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坚信
秦琼排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最末就是李世民待见秦琼的表现,很多人可能为秦琼打抱不平,觉得他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为大唐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若把时间跨度拉长,自617年到643年这个时间段内综合考虑,那么秦琼实际上确实没有出色到可以排在功臣表的前面。
当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并非严格按照功绩大小来排名,但也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实际上自玄武门之变后,秦琼就像凭空消失了一般,史书上找不到他的痕迹,只知道他生病,然后在638年去世,而到了643年,李世民设凌烟阁,把秦琼画像也放了进去,排在了最末。
秦琼,字叔宝,今山东济南人,隋唐英雄,自隋末开始,先后跟随来护儿、张须陀、裴仁基平定叛乱,后来跟着裴仁基投了瓦岗李密,秦琼和程知节一样成为内军骠骑将军,统领两千人,护卫着李密,618年,瓦岗军与骁果军(原杨广的禁卫军)在童山开战,李密被射中坠马,差点被俘,秦琼拼死护着李密撤出,并重新组织瓦岗军杀退骁果军,宇文化及撤退。但在之后的洛阳大战中,李密败给了王世充,秦琼等将领被俘至王世充处,然后来程知节和秦琼认为王世充并非明主,就投了李渊。然后被安排在秦王府,自此以后,秦琼就跟着李世民打天下。
秦琼勇武过人,常常做为先锋出战,能单枪匹马于万人之中夺敌将首级。在跟随李世民攻打宋金刚的过程中,击败尉迟敬德,立下头功,得到了李渊的赞赏,李渊甚至夸张的表示:自己身上的肉也可以割下来给秦琼吃,由此可知秦琼确实立了大功,他也因此成为秦王府右三统军,加封上柱国。
李世民从部队中挑选出精锐骑兵上千人组成玄甲军,分左右军,由秦琼、尉迟敬德、程知节、翟长孙为统领,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在李世民攻打洛阳王世充和夏王窦建德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窦建德和王世充被拿下后,秦琼因功被封为翼国公。后来的窦建德部下刘黑闼叛乱,秦琼仍旧跟随李世民前去平叛。
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后,秦琼被封为左武卫大将军,食实封七百户。不算高也不算低,实际上秦琼有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也是有争议的,四姑娘倾向于秦琼参与了玄武门之变,但他并不是该政变的主要参与人,实际上,就武将来说,尉迟敬德才是最大的功臣,他不仅在事前极力劝说李世民发动政变,还去请来了已经被外调的房玄龄和杜如晦,最主要的,在政变当天,他杀死了李元吉,保护了李世民。和尉迟敬德一样的核心人物还有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侯君集。事后,尉迟敬德、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食实封一千三百户,侯君集一千户。秦琼被封了七百户,很可能是因为他参与了外围的部队调动。
玄武门之变后,秦琼就没有了动静,好像一直在生病,完全没有任何作战记录,他倒是经常对人说起他戎马一生,立二百多次战役,浑身是伤,所以老了格外容易生病,638年秦琼病死。李世民让其陪葬昭陵,并下令在秦琼墓前造石人马,这是独一份的殊荣,可见李世民对秦琼的敬重。
但我们知道,在乱世之中。即便是草莽英雄也能打出一片天,立下赫赫战功,一旦进入太平盛世,这些武将如果不是特别爱学、智谋非常的话,很容易就失去作用,即便是武将本人,也对正儿八经的朝廷之事不那么感兴趣,以至于消极怠工。所以其实武将是很尴尬的存在,治世需要良臣,李世民当上皇帝后,属于文臣的时代来临,很多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比如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而尉迟敬德、程知节、秦琼这些人其实到了太平盛世除了打仗对别的不感兴趣,很容易犯错误。而秦琼则是因为身体的原因十二年没有作为。
这样的一个人,死后五年还能被李世民记起来,画像进凌烟阁,谁能说李世民不待见他?
