美国有一家报社曾经做过一个研究调查,发现在家里通过家庭仪式所带来的幸福感,远胜于物质的满足甚至学业和事业上的成就。

仪式感可以很简单,比如和父母之间的一个秘密暗号,在固定的日子里吃一顿同样的饭,每天晚上睡前的一个拥抱,特别节日的一张全家福照片......

有仪式感的生活,有仪式感的人生,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与不同,使一地鸡毛的琐碎生活变得精致而动人。

end

有人说:生活需要仪式感,就像平凡的日子需要一束光。愿每一个孩子,都能沐浴着这道光,走向人生的花园。

平台简介:水色模样,80后天蝎女,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