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譜分3個層次,你在哪一層?

靠譜本該是做人做事的基本要求,如今卻成了一個稀缺品質。

不信我隨口問你一句:你公司裡哪些同事很靠譜?你同學裡哪幾個比較靠譜?你有沒有幾個很靠譜的朋友?

掐指一算,好像沒有多少。

問題來了:怎麼定義靠譜?

我讀過不少寫這個話題的文章,最受歡迎的一個定義是:凡事有交代,件件有著落,事事有迴音。

高級點說,這叫閉環思維:你把一件事交給一個人後,完全不用操心後續,因為你知道他肯定能落實,就算沒辦好,也能及時給你一個回饋,這就叫靠譜。

問題又來了:為啥很多靠譜的人混得並不成功?

答案就在上面那個定義裡,“靠譜”這個要求並沒有很苛刻,甚至稱得上寬容。

不信我再問你個問題:你們公司是不是有這樣的同事,大家都覺得這人挺靠譜的,但這個人最多也就算是個優秀的普通員工?

毫無疑問,幾乎每個公司都有。

問題出在哪了?

閉環思維的靠譜,更多是態度靠譜。我們不僅要追求態度靠譜,更要追求結果靠譜。否則,你只能是一個優秀的普通員工。

做事靠譜,分 3 個層次:

做完,做好,做到極致。

請問你目前屬於那一層?

閉環思維的靠譜,是結果靠譜的最低層次。完成,是做事的最低標準,是最起碼的要求。

如果你想成為那 1% 的人,你必須用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首先你要從做完,進化到做好,最終你要成為一個做事極致的人。

02 做完和做好,為何一字之差就拉開了人生差距?

長期堅持把事做完,和長期堅持把事做好,註定擁有不同的人生。

做完和做好,看似一字之差,背後是思維的巨大差別。

你的老闆可能給過你這樣的任務:月底給我一份這個月的運營數據。

你吭哧吭哧花了半天扒數據,又吭哧吭哧花了半天做了幾十張 PPT ,各種數據詳盡、清晰、有條理。

最後你按時完成,交給老闆了。

但老闆不僅沒有一絲快樂,

甚至想站起來用小拳拳捶你的胸。

為什麼?你雖然拼命幹活又按時完成了,但做之前你沒搞明白:老闆跟我要這個運營數據,目標是什麼?

目標沒搞清楚就開幹,你過程中再靠譜,再按時完成,也註定是瞎忙。這就是優秀的普通員工經常乾的事兒。

任務思維驅動的員工,信奉流程正確,按時交差。

給我設計個海報?

各種元素在模版上一堆,done.

給我寫個週報?

流水賬式的羅列上週工作,done.

公司活動發個朋友圈?

copy 幾張圖隨便一發,done.

普通員工做每一項工作都只是為了完成任務,優秀員工都會先思考這項工作的本質是什麼,為了達成一個什麼目標去做?然後再目標導向的去完成這項工作。這兩種思維下產生的工作結果是完全不同的。

為什麼很多人只追求做完,而不是做好呢?

任務思維可能只是表層原因,深層原因可能是其有根深蒂固的打工思維。

我時刻都要提醒自己:我是在為自己工作,為了成長工作,不是為老闆工作。

很多人都會說:廢話,我當然知道我所有工作都是為自己,為成長。

是的,很多人都覺得自己有這樣的認知,但具體到實際工作中,80% 的人都會覺得自己在為老闆工作,否則為什麼每個公司都有那麼多“混”的?

思維決定行為,兩種思維下的行為有什麼不一樣呢?

認為自己是給老闆工作的人,會把做完份內工作當成唯一目標,因為只要做完就可以交差領薪水了。

做好?

做好能拿到更多錢麼?

這是他們的第一反應。

這幾年,我一直用成長思維要求自己。

我明白工作本質上都是為了自己,

很多工作明知道做好不會有額外獎勵,

我也會一件一件把它們做好。

因為我知道做好是為了讓自己成長,

而不是為了讓老闆滿意。

比如做小編時,工作的每個環節,我都用最笨的方法做,寫文章時翻幾十篇文章查資料,標題改幾十次甚至上百次,開頭結尾反反覆覆改,找一個封面圖可能要花一個小時,永遠不能接受自己做完就可以了。

最後發工資我可能不比別人多,但這個月我的收穫一定比誰都大,不要太在意工資,幾千塊錢沒啥可計較的,屁都不是。

成長即財富,我一直這樣告訴自己。用成長思維,而非打工思維要求自己,不僅能為公司做出超過老闆預期的貢獻,更能讓自己收穫超預期的成長。

養成一個習慣,每次做完一件事,你要問自己一句:這件事我做完了,我自己滿意麼?