但秦琼也只是在打天下的过程中立下了大功,而在玄武门之变中表现平平,更在之后毫无建树,这也是事实。
萧晓四姑娘
似乎我们都和了解秦琼了,但很多人对秦琼的了解都是通过《隋唐演义》这本小说了解的。
秦琼的家世。新旧唐书都没有记载秦琼的家世。直到秦琼家族墓志铭出土后,我们才对秦琼的家世有所了解:
曾祖父:秦孝达,北魏广年县令;
祖父:秦方太,北齐广宁王府记室;
父亲:秦爱(546年出生,614年12月27日去世,寿命69岁),北齐咸阳王录事参军;
秦琼有三个儿子:
秦?道(?为碑文缺字),右卫左朗将,娶尉迟宝琳女(即尉迟恭的孙女)
秦怀道(625年出生,684年2月21日去世,秦琼死时,秦怀道刚14岁;
秦善道,左清道率、检校左金吾卫大将军。
秦琼的儿子秦?道娶尉迟恭的孙女为妻。秦琼是571年出生,尉迟恭是585年出生,即秦琼比尉迟恭年纪大14岁。这足以说明秦琼娶妻生子的时间比较晚,而尉迟恭娶妻生子时间比较早,这才有秦琼儿子娶尉迟恭孙女的婚配。
秦叔宝的履历:
1、秦琼最早是隋朝将领来护儿的部下,很受来护儿的重视;
2、614年,秦琼跟随张须陀攻打卢明月。因为卢明月人数占优,张须陀就决定设计诱敌:自己率领大部队撤退诱使卢明月大军出营追击,命令自愿担当的秦琼和罗士信率领2千伏兵攻打卢明月的大营。秦琼和罗士信攻下卢明月大营,致使卢明月军心散乱,被秦琼和张须陀前后夹击而大败。
3、616年张须陀攻打李密失败战死,秦琼跟随隋朝将领裴仁基。裴仁基以武牢关投降李密,秦琼随之投降李密。秦琼被李密任命为帐内骠骑。
4、李密被王世充击败,秦琼、程知节、裴仁基等投降王世充;
5、由于不满王世充不够信任,秦琼、程知节、裴仁基等人投降李渊。李渊封秦琼为马军总管,不久后因为美良川之战击败尉迟恭的战功,又封为秦王府右三统军。李渊对秦琼如此说:
“卿不顾妻子,远来投我,又立功效。朕肉可为卿用者,当割以赐卿,况子女玉帛乎?卿当勉之。”不顾妻子,这句话说明秦琼背叛王世充而投奔李唐时,他的妻子子女很有可能全被王世充杀光了。
6、在介休击败宋金刚,被“赐黄金百斤、杂彩六千段,授上柱国”
7、李世民和窦建德在武牢关对战,秦琼又因战功,被封为翼国公。
8、玄武门之变后,被封为左武卫大将军。
秦琼是否参与玄武门之变
在《旧唐书 李世民本纪》中记录秦琼参与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的九人小组之一,但在《旧唐书 长孙无忌传》中秦琼并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
为了解全貌,现将这两种不同人员名单列于下文:
《李世民本纪》的名单及其玄武门之变时的官位:
长孙无忌(比部郎中,封上党县公)、尉迟恭(秦王府左二副护军)、房玄龄(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杜如晦(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封建平县男)、宇文士及(郢国公,迁中书侍郎,再转太子詹事,《宇文士及传》并无宇文士及参与玄武门之变记录)、高士廉(雍州治中)、侯君集(左虞侯、车骑将军,封全椒县子)、程知节(左一马军总管、宿国公)、秦琼(秦王右三统军、翼国公)、段志玄(秦王府右二护军)、屈突通(工部尚书,其传并无参与玄武门之变记录)、张士贵(右武候将军,并非秦王府之人,其传无参与玄武门之变记录)。
