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锐CC
通过高考考入正规医学院并顺利学习毕业的科班出身医生,几乎都不会害怕尸体。其实原因很简单:
这类科班出身的医生如果不和尸体“相依为命”一段时间,他们的解剖学考试是无法通过的。
解剖学是现代医学的基础,更是外科医生安身立命的资本,当然也是所有现代医学医生在上学时必须要通过的一门课程(在很多医学院,挂必修课是不给学位的)。而学习解剖学不可能在活人身上练习,自然只能和“尸体老师”学。
然而,“尸体老师”因为数量极其有限,同时学生的需求又大,所以在医学院可是非常抢手的。我们当年学解剖,是一个“尸体老师”教4个固定的学生,两个学生固定在一边。这样,一个学期的相依为命下来,4个学生真的会和“尸体老师”产生感情。
说相依为命,其实一点也不夸张。人体是非常复杂的,无数的神经、动脉、静脉像网一样杂乱无章的交织在一起。而考试时,却要求我们不仅要明确的分清楚他们,还要知道他们每一天在哪里飞叉,又在哪里汇合在一起。再加上还有各种复杂的内脏和骨骼,使得解剖学这门课被医学生戏称为“四大名补”,即考不过补考的人特别多。
而且平时上课老师还要讲解,根本没时间自己认真操作复习。所以,每一届医学生在解剖学考试之前,非医学专业人士都能考到瞠目结舌的一幕:大半夜的,一群穿着白衣的医学生一边啃着夜宵,一边在尸体老师身边加班复习。。。
所以,可以这么说,只要认真学习解剖学并通过考核的医学生,都是与“尸体老师”真心实意的学习的好学生。说一句夸张又不夸张的话:尸体,对于医学生的意义,已远远超出其在普通人心中的地位。所以,不会怕的。
更多有趣有用的医学科普知识,请关注骨科医生路遥!
骨科医生路遥
大一的时候,晚上和舍友去解剖室看学长学姐们上局解课,教室里福尔摩斯马的味道熏人,学长学姐们戴着口罩细心解剖,似乎浑然不觉异味。
和舍友看了一会儿就悻悻的走了,想来大二的局解课定是难熬的,味道太难闻了。
走出解剖楼,舍友和我说:“你饿吗?我现在好想吃炒牛河啊。”
“我还怕我现在说自己饿了,会被你取笑呢。”我回答。
然后我俩就愉快的去吃炒牛河了。
医生对尸体没有恐惧心理的,更多的是好奇心。很可惜,只有在大学上解剖课的时候才能解剖尸体,那时候还懵懵懂懂、不求甚解。其实到了临床上需要更多学习局部解剖,但却没有足够的尸体供学习和解剖,基本是在上级医生的带领下,更加熟悉人体解剖,以便下刀如有神、独当一面。
小超人想做个小小的呼吁,如果可以的话,请在灵魂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留下自己的身体,为医学的进步做出一点点贡献。我是这么决定的(虽然爸妈强烈反对),等年纪大一些就去登记。
妇产科小超人
2002年
我本科2年级,学系统解剖课程;开课之前,老师说每4个同学解剖一具尸体,尸体都存在在福尔马林池子里面,需要大家自己去搬运到二楼的解剖室,搬运是个苦活,根本没有同学愿意去搬。这个时候老师说:谁参加的话,可以加平时表现分;突然大家就踊跃了,尤其是成绩不好的人,当然也包括了我,毕竟解剖学是我们学校的招牌专业,也是出名的四大名补(补考)课程。于是乎大家一群人就一起去了,站在池子边上,把尸体拉过来,然后打包、搬走,没有意外,怎么能是故事,一个同学嫌站在池子边上不好搬,于是站了上去,刚刚准备打包,结果脚下一滑,掉进了池子,掉进了池子,掉进了池子;后续不说了,据说回去洗了1个小时的澡,3天没有吃肉;更悲催的是,期末考试,解剖学依然没有通过。
2010年
硕士毕业,参加工作第一年,我的一个女患者,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感染,因为家里没钱,用不起丙种球蛋白和高级的抗生素,最后走了,走的时候到被运走,我一直在旁边,感叹她的命运曲折,感慨她与病魔斗争的勇气,也感慨自己的无能为力。
听完故事,你还觉得医生会怕尸体么。
作为医学生,我们应该尊重、感谢那些自愿捐献“尸体”的人,让我们从他们身上知道了,血管的走向、神经的分布、器官的位置等等也让我们第一次透彻的认识了人体。
天天博士讲风湿