如果你每次都能這樣問自己一句,你就能把事情從做完進化到做好。

為什麼?因為大多數時候你做的事,都經不起這句逼問。一問你才發現,原來你只是做到了對別人靠譜,如果這事要做得對自己靠譜,你還有很多優化的空間,你完全可以做得更好。

03 只有做事極致的人,才會有開掛的人生

做事靠譜分 3 個層次,做到極致是最高一層。只有長期把事做到極致的人,才配擁有開掛的人生。

為什麼做好還不夠?

因為這個社會,競爭太 TMD 激烈了。

你能做好,但能做好的人太多了。

做好可以嶄露頭角,做到極致才是鳳毛麟角。

什麼是做事極致?規定時間和能力範圍內做到最好,就是極致。

但這個定義貌似沒什麼實際意義,聽上去很美,但沒有現實指導意義。

這篇,我重新定義一下什麼叫極致:

這個不可再優化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是在規定時間、能力範圍、資源結構內,你做到了不可再優化。

每次當你做完一件事,準備收工時,多問自己一句:我真的沒辦法做得更好一點了麼?哪怕一點點?

若你回答是“還能更好一點”。那說明這件事你還有優化空間,你為什麼要停下來?繼續做,不要停留在做完和做好。

此時此刻,不妨回想一下今天的工作,是否經都得起這一句反問?

我當年做小編時,公眾號一天推三次,第三次通常是晚上十點,如果我當天下午 6 點就把稿子準備完了,我絕對不會停下來,剩下的 4 個小時,我會不停得問自己:

標題中這個詞能不能更痛一點?

這個句子怎麼能更有共鳴?

這個封面圖傳遞的情緒是不是不夠?

開頭這句話是不是太平了,

用戶看了願意往下讀麼?

用戶讀到哪個地方可能會卡住,

能否再改得順暢一點?

用戶看完會不會喜歡,又願不願分享?

我會一遍一遍的給自己手機上發預覽,一遍一遍的檢查,看看是否還能優化得再好一點,哪怕是一點點,哪怕只是有個句子我刪掉了一個“的”字。

這就不僅僅是做完和做好的靠譜,這是極致的靠譜。

反過來,不極致的後果是什麼?就是你的同事、領導、老闆看一遍你的成果,很容易就能說出:這個地方還可以更好一點,那個地方還可以稍微再調一下,等等。

為什麼?因為那些可以繼續優化的細節你沒有去優化,做完你就收工了。

極致,最好,不好衡量;不可替代性,很好比較。因此,一個人追求極致,就是在追求 TA 的不可替代性。

不可替代性,就是靠譜的最高級。

打個比方,在職場的語境中就是:

這事兒交給你,我絕對放心;

這事兒如果只能交給一個人,只能是你。

職場早期,把一樣看家本領推向極致,是你往上爬的捷徑。因為在老闆眼裡,你在這方面,就是不可替代的靠譜。

我就是這麼過來的。我最初是做新媒體小編,按很多招聘網站上對這個崗位的要求,我根本沒任何優勢:我不會 P 圖,不會剪視頻、音頻,不會做社群運營,不會做活動策劃。直到現在我也不太會,因為職場早期我信奉長板理論,不要什麼都去學,選中一個核心能力,把它推向極致。

我就天天研究這麼寫爆款,不斷把這項能力再往前推一點,再推進一點,再推進一點,最終我成了超過 30 人的內容團隊裡最會寫爆款的人,也就是在這個點上,你安排我什麼任務,我都有不可替代的靠譜。

之後,重要的人物傳播稿件交給我寫,最有爆款潛質的熱點優先交給我寫,頭條廣告軟文交給我寫,公司行業峰會的重點宣傳稿件交給我寫,就這樣,哪怕別的我還都不會,在老闆眼裡我也已經是一個不可替代的員工。這也是我短時間內實現職場逆襲的最重要原因。

做完,做好,都不如做到極致,做到極致就是做到不可替代的靠譜。

什麼是驚喜?驚喜就是超預期。

永遠符合預期,永遠不會有驚喜。

老闆給你一項任務,

做好是預期,做完是底線

因此,你只追求做完、做好,

老闆永遠沒法在你身上看到驚喜。

什麼是普通人?重新定義一下

所謂普通人,就是沒有驚喜的人。

所謂優秀的人,就是能不斷製造驚喜的人。

如何製造驚喜?

做到極致,超越預期。

能持續製造驚喜,是極致的靠譜,是讓人無法拒絕的靠譜。

一旦你被別人定義成這樣的人,你就成為人們眼中那個值得期待的人,一個值得人們期待的人,怎麼混得差?

做事靠譜分三層,做完是底線,做好是符合預期,做到極致是超預期,是驚喜,是成為不可替代之人的必經之路。只有做事極致的人,才會有開掛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