上面中,是国公爵位的有三人:宇文化及、程知节、秦琼,并非秦王府人物的有:屈突通、张士贵。其他确定参与玄武门之变的人官位并不高:长孙无忌、尉迟恭、房玄龄、杜如晦、高士廉、侯君集、段志玄等人。
《长孙无忌传》中玄武门之变李世民随身9人名单及当时官职:
长孙无忌(比部郎中,封上党县公)、尉迟恭(秦王府左二副护军)、侯君集(左虞侯、车骑将军,封全椒县子)、张公谨(右武候长史)、刘师立(王世充亲将,被李世民特赦不杀,为李世民左亲卫)、公孙武达(秦王府右三军骠骑,封清水县公,其传无参与玄武门之变记录)、独孤彦云(不详,独孤屯孙子)、杜君绰(不详)、郑仁泰(帐内旅帅)、李孟尝(上柱国)。
在这组名单里,爵位最高的就是李孟尝(上柱国)。但相比《李世民本纪》中的名单,这组名单中除了长孙无忌是文臣之外,其他各个都是武将。而在《李世民本纪》中,文臣就有5个(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等5人),武将有7人(尉迟恭、侯君集、程知节、秦琼、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7人。
从文臣武将的比例,加上李世民率领9人入宫是要刺杀李建成、李元吉为目的来考虑,《长孙无忌传》中的九人名单更为可靠和接近事实。李世民带领5个文臣进宫有意义吗?
侯君集、程知节、秦琼、段志玄等人,更有可能是在尉迟恭的70多骑兵里,而不是跟随李世民入宫的刺杀小组。
现在来比较下秦琼、程知节、尉迟恭等人的官职:
秦琼是秦王府右三统军,程知节是左一马军总管,尉迟恭是秦王府左二副护军,段志玄是秦王府右二护军。四人人中以秦琼官职最高,侯君集是车骑将军。
对于玄武门之变,能够确定参与的人有:尉迟恭、程知节、段志玄、侯君集。这四人不是跟随李世民的刺杀小组,而是在尉迟恭率领的70骑兵内。
我们同时也可以确认,尉迟恭和秦琼都是当时最出名的勇将,当然程知节也是勇将。如果秦琼真有参与,他的官职最高,为何率领70骑兵队的是尉迟恭而非秦琼?另外秦琼儿子娶尉迟恭孙女,说明二人关系挺好。这两点足以说明,秦琼确实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而是和李靖一样保持中立。
最后,题主问的是秦琼不受李世民待见。不知道这种观点有什么依据。但秦琼能进凌烟阁,就足以说明李世民还是善待他的。玄武门之变即便秦琼没有参与,但玄武门之变后,秦琼和尉迟恭等人一样面对天下一统太平,还能够有什么发挥呢,只能够安享太平了。何况秦琼还染病了。
历史哨声
凡事不能光看表面,秦琼、程咬金等以前都是瓦岗寨兄弟,由于与李密合不来,便投靠了李渊,均在李世民帐下任职。
而秦琼的功劳是无法磨灭,这出生入死,奋勇杀敌自然不在话下,而且多次救过李世民,秦琼的功劳想说都说不完。
那么,玄武门事件后却甚少提及秦琼,而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秦琼却排在最后,难道真的是名次不分先后?这就引起很多人的猜测和质疑,而李世民也并非那种事后杀功臣的“货色”,又为何独要对秦琼以看似不公平的待遇呢?