(耳科赵医生头条问答2017-08-30)多数普通人对尸体是存有畏惧之心,一方面是对死亡的恐惧,另一方面来自平时从传媒中所接触到的一些鬼神描述。一名临床医生,从读医科时就开始接触用于解剖教学的尸体,周围有同学和老师陪同。在那种环境下,尸体和塑料模型教具的作用是相同的,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了解人体构造,通过这些,我们对人体的了解远超过普通人。一些血腥恐怖的人体镜头对于常人难以接受,而对于见惯了鲜血的医生(尤其是外科医生)来说毫无压力。我们了解人体机能的运行是一套复杂系统在支持,一旦这种系统终止运行,还没有哪种力量可以让其重启。在人死亡以后新陈代谢停止,剩下的只是水分、脂肪、蛋白质、骨骼等组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物质会逐步分解,这是自然规律,无可改变。传媒中所描述的各种和尸体有关非自然现象我没有遇到过,退一步说,这些现象如果真出现了,绝非人力所能应对,恐惧也毫无意义。
在我工作的这些年,接触过很多遗体,有熟悉的人,也有陌生人。面对熟悉的人是去回忆起相处时光的悲伤。对于陌生人,是同情其亲属的苦痛,感叹一个生命的失去,检讨自己是否有哪些未尽的责任。我想大多数的同行也是类似情况吧,我们了解生命,对于已逝去的生命并不恐惧。
如果我们怕,也是怕自己做得不够好,没能挽留他们。
耳科赵医生
医生是不怕尸体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医生是人生轮回的摆渡人。
首先,所有的医生在决定报考医学院的时候,已经做好了与生死打交道的心理准备。在医学院的大学学习期间,系统解剖课上医学生们已经直面接触到了泡着福尔马林的尸体。这时候医学生们大多怕的不是尸体,而是尸体的哪个血管走形没记住,哪个器官的位置没记牢。即使是女医学生,也注定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女汉子。在医学生的眼里,尸体已经不再是尸体,而是一个个知识点。
真正到了临床上,每个医生都免不了和生死打交道,特别是心内科、急诊科的医生,几乎隔三差五的都要面对心肺复苏,面对生离死别。这时候医生们所怕的不是尸体,而是救不活猝死的病人。每个医生的成长过程中,也注定是伴随很多死亡病例的情况。半夜里,也是病人死亡的好发时间段,医生们都是独自在深夜中送走了一个又一个患者,见证了无数家庭的悲欢离合。
既然选择了医生这条路,就是一条直面生死的道路,生生死死是每个医生的日常工作之一,是不可能怕尸体的。
医患家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接触尸体的情况其实不多,最常见的就是抢救无效后病人死亡,我们做心电图确认生理性死亡,随后我们会跟家属协商处理办法,办理死亡三联单等手续,联系好太平间的工作人员送至太平间。
因此,我们与尸体打交道的机会并不多,通常是关注生死交替的时刻。尸体也不会像影视作品中的腐烂、七窍流血之类的形象,大部分是很平和安详的。
要说到与尸体最近距离的接触,应该是在上人体解剖学的时候,我们理论课之后会有实习课程。有一些自愿捐献遗体的“大体老师”,我们会几个人一组进行解剖,了解人体不同器官的结构,加深印象。这些大体老师是用福尔马林浸泡防腐处理的,都有刺鼻的气味,身上的器官和组织也已经脱水、萎缩,不同于鲜活的人体。我们是怀着“敬畏”的心情去学习实习的课程,既特别感激这些老师无私的奉献,同时也有一点畏惧,毕竟是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接触。
但总的来说,各个职业都有自己的特点,再害怕的事情,习惯了也就不觉得有什么了,比如那些入殓师,遗体化妆师等等,关键是要热爱自己的职业。
希望春雨医生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欢迎关注头条号【春雨医生】获取更多健康科普知识哟。
春雨医生
家里的老人晚上去世就送到了殡仪馆,那时候已经是凌晨3点多了,那个冰库里只有一个老年人在看守,他很淡定的背对冰库门坐着,父亲就好奇的问:“老哥,你晚上值班不害怕么”,他说了一句话对我比较震撼:“人死了就是一堆肉,除了活人让人害怕,再没有什么可害怕的了”。我想,这不仅是他对于人生豁达的一个态度,也是他从一个活人环境到一堆死人环境适应的心理过程。
