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古镇」平昌县白衣镇“趣闻”

古镇渊源

白衣古镇始建于秦汉时期,方圆十余里,是古柳州遗址,晋为“柳州城”,宋称“万荣郡”,明神宗十二年曾在此设“永睦县”,后改为“永康镇”,明崇祯甲申年(公元1644年)初建大佛殿,供奉白衣观音慈像,始称为白衣庵。清光绪甲申年(公元1884)年惨遭火焚,毁于一炬,唯白衣观音庙幸免于难。咸丰二年(1852年)吴德溥的同知分发贵州,1854年任施秉县令,练团造械,1855生署理安平县令,1889生任遵义府知府兼知县,后任翼长总揽军事前后达30年,因抚边有功,皇帝召见,圣旨赏赐黄马褂(其现存旧居吴府),并赐德溥夺巴图鲁勇号,升贵州粮储道,光绪三年升任贵州按察史,署布政史,光绪六年授云南布政史。清光绪甲申年(1884年)德溥军家乡白衣古镇火焚,皇上下诏颁旨重建,准予取样皇宫,动用了州、巴两河十三年河道税银,并在各省募捐银两十万,在全国调集能工巧匠,大兴土木,耗时十年,建成了规模宏大、气象非凡的六庙三宫和庞大的吴氏宫邸。内有保存完好的吴氏家庭从江西运来的岳飞手书“忠孝廉洁”石碑四座,各长18米、宽1.2米;米氏手书“第一山”木匾,雄伟的孝节牌坊与魁星点斗,浑然一体,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古建筑群,雕梁画栋,格调高雅,文武百官、社会名流广留墨宝,古镇重放异彩,熠熠生辉。

旅游资源

白衣镇历史悠久,人文厚重,风光旖丽,有丰富的古镇、翰林文化和以水见长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晋为“柳州城”,宋称“万荣郡”,明神宗十二年曾在此设“永睦县”,后改为“永康镇”,崇祯甲申年在现老街牌坊树一白衣观音神像,始称“白衣”。自清中叶以来素称人文重地,仅嘉庆、道光年间取得翰林、进士、拨贡、监生学衔者数十余人,其中进士吴德潚是“戊戌变法”上海强学会的发起人之一,后惨遭杀害,近代思想家黄遵宪曾写诗以哀之;吴德潚之子吴铁樵也是“戊戌变法”时的激进分子。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四月,时任湖南巡抚陈宝箴在湖南办矿,邀樵董理质事,樵由上海至汉口,以热病不汗,客死于汉口,时年三十有二,为变法中最年轻的人物之一。翰林吴镇,官至御史,获御赐黄马褂殊荣,其现存旧居吴府,气势宏大辉煌。米氏手书“第一山”木匾,风火墙、石碑坊、“魁”字岩、美女晒羞、铁桩坟等人文景观闻名遐尔,远传各地。

白衣镇历史悠久,人文、自然景点密布,有丰富的古镇、翰林文化和以水见长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辖区内白衣十景远近闻名,被多位专家赞叹为品位高、文化底蕴厚重、生态环境优美的旅游开发宝地。白衣是平昌的南大门,交通便捷,二级标美路达广公路贯穿其间,20多分钟便可到达县城、1小时到达州、4小时到成都;移动通讯覆盖全景区,程控电话直拨全国,电网改造竣工。投资2000多万元、占地60亩、建筑面积7000余平方米的集会展、餐饮、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白衣度假村2000年已开放接待游人,更有夏秋季游泳、冲浪人群络绎不绝,游乐船只上百艘,双休日、长假到此游玩的人群熙熙攘攘,已基本形成了县城、周边市县及达州、成都等城市假日休闲度假的游玩胜地。现虽然有一定的旅游规模,但千年文化古镇及不少自然景观、水上游乐尚未深度开发,使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优美的自然风景相融的旅游资源尚未发生良好效益,仍具极大的开发潜力。

吴家迁来后使得白衣镇进入了鼎盛时期,庙堂宫殿,金碧辉煌,加上书院戏亭中中占了半个镇,焕然一新街道与整齐的店铺把白衣打扮得如同仙女下凡。

白衣古镇一直被称作风水宝地,有不同凡想的地形地貌,环境清幽,其龙脉来自秦岭大白山,自华丽阴入川,过万源、通江南下,在巴山诸水汇合之处绕成御带围炉,四面环山。翠围簇拥,中心形成沃野平川,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就是白衣镇这个宝地,代代人文秀发,科甲盖世,让国内仰慕,让皇帝恩宏,金宫宝殿便是在那时建成。今天,江口醇集团在白衣新镇的旁边辟地修建了度假村,可以让众多的游客体验到白衣的清幽,去白衣古镇一般就在这里上般,破一行清波,穿过花香鸟语去到那曾经辉煌的宝地。

古镇位置

四川省平昌县白衣镇,位于平昌县东南端,北邻江口镇、元石乡,东接达州市通川区、达川区,南邻涵水镇,西与岳家镇、西兴镇接壤。全镇幅员面积86.86平方公里,白衣镇历来是平昌的南大门,距县城25公里、巴中市110公里、达州市70公里。白衣镇交通便利,有国道G542纵贯全境。1995年6月经省政府批准列为省级试点小城镇,2014年提升为国家重点建设小城镇,2015年荣获国家历史文化名镇称号。特产:白衣油炸鱼、白衣河全鱼宴。著名景点:白衣十景、白衣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