大家都知道这历史上杀功臣的事迹实在太多,当年韩信的功劳还不大吗?最终也难逃一死,功高盖主并不可怕,但锋芒太露自然难逸惹招其他人的加害,纵使李世民不杀他,但不代表他儿子们或其他大臣会“替天行道”。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李世民确是用心良苦 ,更是保护功臣的另一种方式,也是在劝慰秦琼低调做人,别居功自傲,以免招来杀身之祸。
他这种做法有很多示意,就看众大臣自已“品味”吧!也是在向二十四功臣透露一些信息:秦琼功劳最大,我可以把他排在最后,你们要好自为之,别恃功挟朕。其实是恩威并济。
而在后来的多次战争,李世民却甚少启用秦琼,据说他后期多病也是一个原因,倒是李靖、李勣出尽风头,当然在征高丽中就有派侯君集去打仗,但那是少数,这些人的功劳和名头远没有秦琼卓著,其实李世民并没有冷落秦琼的意思!而是秦琼付出太多了,要好好休养,太多的接见自然会引起大臣主意,或许又要去西征!这也是秦琼的个性,所以不如不见!
所以李世民既巧妙地保护功臣,让其他人来分担办事,这样国家才能保持经久不衰!
有些事看似被冷漠,却不知因为李世民的冷落能使秦琼得善终,其深意是甚少人能读懂。以前看爱情小说经常看到一句话:“情到深处反变浅”。也只知道是表达男女之间的感情。但若来说李世民对功臣是有一点肉麻入耳!也就不再说了。
知足常乐6144539457
题主说秦琼为什么不受李世民待见,可能指的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里,秦琼排在最后一位吧?
事实上,秦琼能进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已经是挤上了末班车了,差一点就掉出这个名单了,那我们来看看这个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具体名单吧。
第一长孙无忌,第二李孝恭,第三杜如晦,第四魏徵,第五房玄龄,第六高士廉;
第七尉迟敬德(尉迟恭),第八李靖,第九萧瑀,第十段志玄,第十一刘弘基,第十二屈突通;
第十三殷开山,第十四柴绍,第十五长孙顺德,第十六长张亮,第十七侯君集,第十八张公谨;
第十九程知节(程咬金),第二十虞世南,第二十一刘政会,第二十二唐俭,第二十三李勣,第二十四秦琼。
我们挑几个我们比较熟悉的,那就是第七的尉迟恭,也就是第八的李靖,第十九的程咬金,第二十三的李勣,第二十四的秦琼。
有些人看到尉迟恭排名第七,而秦琼排在第二十四,就认为这样很不合理,一定是秦叔宝谦让的,但是即使是谦让,也只能是让尉迟恭排在他前面,比如第二十三,能够让他谦让到第七名?那么第八名到第二十三名的能答应?
尉迟恭为什么能排在第七,因为他两次救了李世民,第一次是李世民去打猎,遇到了王世充的大军,单雄信带人过来抓李世民,是尉迟恭挺身而出,将单雄信挑下马来,救了李世民。
第二次就是玄武门之变的时候,李世民骑马追赶李元吉的时候,李元吉跑进树林,李世民的衣服让树枝给挂到,摔下马来,李元吉夺走李世民的弓想要扼杀掉李世民,被尉迟恭及时赶到,救下了李世民,并且将李元吉射杀。
正是这次两次救主,才能让尉迟恭甚至排名在李靖之前,而有人会说秦叔宝救了李渊一家,可是那是小说和电视剧的情节,历史上可完全没有。
有些人说,秦叔宝排名最后,是因为秦叔宝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是因为他忠于大唐,而不是忠于李世民,而事实是秦叔宝与程咬金都参加了玄武门之变,如果你不信的话,可以看看旧唐书的李民世本纪,还有秦琼传,程咬金传。
其实秦琼与程咬金的功绩差不多,那为什么程咬金会前面一点,排在第十九名,而秦叔宝排在第二十四名呢?因为玄武门之变后,秦叔宝就一直生病,再也没有打过仗,而凌烟阁是贞观十七年立的,自然就排在程咬金后面了。
