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长假行摄丹巴藏寨美景 捡了两个“老外” 竟然还不让我进西藏

在四姑娘山行摄双桥沟、长坪沟和海子沟后,回到旅店阳光熠国际青年旅舍,开始盘算去丹巴藏寨可以一睹壮观的碉楼。似乎每个青旅店员,都是背包客的活地图和人生导师,在店员胖婶(不知道什么职位)的指引下,第二天就登上了去丹巴的车,下午就顺利到了丹巴甲居藏寨。

其实笔者有些畏惧成熟旅游区的那种气氛,身为一个伪背包客(真文艺青年),怕景区那种拉客宰客的事情坏了自由行的好心情。好在碰到了热心的年轻司机肖林,几乎无话不谈,还邀请我和同行的几个背包客去他家住宿。

有时出行前越做功课,反而探索的欲望越不强烈,反而和当地人多聊聊天,更容易留下难忘的回忆。据了解,丹巴建制县时,取了丹东、巴底、巴旺三个土司(不是面包,是当地官员的意思)音译汉文首字为县名,故名丹巴。战国时期,奴隶制的蜀国统治四川盆地西部岷江流域一带,丹巴县算是在他辖区的边缘。

丹巴碉楼,主要集中河谷两岸,三五个一组相互呼应,也有独于山头的。在碉楼集中的地方,数十座碉楼连绵起伏,形成蔚为壮观的碉楼群。

山顶也有一些荒废的碉楼,感觉那里都不通公路,如果这次不是为了走川藏线赶时间,真可以用一天时间来爬爬山,四处走走探访一下。

实在爬不上去了,用长焦镜头拍一张

为什么好多碉楼荒废了,后来查证了一些资料。丹巴碉楼目前大概有260座,据说全盛时有近万座之多。羌人喜欢集结而居,数家连为一片形成羌寨,每寨必有数米高的羌式碉楼,既可登临了望,又可防守御敌。

传说以前嘉绒藏区,凡有男孩的家庭必须修一座碉楼,此风延续下来,逐渐形成了“千碉之国”。其实,古时藏民为了保护村寨不受侵犯,对付部落之间的战争才是古雕群形成的真正原因。

拍摄碉楼时最好可以让其形成节奏和层次,或者借助云层对光线的部分遮挡,拍摄出明暗对比的效果。如果天色欠佳,那么使用长焦镜头,拍摄碉楼生动的特写,或者连绵的气势。

丹巴县的古碉楼历史,可追溯到秦汉时期,称“邛笼”。秦汉时期,“邛笼”的营建者冉马龙部落,主要生活在四川阿坝州和甘孜州地区。到隋唐时代,这种碉楼在四川西部和整个藏东地区盛行起来,丹巴的碉楼也源自羌碉。

山顶云山雾罩的既视感

根据店家肖林的介绍,甲居藏寨大部分都是嘉绒藏族,属于长相俊美性格温和的民族。还跟我介绍,每年他们这里有选美大赛,要选出一朵金花,二朵银花,五朵石榴花,还要选出一朵康巴之花,个个美艳群芳。

居高临下俯视河谷

丹巴古称嘉莫·查瓦绒,简称“嘉绒”,意为藏区四大峡谷之一气候温和河谷农区的人。除了甲居藏寨,附近还有丹巴美人谷、藏区四大神山之一的黑教神山墨尔多山、素有地质历史博物馆和物种基因库支撑的党岭风景区、丹东莫斯卡(藏语方言意为祥瑞平坦的地方)自然保护区。

一到甲居藏寨,我就背上相机去闲逛了,从山下走到山上,又从山上下到河谷,拍摄不同的碉楼和风土人情。

在碉楼上爬上爬下的游客

碉楼上都有梯子,可以爬到上面进行取景和牌照,不过现代化的太阳能热水器确实有些影响画面,墙裂希望厂家能推出一些复古造型的。

走到河谷附近,似乎画面不那么单调了。废弃的碉楼看起来更有历史沧桑的感觉。

山下河谷两岸的农田

路旁的赶羊人

路旁的碉楼

碉楼顶部晾晒的玉米

日落金山

漫山遍野的碉楼群

肖林家碉楼的窗外简直就是一幅山水画卷

上面这张照片是我们住宿的肖林家,青稞酒随便喝,饭随便吃,晚上同行的朋友“捡回”了两个外国友人丹尼尔和阿雯。肖林给我们一个筐,让我们随便去他家的果园摘水果吃,另外把明天出行的水果也带齐。

丹尼尔背着筐,从肖林家的果树上摘了很多水果

阿雯曾经在电台做过DJ,当天晚上我们在肖林家欢快的唱着歌,从vivi la vida到格莱美获奖音乐,再到海盗电台里的各种怀旧老歌。夜深了就一起玩着Pickomino,输了的就喝青稞酒。Pickomino是丹尼尔一种可以装在小盒子里随身带的小桌游,中文好像叫虫林野宴,或者烤虫子,属于一种数字游戏,理工科出身的笔者当然不会输给数脚趾算数的外国友人,不过据说5度的青稞酒也把我喝的够呛,肖林给我们整来10公斤一大桶。

我跟外国朋友丹尼尔、阿雯的合影

从丹巴出发前,问题也来了,我把走川藏线的计划和路上认识的几个朋友一起说了下,同时也和丹尼尔与阿雯说了下。丹尼尔说他很想去西藏,但是西藏不允许外国人自由行,要办很多邀请手续。西行的风景太美了,我们触景生情似乎不舍得分别,于是一行人决定暂时不进藏,陪丹尼尔与阿雯去稻城和亚丁。

后续文章请关注头条号“京西大玩玩”,笔者将为大家继续来带川藏线的美景照片,以及沿途遇到有趣的朋友和有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