的确,在我们还没有经历这一切的时候,例如:尸体、死亡,这些都令我们感觉到陌生、恐惧;除了这些,在面对陌生环境、陌生人时,我们的心理适应能力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调节的过程。医生在还没有成为医学院的学生之前,我相信他们都是对这些尸体有一些畏惧的,但是这一切都是在没有经历过的基础上,但是当他们开始学习医学知识, 了解人体构造和逐渐接触越来越多的尸体之后,这种心理界限被打破;因为他们之前理解的等等关于死亡、尸体的臆想都是虚构的,当他们真正开始了解人体机能、死亡的意义时,尸体就成为了一种客观看待的事物而不是之前害怕的一种虚构。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种没有经历前十分令我们害怕,经历过之后这种心理负担、矛盾就被现实所验证的信息代替了,我们之前的害怕就消失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面对害怕事物的时候,退缩其实是没有任何用处的,只有面对它们,才能对它们有更深入的了解,最终打破这种恐惧。
希望我的解释能够帮到你。
心理学了个啥
作为一名医生,有时候会接触尸体,在平常人眼里,跟尸体打交道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那么,医生会害怕尸体吗?
一名医生他(她)首先必须是一名医学生,在上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学习的课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解剖学,解剖学是医学的基础科学之一,是涉及生命体的结构和组织的生物学分支学科,主要分支有比较解剖学、组织学和人体解剖学。解剖学对人体器官的研究,常利用剖割的方法,组织、细胞、胞器的观察则会利用显微镜。
笔者上大学,去解剖教研室上课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我们班有六个组,每一组分到一具人体标本(尸体),第一次进入解剖室,一股浓烈刺鼻的福尔马林气味扑鼻而来,即使带着口罩也很不习惯,因为尸体必须浸泡在福尔马林液体里面才不会腐烂。慢慢的时间一长,就习惯了,包括女生也从害怕到习惯,到熟悉,到习以为常了,到最后,有人睡懒觉起的太晚就带着早餐(肉包子)去解剖室了,这边老师在讲课,那边偷偷的吃包子(就着福尔马林的气味),顺便就学习了人体结构。
人体解剖学是如此的重要,是所有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一个外科医生,如果他对人体的结构不清楚,他怎么做手术?内科医生虽然对人体解剖的精准把握没有外科医生那么专业,但是,仍然需要丰富解剖学知识,这就意味着,所有的医学生的成长过程,第一步就是和尸体打交道,学习人体解剖学,如果一个医学生害怕尸体,不敢接触尸体,他(她)一定成为不了一个优秀的医学人才。
相对来讲,害怕尸体的女生比男生会更多一些,可是,既然你选择了学医,即使害怕,也要努力去克服一切困难,克服心理障碍,努力去适应,最终,才有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
麻醉超人钢铁侠
让我们先看一段《庆余年》中的精彩描写:
坟坑中一片污臭,一个漂亮干净的小男孩戴着个大口罩,他小小的双手正从一具半腐的尸体里往外拖出粘成一团的肠子。
取下口罩,又用清水洗了手,范闲开始记录这具尸体所表现出来的特征,然后分析可能得的病症,详细地记录在费介老师提供的一个大黑皮本子上面。 ”
看看,这就是一个医学生的日常。我问了一下学医的女儿,上解剖课就是这样的情景。解剖课上,心脏、肺、肝等尸体上的脏器都有可能是医学生们研究的对象。
第一次接触尸体时,有人也是会害怕的,女儿说她第一次接触尸体时很害怕,解剖室里异味难闻,出来后就吐了,那天就根本吃不下饭。
范闲第一次接触尸体也是这样:他终于没有忍住恶心,跑到地垄下面,哇的一声,开始拼命地呕吐了起来。
可是既然当了医生,就得消除自己的恐惧感而慢慢适应。女儿后来克服了这个心理障碍。一般她提前做一些心理活动提醒自己,第二次就慢慢好些了。现在面对尸体的时候,更多的是努力去记熟人体构造,能以一种更加严谨的态度去看待它。
女儿的老师常说:“尸体,是一个人曾经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唯一证据,也是我们所有人的老师!”
