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邓小平:调查研究是根本的工作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老一辈革命家不仅对调查研究问题发表过许多重要而精辟的论述,而且经常深入基层亲自做社会调查,撰写了许多调查报告,为我们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本期我们为读者推出的是邓小平关于调查研究是根本的工作方法的论述

文献一:调查研究是贯彻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

在党的组织和国家机关的许多工作人员中,正在滋长着形形色色的官僚主义的倾向。不少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高高在上,不接近群众,不重视调查研究,不了解工作中的真实情况。我们往往不是从客观的实际条件和人民群众的具体实践出发,来考虑和决定他们的工作,而是从不确切的情况出发,从想象和愿望出发,主观主义地来考虑和决定他们的工作。因此,他们作出的决议、指示虽然很多,但有的不完全正确,有的甚至完全错误。他们在执行中央和上级的指示的时候,往往不采取同下级同志和群众商量的办法,不结合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而只是机械地盲目地搬运。……

不少机关的负责同志,把自己的绝大部分时间,用在处理文电和不必要的过多的开会上面,很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他们的要求和研究他们的经验,这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事务主义和文牍主义的泥坑。不少领导同志,喜欢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建立庞大的机关,由于机构臃肿,层次重叠,不能使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正确地及时地反映上来,也不能把自己的决议和指示正确地迅速地贯彻下去,在自己和群众之间,设置了许多人为的障碍。不少负责同志,对于工作中需要立即解决的问题,不是亲自动手来处理,而是层层下放,然后又层层上报,结果不是处理有错误,就是处理不及时,使工作受到许多损失。……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1—222页。)

文献二:根本的工作方法就是调查研究实事求是

全国胜利后,要保证几亿人口吃、穿、用,我们的工作是比较细致、比较谨慎的。……一九五七年以后,中央的具体工作由书记处主持,作为中央常委和毛主席的助手,工作没有做好,日常工作做得不坏,但方针政策方面出的好主意不多。如钢铁的第二本账、粮食产量、公社规模等,我们都参加了意见,赞成了的。材料不是没有,也有反面材料,就是没有直接的调查研究,没有及时抓住问题进行检查。有些问题发现了,但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工农业方面,如果方法比较对,可以有更大的成绩。……我们决心大,就是情况不明,方法不对。根本方法就是调查研究、实事求是。毛主席批评我们,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毛主席对我们的批评是完全对的。……

“十二条”没有彻底解决问题,加上这次的“六十条”,再加上调查研究,就比较完全了,事情就可以办好了。……

所谓实事求是,就是要承认千差万别、大同小异。大同就是大的方针政策,小异是重要问题。大同要调查,小异也要调查。过去大同不做调查吃了大亏,小异不做调查同样吃了亏。还有个组织形式问题,中央机关有相当多的干部,搞文字工作的时间要少一点,拿出一些时间到各个战线、各个方面去做调查研究。现在农业比较清楚了,工业还很不清楚。农业上的问题大体相同,工业则不同,几十万个厂子千差万别。我们要放下官架子,自己搞些经验。……

这几年工作不深入,工作有些浮,应当坐而言要少,起而行要多。

(摘自《邓小平文集(1949—1974)》下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78—80页。)

文献三:大跃进以来的教训是调查研究很少

这次会议解决的一是平均主义问题,二是调查研究。毛主席讲,“十二条”解决了公社、大队之间的平调问题,但是,没有解决小队之间、户与户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平均主义。这是很重要的,平均主义不解决,群众积极性调动不起来。……

教训是深刻的或是沉痛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受了损害。为什么不实事求是?就是方法出了问题。实事求是,就是对实际情况真正了解。真正了解实际情况,就要调查研究。过去几年调查研究很少,搞了许多虚假现象。毛主席自我检讨了,并对省地市及中央各部委将了一大军。毛主席调研最多,他说也不够。这是这几年的根本教训。老实说,过去战争期间和解放初期,还是注意调研的,工作也是深入的。最近几年,工作好了,舒服了,就不搞调研了。中央也是按级听汇报,群众的呼声听不到,听到也不重视,对各阶级的动态、群众的意见知道得少。许多事就是那么一下子干下去,又不经过试验后再推开,都是一哄而起,结果“一平二调”发展了。这些教训首先是没有从调查研究着手。总之,过去几年的方法不对头。

这次会议,政策上是解决平均主义,方法上是提倡调查研究。县以上领导机关要把调查研究恢复起来,作为永远的、根本的工作方法。……对有些问题不是没有察觉,如河南、山东、安徽、甘肃、青海的农业虚假现象,都有察觉,提出过意见。当时觉得总的是好的,不要伤害积极性,实际上是帮助了他们犯错误。又如,那么多人民、干部来信,我们为什么不去调查解决?下去了解情况,给常委提出问题,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今后还是要经常出去,联系些点,不断收集情况。但更重要的是做组织工作,组织各部门的人调查研究,要有经常下去的固定队伍。要认真调研,一切经过试验,把工作搞得更稳、更踏实些。

……从调研着手,找几个善于调研的人,从历史、不同类型找出共同点,提出若干条。当前工作,一是农村调查;二是结合整风,立即组织工业战线调查;三是促进生产;四是考虑长远规划。计划怎么个搞法?不能搞烦琐计划,不搞那么多表,抓住大问题,填平补齐,集中力量打歼灭战。

(摘自《邓小平文集(1949—1974)》下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81—83页。)

导读

邓小平一贯重视调查研究,把它作为做好领导工作的前提条件。文献一节选自邓小平1956年9月16日在中共八大上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邓小平认为,党在执政条件下面临着官僚主义、主观主义、骄傲自满情绪等考验。而要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有系统地改善各级领导机关的工作方法,使领导工作人员有足够的时间深入群众,善于运用典型调查的方法,研究群众的情况、经验和意见,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把绝大部分时间用在坐办公室、处理文件、在领导机关内部开会上面”。

为了克服“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严重困难,毛泽东1961年1月在八届九中全会上强调要恢复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号召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文献二节选自邓小平1961年3月19日在中央工作会议中南、华北小组会议上的讲话,文献三节选自邓小平1961年3月27日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传达中央工作会议精神时的讲话,都是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4月3日,邓小平又主持中央书记处会议,专门研究决定组织工作组分赴各地进行农村调查,并提出具体要求:“调查内容要根据各地特点定,总的是研究一下历史发展过程,要采取客观的态度,多了解一两个点,分析各阶层、各类型、各种经济条件不同的农户,根据发展阶段进行比较。农村中有很大的势力主张只搞农忙食堂,势力有多大?手工业、农村集市要研究一下。在调查中,不要出主意,要同地方同志讨论,只提问题,研究材料,不发表意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得以有效贯彻,国内形势逐步好转。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一如既往地倡导领导干部亲自深入基层,了解实际情况,倾听群众呼声,并基于调查研究情况制定决策。1982年9月13日,他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强调:“顾问委员会的成员要联系群众。可不可以这样设想,除了身体不好的同志,凡是还能做点工作的,可以联系一个基层单位,比如联系一个工厂,一个学校,一个科学研究机关,一个地委或者县委,甚至一个农村基层组织,深入地了解情况。这样就可以对党中央更好地起到参谋和助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