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听话”的孩子,都有一个敢于跟世界对话的灵魂

临近春节,大家都开始讨论回家过年的事情,可是,这几天却看到一条新闻:

留美研究生12年春节不回家,只因为不想回家面对已经决裂的家人

他写了15000余字记录父母这些年对自己的“过度关爱”,并说:“如果教育的目的是控制孩子,那我父母真的是出类拔萃的模范”。

万字文的开头

他的父母会依照自己的喜好为儿子包办大小事情;

拒绝他到外地上学的要求,把他限制在大院的单纯封闭的环境中;

他到北京上大学之后,父母会让在北京的大姨“照顾”他;

他去了美国读研,父母也如影随形,找到一位“老朋友”照顾他……

这一切都让他这么多年耿耿于怀放不下,他说他遭到长期的“情感忽视”,觉得“他们所有的付出都只是为了控制”,后来,他拉黑了与父母的所有联系方式,最近10年,他只回过一次家……

到现在,他的父母希望能跟他重新联系起来。

无可否认,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可是,为什么爱会变成“控制”?什么时候,父母和孩子能有平等沟通的灵魂?

听话,是好孩子的基本要求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孩子从小是被要求“听话”,绝对服从父母的命令和要求,一代又一代的小孩就在“听话”的环境中长大,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父母,自然也会同样要求自己的孩子。

然而,我们不要忘记一件重要的事情:现在的孩子,跟以前的孩子,已经大大不同了。

在过去,一个家庭里有多个孩子,家庭教育大多是采取一言堂的模式。但是,现在的孩子被捧在手心里长大,由于经济条件和教育水平的大幅提升,孩子见多识广,其知识水平和眼界已经远非从前同龄的孩子能比。

与上一代人比,他们发展出更高的自尊水平,内心的不安全感少了很多。他们敢于表达自己,有很强的自尊心。

面对这样的新生一代,如果我们还是遵循传统,靠着父辈们传给我们的方法去教育孩子,注定会陷入困境。

前几天看到一个视频,一个犯了错的小女孩,面对一直让自己认错的不依不饶的妈妈,边哭边大胆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我知道错了。

我已经说了“对不起”,你们为什么还是要不依不饶?

请你们出去,我想静一静。

虽然小女孩不断地表达了想静一静的诉求,家长没有立马住嘴,还是一再强调女儿的错误,希望女儿及时服软:

你错了,认错态度不对。

你到现在都不知道你自己错在哪里。

我们可以让你静一静,但是之后要写书面检讨。

这不是父母与孩子的沟通,这是强者对弱者的施压。

这样的经历,也许很多人都有过。或许孩子已经意识到错了,但孩子也是有自尊的,面对母亲一定要让她认错的强势,孩子从情绪上无法接受。其实想想,这种类似的场景,几乎每天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两个小伙伴打架了,家长让孩子道歉,孩子不肯,家长便拿出手段让孩子就范,或是揪耳朵或是语言恐吓“现在,马上道歉,再不道歉一会儿不给你买玩具。”

“来,把衣服穿上。”

“不,不穿,我热。”

“穿吧,外头冷。”

说完硬给孩子套上,孩子拳打脚踢不想穿,家长怒了,“你这孩子,真不像话,一点都不听话!”

你真的愿意听听孩子的想法吗

面对孩子“不听话”的行为,我们为什么那么生气?静下心来想想,纵然他的行为让你生气,或许更让你生气的在于:

孩子挑战了做父母的权威,让你失了颜面

你讨厌这种失控的感觉

你希望用父母天然的权威性或者是以绝对正确的态度去逼迫孩子服从

对于父母和孩子谈“平等”和“尊重”,稍微有所学习的人,都不会感到陌生。但遗憾的是,即便读再多的育儿书籍,即便喊再多的尊重平等,很多父母骨子里并不认为孩子和大人是平等的

他们认为,孩子“不懂”,自己有更丰富的人生阅历,在知识和体力上占有优势,是先行者,引导者,是权威,是正确的。

但事实上,纵然大人能在知识和体力上领先孩子,但在智慧上却未必如此。我们常常能看到——

孩子拖着急匆匆要闯红灯过马路的家长,说家长的行为不对;

孩子想给点东西给路边的乞丐,家长拉着孩子说“都是骗子”转身离去;

孩子专注于当下的事情,而大人一直在旁边不停地催促。

孩子以最真实最诚挚的状态认识着这个世界,而拉着他认识世界的引路人却未必懂他。

父母如果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的“我尊重你的意见,有什么你说”,却听不见他表达的东西,孩子就不会停止用更大的力气、更激烈的情绪来表达。

在“让孩子听话”和“听孩子说话”之间,更多的父母选择的是前者。当父母自喜于“手气好”,有一个听话不操心的孩子时,可能也就失去了和一个天真灵魂交流的乐趣。

对孩子来说,真实比权威更有力量

很多父母因为害怕损害自己在孩子面前的权威,会特别在乎颜面。

孩子调皮了,一定要让孩子立马改正;孩子犯了错,马上要认错道歉;如果孩子做不到,就拼命压制甚至是不惜动用武力让孩子屈服——特别是在公共场合,为了免于被他人指责,粗暴地干涉孩子,然而却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作为父母,不妨在心底问问自己:

为什么我会那么在乎他人的眼光?

为什么我那么讨厌失控的感觉?

是我的感受更重要还是孩子的感受更重要?

有哪些办法可以帮助我提高承受力,允许孩子,也允许自己不完美?

权威的父母远远没有真实的、不完美的父母更能接近孩子的心。

如果孩子总是担心被惩罚、被教育,他就会知道这种关系是不安全的,会用谎言和回避去对待父母

,原本亲密的关系成为一种对抗,时间长了,父母与孩子之间就会越走越远。

在心理咨询当中经常可以碰见因为孩子的问题前来咨询的父母,然而深聊下去,发现无一例外,父母与孩子无法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和情绪。而这当中,很多父母都是扮演了权威者的角色,听不进孩子的多次呼喊。一旦双方通过沟通达成和解,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与其等孩子走远了再往回拉,还不如放下那些架子,一开始就用真诚、平等、尊重的态度去和我们的宝贝沟通,当你要求孩子的之前,先问自己能不能做到。

甚至有时候,以他们为师,去学会真实而大胆地表达,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和孩子一起成长,去发现自己错身已久的坦诚。

只有听见孩子,才能理解和尊重孩子,才能养育出更从容、更自信、更快乐的孩子。

茗荷

二级心理咨询师、专栏撰稿人,一个脑洞大开、对生命热爱和好奇的存在。我唯一的使命是让你记起你有多完美。公众号:茗荷心理在线(ID:mingheon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