医生对人体的了解远超过普通人。一些血腥恐怖的人体镜头对于常人难以接受,而对于见惯了鲜血的医生来说毫无压力。医生了解人体机能的运行是一套复杂系统在支持,一旦这种系统终止运行,还没有哪种力量可以让其重启。
在人死亡以后新陈代谢停止,剩下的只是水分、脂肪、蛋白质、骨骼等组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物质会逐步分解,这是自然规律,无可改变。
女儿在学医的过程中,一步步变得勇敢,从一开始的夜夜恶梦到后来的临阵不慌,既是她努力的结果,也是她成长的见证。
所以,真正接触过临床的医生是不会害怕尸体的。
巜庆余年》中,范闲接触尸体多了,便变得和他师父费介一样,面对成堆的尸体毫无惧色。其实他们俩的职业,跟医生差不多。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
有书共读
尸体,是一个人曾经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唯一证据。
大学里的第一堂课就是解剖课,三节连上。在第二节课课件,我和几个舍友兴致突起,沿着走廊和楼梯想探索一下这座教学楼。就这样,我们几个一路上到了四楼。
刚踏上四楼,就闻到了一股刺鼻的味道,还有点辣眼睛。往前又走了几步,赫然看到左右两边的教室门牌上都写着“形态学教研室”。
带着好奇,我们几个走进了一间教室。我还没踏进教室的大门,走在第一个的C同学突然大叫一声往回跑,一把抱住了走在他后面的H同学。我站在后面看的目瞪口呆,这是怎么个节奏?!
顺着C手指的方向,我们望了过去。妈呀!教室里八张桌子,九具尸体,因为有一具是立在地上的骨骼!
定了定神,看着人多,我们几个也就不害怕了,大着胆子走进了教室。从最初的害怕,变成了好奇,甚至很感兴趣。突然,吧嗒一声,正在摆弄那具骨骼的H也叫了起来,我们走了过去,原来他不小心把一个小骨头给弄得散架了,掉到了地上。
正想着怎么处理的时候,这货竟然很淡定跟我们说到:莫慌,我听学长们说,他们都是把这玩意拿来做钥匙扣的。一边说着,一边真的把钥匙串在了上面,看的我和C又是个目瞪口呆!
上课铃响,我们走进了教室。老师说到:下面一节课,我带大家去参观一下我们学校的形态学实验室,也就是解剖教室。教室里一阵骚动,随之而来的是一阵掌声。
来到教室,人多了,自然也不会有人害怕,大家都在好奇的参观者,也有人带着手套触摸。
突然,老师大叫一声:谁拿走了这根颈椎骨!我今天上课前刚检查过!怎么突然就少了!
教室里一片安静。老师继续咆哮着:我告诉你们,如果对一具尸体连最起码的尊重都没有,就不要做医生!尸体,是一个人曾经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唯一证据,也是我们所有人的老师!
教室里死一样的沉寂。老师略微平静下来:你们都是成年人了,我不想太伤你们的自尊,今天晚上,我希望那位同学自己把那根骨头还过来,这件事,我就不再追究了。说完,摆了摆手,示意大家继续学习。
当天晚上,H拉着我和C,溜进了略显阴森的解剖学教室,重新把那根颈椎骨安装了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