大家觉得秦叔宝的排名太后面,原因很简单,是因为受了小说和电视剧的影响,毕竟他是主角嘛,主角怎么能够排在最后面呢?但是小说和电视剧毕竟不是历史,要了解历史人物,还是得看史书的。
历史简单说
秦琼不受李世民待见,这个观点一定源于凌烟阁功臣画像的排名顺序中,秦琼倒数第一的缘故吧。
历史上的秦琼以勇猛彪悍著称,他是唐朝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人。初为隋将,先后在来护儿,张须陀,裴仁基帐下任职。后随裴仁基投奔瓦岗军领袖李密,李密败后,转奔王世充。因不满王世充为人奸诈,于619年和程咬金一起投奔李渊,被分于秦王李世民帐下。
于是,英雄终于有了用武之地。秦琼从此跟着李世民冲锋陷阵,出生入死。史书上称其:“每战必先,常于万军之中取敌将首级。”人们常说,李世民虽不是开国皇帝,但唐朝绝大部分江山都是由他打下来的,而秦琼就是李世民平定群雄中功劳最大的一个。他先后参与了诛杀宋金刚,灭王世充、窦建德,败刘黑闼等决定唐朝命运的重大战役,为唐朝的建立立下不世之功。
尤其在诛杀宋金刚的战役中,更显秦琼的勇猛彪悍。在美良川他遇到宋金刚手下猛将尉迟恭,两强相遇,必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恶战。俩人枪来槊往,大战一百回合未分胜负,最后,秦琼使用撒手锏才大败尉迟恭。迫使尉迟恭投到亲王李世民的帐下。事后,李渊对秦琼的忠勇大加褒奖,封其为柱国将军。
唐朝建立后,秦琼边很少参加战事了。不是他贪图享受功名富贵,而是因为历次作战负伤太多疾病缠身的缘故。用秦琼的话说就是:“吾少常戎马,所经二百余阵,屡中重疮,前后出血数觥矣,安得不病乎?”正是这原因,秦琼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但李世民并未因此忘记他,事变成功后,秦琼被封为左武卫大将军。贞观12年,秦琼病死于徐州都督任上,陪葬昭陵。李世民特意下令在秦琼墓前造石人马,以彰显他赫赫战功。反观其他病逝的武将,获此殊荣者寥寥无几。秦琼病逝一年后,李世民追封其为胡国公,从这里可以看出,李世民对秦琼的念念不忘。
贞观17年,李世民下令画凌烟阁24功臣画像,以纪念这些人功绩。秦琼虽排倒数第一,但这并不能说明秦琼功劳最小,李世民不待见他。李绩的功劳不在侯君集之下,排了倒数第二。
由此可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画像排序,不是按功劳大小而定,更不是按照李世民喜好而排的。李世民之所以如此安排,一是照顾在玄武门之变中,跟他出生入死的文臣武将,二是为了给一些和他一起起兵夺天下的将军一点殊荣罢了。跟功劳大小没多大关系,跟李世民喜好无关。
洛水清风cuixiaosheng
秦琼的实封是700户,折合现在相当于一年数千万的待遇,这都不叫待见啥叫待见。
唐朝的王爷实封户数是800户,秦琼的700户实封仅仅比王爷差一点。秦琼的封赏比不上尉迟恭、长孙无忌和张公瑾,这是有原因的。长孙无忌在秦王集团负责人事部分,妹妹又嫁给了李世民,封赏1300户秦琼也不能说啥。尉迟恭在洛阳之战里救过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干掉了李元吉,控制了李渊,抢人头抢的都是最大的,这个封赏也算公平。张公瑾力气大,玄武门之变一个人关上了城门,把太子和齐王的上千人马挡在外面,这功劳也比秦琼大。
秦琼在李世民军中是骁将,每次都抢先出马干掉敌人军中的刺头,但还真没干掉过太重量级的人物,玄武门之战也没有抢眼表现。秦琼不会指挥多兵种军阵,是优秀的骑兵指挥官。从战果上看,他远远比不上李靖。李靖仅在内战中就帮着唐朝拿下了南中国,在外战中击败了突厥、吐谷浑,还是众多唐朝将领的兵法老师。但李靖的封赏只有380户,只是秦琼的一半左右。
秦琼早年多次受伤,在贞观初年就病死了,所以才让人误会。
时空侦探社
秦叔宝不受李世民待见?君不见门神?
