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問「在嗎」,多學習這5種聊天方式

和別人聊天的時候,我最討厭的,就是動不動就甩一句“在嗎”或者發一個“微笑”的表情作為談話的開頭。

有事兒要找別人,與其吞吞吐吐,不如開門見山地表明主題,富有人情味兒又顯得親近,收到消息的人看到問題也會及時回覆你,然後你再詳細解釋事情經過即可。

就算只是簡單的寒暄,一句“好久不見啦,最近還好嗎?”也比孤零零兩個字“在嗎”好上太多。



浪費時間,影響溝通效率

會聊天的人,或者說能讓人愉快地與之交談的人,不一定是幽默風趣舌燦蓮花的人,但他一定深諳說話之道,有啥說啥,不會拋下“在嗎”的魚竿把別人釣出來了,結果自己又沒有什麼特別重要的事情。

所以,無論在職場中抑或生活中,一針見血就能解決的問題,不要拖泥帶水。

一句直白的“3點開會,請勿遲到,收到請回復”絕對比若無其事的“在嗎”更合適。



開門見山的聊天是給對方留有餘地

有時候我們找朋友幫忙,如果發“在嗎”,他會不知道你想要做什麼,如果他回覆之後你有沒及時說明有什麼事情,他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猜測和聯想。

反之,如果直接開門見山,他也有時間考慮能否幫得上你,可能一些小事情都不需要更進一步溝通,就能直接幫你解決了。

對於日常生活中的聊天同樣如此,有話直說,不管好事還是壞事,至少對方看到之後能有時間思考如何回覆你。



學會說重點,少套路別人

有些人有一些關係不鹹不淡的朋友,關鍵時刻問你“在嗎”然後套路借錢的人,多半隻知道索取,不懂得珍惜與感恩。

無論你是缺錢還是需要別人的幫助,都學會說重點,而不是扔出“在嗎”後開始套路別人。你的套路別人都懂,沒有直說是因為還把你當朋友。

以上的例子只代表了少部分人,但是也證明了會聊天真的很重要。



用對方容易接受的方式說話

會說話不是假惺惺地奉承巴結,而是懂得察言觀色,然後根據不同類型的人用對方喜歡的說話方式交流。

人際交往中,用對方喜歡的方式交流可以較為順暢地打開溝通主題,至少當你站在對方角度思考溝通內容時,你會發現如果別人用我喜歡的方式和我交流,我會感到愉悅,也能促進加深彼此的友情。



有溫度的聊天幫你拉近距離

細心的人會發現,“在嗎”兩個字顯得很有距離感,無論是親密朋友還是普通朋友,發“在嗎”都不易拉近彼此間的距離。

至少我個人覺得“在嗎”兩個字顯得沒有“溫度”而且“不近人情”,像是陌生人之間的溝通交流。

有溫度的聊天不是虛情假意全是客套話,也不是明明不熟悉的朋友非要裝成老友對你噓寒問暖,讓聊天與溝通變得有“溫度”,少問“在嗎”,按照你平常交朋友的方式真誠、真心對待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