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五”普法中期督查|长宁区深入开展宪法学习宣传和普法教育

“七五”普法启动两年多来,长宁区普法工作扎实有效、开拓创新,普法规划和决议得到有效贯彻落实,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广泛传播,公民法治观念不断增强,社会法治氛围日益浓厚,城区治理法治化水平明显提高,法治宣传教育在加快建设国际精品城区中发挥重要作用。

1加大宪法宣传力度,助推城区发展驱动力

1.宪法贯彻实施深入深化。重视组织领导,将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作为宪法学习宣传的第一责任人。重视队伍建设,整合居委会法律顾问资源,成立基层宪法宣讲团。重视基层治理,将宪法作为“谁执法谁普法”的首要任务。

2.宪法学习宣传有力有效。聚焦国家宪法日和上海市宪法宣传周,开展宪法宣誓、晨读宪法和广场法律咨询等丰富活动。聚焦第五次宪法修正案,开展“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宣传教育活动。

3.宪法保障工作提速提质。围绕改革创新重大任务,召开“认真学习贯彻宪法、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维护市场公平正义的法治保障”恳谈会。围绕在宪法框架下推进改革,陆续出台《关于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的实施方案》、“一照多址”跨区试点备案监管办法等举措。围绕在宪法土壤中蓄积改革动能,“互联网+生活服务业”网上消费诚信联盟、互联网庭审直播等生动法治实践。

2拓展全民普法广度,增强平安长宁凝聚力

1.聚焦关键少数,不断推动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党政主要负责人作为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全区行政执法人员上岗100%参加法律培训并通过考试,近1000名行政执法人员和业务人员接受法律知识培训。两年来20000余人次公职人员参加法律培训。

2.聚焦关键时期,不断强化青少年法治意识。有力推广《道德与法治》、“明德尚法杯”等法治教案。有效深化“一校一章程”、法治副校长、学校法律顾问等制度,“尚法实验楼”等校园法治阵地日益完善,法治培训覆盖全区6000余名教师。有序加强校内外法治教育联动,“家事法庭”顺利试点、涉未成年人行政案件监督查评工作率先开展,“区中小学生法律知识竞赛”、法治夏令营、“反欺凌三年行动计划”等,覆盖全区54所中小学校35447名学生。

3.聚焦关键环节,不断提高活跃群体依法办事能力。抓住重要节点,“尊法守法、携手筑梦”等农民工法治宣传活动辐射5000余人次,万余份安全生产宣传资料覆盖全区17家医院,144所学校及培训机构等。抓牢重要服务载体,通过“六个便利法律维权联盟”、公证服务行等平台,推进企业员工学法用法。抓紧重点群体法治教育,新任工会主席法律培训率100%,约5000名困难职工接受法律维权和法治宣传。

3提升法治文化温度,厚植法治环境影响力

1.高标准推进法治景观覆盖。提升法治景观品质深度,衔接城市更新工作,长宁启动“法治微景观”建设。提高法治阵地覆盖密度,依托1000余个社区宣传栏、图书角等阵地,全面开展社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有效推进法治文化进公共空间,遍布全区50余个公交站和地铁站法治灯箱广告,以及15辆法治宣传车身广告,推动立体式、全方位的法治文化氛围日趋成熟。

2.高品质输出法治文化作品。主动对接区委区政府重点工作,陆续开展交通整治、烟花爆竹等专项法治文化活动,“法治灯谜大家猜”参与达到21万余人次。主动对标长宁国际精品城区定位,组织开展法治公益广告、法治微电影微视频微动漫等征集活动,《骗你没商量》法治滑稽戏巡演、《档案里的故事》法治巡讲等。

3.高效率推动媒体普法品牌。持续夯实传统媒体普法渠道,长宁时报“案例与法”、“一月一法”、“长以致公宁以致正”等品牌栏目成为各单位、各部门的普法重要窗口。持续加大“智慧普法”力度,以“长宁法宣”微信公众号为挂帅,“菁菁法苑”、“长言道”等多个线上普法平台和栏目多点发力。率先全市试水“12348长宁法网”,打开互联网时代法律服务叠加法治宣传的新格局。

4注重普法机制强度,提升法治制度竞争力

1.法治宣传保障机制不断夯实。相继出台并落实“普法规划”、“谁执法谁普法”、学法用法、宪法学习宣传等文件,开展《关于深入推进依法治区,进一步提升法治环境的调研报告》,组成“七五”普法中期督查组,开展阶段性的普法监督检查。

2.“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有效落地。明确普法责任制实施办法,明确以案释法要求,两年来,开展96件次法院庭审直播,建立100余个城管社区工作站等

3.社会协同机制逐步健全。加快社会力量引入,全区1000余名人民调解员、1900余名律师、93名法律顾问以及广大矫正、禁毒、青少年社工在化解矛盾、法律服务中开展“一对一”普法。加强优质公共法律服务供给,率先全市建立公共法律服务微信塔群,实现居民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居委会法律顾问、街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三个全覆盖”。加大全国基层立法点辐射效应,推进《反家庭暴力法(草案)》等10余部法律意见征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