李世民这一生,估计最绕不开的话题,恐怕就是玄武门之变吧。
玄武门之变的时间是武德九年六月初四,也就是公元626年7月2日当时,身为天策上将、唐高祖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首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大内皇宫北门——玄武门,发动了流血政变。
玄武门兵变的结果就是李渊被软禁,原太子李建成,四皇子李元吉,还有太子府与齐王府里十个未成年的孩子和他们的家眷亲信共上百人被杀。
在这次兵变中,尉迟敬德射杀了李元吉,挟持了李渊,逼宫夺取了兵符,剿灭太子府与齐王府,可谓是战功赫赫。
但是,当时作为大唐第一猛将的秦琼干嘛去了?
我们可以从史书记载来推测,史书上用了一句话说出了当时秦琼的去向,玄武门之变后,秦叔宝被赏赐了封邑七百户。这七百户封邑说多也不多,少也不少,除了尉迟敬德的一千三百户外,秦琼这份封赏也算是名列前茅了。
那秦琼作为大唐最为忠义耿直的武将,无功不受禄的事他肯定是做不出来。
所以,在李世民发动兵变的时候他不是没有参与,而是另有任务,此外,在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心中,秦琼是夺取帝位的最大威胁之一。
李建成曾想方设法的要把秦叔宝调离秦王府,李元吉更是明说,一旦有机会能杀了李世民,第一个要杀的就是秦琼。反过来看,如果李世民兵变失败,那所有参与兵变的人除了秦琼以外,还有谁有必死的理由?
那问题来了,秦琼究竟去哪了呢?
首先,李建成与李元吉忌惮秦琼,他们只要看到秦琼就会有防备。李世民肯定知道这一点,所以,他要保证兵变的突然性,肯定不能让李建成有防备,从后来的事实上看,李建成也确实没有防备。
其次,这场政变是一场预谋许久,而且准备许久的军事行动。
我们从当时的军政体制上来看,当时,李渊是大唐最高的行政统治者,李渊手里直接掌管的兵马数量不少,而且就凭尉迟敬德手里的几百人根本就没法挟持李渊,也没有剿灭太子府与齐王府的能力,也就是说,李世民虽然有兵马,但也仅仅只是秦王内部员工而已,李世民只有少数家丁护卫在城内。
皇城内仍然属于御林军的管辖范围,那么,当时李渊的御林军哪去了呢?屯扎在长安城外的十万大军在干嘛?
我们知道玄武门兵变的时候,李世民手下的猛将悉数出动,唯独漏掉了秦琼。而城外有十万大军,如果没有一名镇得住的人去掌管,这支军队会怎样?
因此结论就是,秦琼在兵变的时候,被李世民派往了城外,毕竟秦琼此时是这支部队名义上以及实际上的最高军事长官。
有他在,这支军队就是自己的接应,就算是李世民兵变失败,有这么一支军队在外接应,也可以保证李世民失败之后还能出来。
同时,从李渊的御林军不知所踪看,我们可以判断,秦琼应该是派兵夺取了城门之后,领兵进城缴了御林军的械,由于秦琼在军中威望大,这种方式是当时可以减少兵员伤亡,并且最为安全的方式。
那李世民为什么要抹去秦琼在兵变时的去处呢?
那就是为了保护秦琼,比起尉迟敬德杀了齐王李元吉,秦琼带兵攻城缴械御林军则完全属于反叛。他要保全秦琼的名声。
秦琼死后,李世民下令为其陵墓设立石马、石人,这是这些功臣中唯一一位享受到这种礼遇之人,可见李世民对秦琼的敬重远在其他人之上。
看完,你还觉得李世民不待见秦琼吗?
逝值
说不待见,这个有点牵强附会了,秦琼是李世民一家的恩人,他归入李世民账下后,往往都出阵于两军之前,是一个悍将勇将,大小战役上百,为人也算是忠勇,要说他们之间的关系,还真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
有人提出观点,认为秦琼是很受李世民重用的。首先,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怕建成和元吉化成厉鬼索命,所以让尉迟恭和秦琼作为门神,而尉迟恭又是李世民的心腹爱将,所以推断得出秦琼是受到唐太宗重用的。 其次,凌烟阁功臣也是秦琼死后5年的事情,而唐太宗还能记住他的功勋,可见对其是看重的。再次,秦琼死后陪葬于昭陵,并且在其墓前立石人石马,这可是少有的待遇啊。
综上所述,就是人们对于秦琼受重用的看法,这本身并没有错,也说得过去,可是政治却并非一言两语,几个事例就能说明道清的,我反而从有些事情中得出的结论是,李世民对于秦琼要分两个阶段来看,一个是玄武门之变之前,和政变之后。
秦琼,虽然曾经投入了很多的势力,可是其人却是正直刚正的,而且他勇猛彪悍,所以受到李唐皇室的看重,秦琼是效忠于李唐王朝的,其次才是他李世民,要知道秦琼可是被册封为“上柱国”的,而唐高祖李渊也是极其精明和任人唯贤的伟大君王,他驾驭群臣和识人用人都堪称为一绝,他如此看重秦琼,不仅仅是因为其勇猛,相信更多的是其忠诚,政治中的权利角逐,往往先考虑的是忠心而后方是才能。
玄武门政变之前,据传秦琼是非常反对的,后来才有了李世民将其调出,未有直接参与政变,如此危急存亡的时刻,李世民要的是绝对的支持,而不是模棱两可的回答和直接的反对。也就是说秦琼在政变中是保持中立的。
后来李世民赢得了政变,而在此中,李世民也差点险死还生,不过终究还是有惊无险,对此李世民有政变成功后的惊喜,却也会有政变中差点死去的后怕,而这定然会找一个发泄口,无疑秦琼是一个很好的战力,却没有能为他所用,不过李世民是有胸襟之人,也知道政变之后稳定方是长远之策,所以他气过,恨过,却也原谅了。
政变之前的李世民和秦琼有着一道隔阂,却不显见,两人也是惺惺相惜;政变之后,李世民对秦琼有些说不明的感觉,可是唐太宗连魏征都能重用的宽仁胸怀决定了对一直都追随,且立下赫赫战功的秦琼也能放下微微成见。
秦琼是一个将才却并不是一个帅才,勇武有余,却统帅不足,后来唐太宗对政变功臣的分配是秦琼食邑700户,并不算高,也不算低,也算是对其的肯定吧。而至于其凌烟阁最后一名,我们并不能因此就说排名决定了什么,因为这只不过是一种出于对功臣肯定和纪念的意义罢了,要知道徐茂公如此帅才也只不过是排名在秦琼前面一位罢了,所以排名说明不了什么。
不过话又说回来,24功臣中,秦琼早死,政变之后,几乎就没有再立下什么功勋,因为伤痛而长期卧病在床,最终逝去,唐太宗将其列入凌烟阁末名,是对其多年并肩作战的欣赏和认可,同时也是对其的一种不释然,一种无奈和犹疑的情感。
历史风云天下
有的人认为“秦琼不受李世民待见”主要因为秦琼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里排名倒数第一,可是事实真是这样吗?我看未必!
首先拿这个排名来断定李世民对一个人的好坏就是错的!凌烟阁里就挂着二十四幅画像,但大唐开国功勋何止百人?而助李世民登基又何止这几人?难道没有入选的都是与李世民不和的吗?可笑至极!这里我就提一个人—刘文静!刘文静是为大唐建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大功臣,他当初也是李世民手下很重要的谋士,只因为被人诬陷,死的太早,没等到李世民登基,所以就没排进凌烟阁,但这能说李世民对刘文静不好吗?李世民登基后立即为刘文静平反,恢复其官职爵位,可见李世民对刘文静那也是念念不忘的。
其次很多人认为秦琼之所以排在最后,主要因为他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所以不受李世民的待见,见到这种言论我又笑了。先不说《旧唐史》里记载了秦琼参与了玄武门记载,即便真是没有参与,李世民也不会因为这个而刻意疏远秦琼,为何?因为二十四功臣里并非人人都参与了玄武门之变!李靖是坚定的中立派,魏徵更是李建成手下的谋士,玄武门之变那真真的是李世民的敌人!连李靖,魏徵都能被谅解,被排在前面,秦琼有怎会因为这个原因而不受李世民所喜欢呢?可见李世民并非一个记仇的人,对于有才学有谋略的人才,李世民会表现的很大度,所以秦琼是不会因为这个原因而被李世民疏远的。
最后我想说的是,秦琼真的很受李世民的尊重!只是他去世的很早,在立画像前就去世了,再加上他在李世民登基后就因病逐渐退居二线,所以导致他的排名并不高,但秦琼死后,李世民特意命人在他的墓前立石人石马,以表彰其生前战功,准其陪葬昭陵!这对于一个人臣来说是无限的光荣,尤其是立像,只有功勋最大的大臣的墓才配有,我们比较熟悉的便是西汉的霍去病,而与秦琼同时代的武将除他之外没有一人能有这殊荣,可见秦琼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真的很高!
所以请不要再说秦琼不受李世民待见了,秦琼很受李世民待见,待见到都成了门神来帮助李世民镇压恶鬼了好吧!
咸鱼闲聊
秦琼不受李世民待见的这个印象,可能是因为有些人觉得秦琼名列凌烟阁最后一位,与评书中的秦琼的地位差距有点大。事实上李世民从来没有不待见秦琼,对这位秦王府亲信给予了很高待遇。
(秦琼)
历史上的秦琼最初是隋军将领来护儿属下,后跟随隋将张须陀长期与包括瓦岗军在内的各路农民军作战。李密加入瓦岗军后,率军击杀张须陀,秦琼随后跟随隋将裴仁基作战。后裴仁基投降李密,秦琼也加入瓦岗军。瓦岗军被王世充击败后,秦琼投降王世充,之后和一批瓦岗军将领如程咬金罗士信牛进达等人一起投奔李唐。
秦琼投奔李唐后,在李世民下属作战。李世民建立了一只千余人的精锐的直属骑兵部队玄甲精骑,秦琼是其中四个首领之一。
隋唐时代两军交战,流行双方各出骁将锐卒出来单挑,鼓舞士气,赢的话会士气大震。对方有人出来挑战时,唐军方面一般由秦琼出战,基本每次必胜。
总体来说,在李世民属下作战时,秦琼的角色是统帅少量精锐的猛将,但不是能独领方面的大将,和评书中秦琼是能统领大军的帅才差异很大。
玄武门事变时,秦琼也积极参与,与长孙顺德等人负责在玄武门外与建成元吉下属作战。玄武门之后秦琼被封赏食实封七百户,这是个很高的封赏,高于宰相中支持李世民的萧瑀、前往洛阳坐镇的德高望重的老将屈突通、名将李靖等人。
玄武门之后,秦琼因长期作战伤病过多,基本在家养病,贞观年间的军事行动没有参与,贞观十二年去世。
凌烟阁功臣是贞观十七年,排名其实基本是根据官位品级高低来排的。秦琼贞观年间长期养病且已经去世,官位上就吃亏些。
李世民能想起秦琼将秦琼排进去,说明秦琼在李世民心中还是很有地位的。凌烟阁只进去了24人,地位和功绩很高而没有列入的人相当多,如玄武门后被封赏食实封一千户的刘师立、贞观年间的名将李道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