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禁4年,一開播就強勢「霸屏」,這部國產良心劇終於火了!

說起諜戰劇,有一個人一定繞不過去——

柳雲龍

作為“諜戰教父”,柳雲龍的《暗算》開創了諜戰電視劇的熱潮。

他低調,奢華,有演技,很多人稱看他演戲就是享受。

而最近一部由他自導自演的“新劇”終於開播了,從年末到年初,最近的黃金檔收視率前兩名都被它包攬。

沒錯,諜戰劇「霸屏」的日子又回來了——

《風箏》

柳雲龍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作品並不是很多。

比起那些小鮮肉小花動不動就承包話題榜來說,柳雲龍的出鏡率實在是低。

雖然沒有數量,但卻保證了質量。

柳雲龍的《暗算》被網友冠以“電影美學式電視劇 ”。

甚至還有人說後來的《風聲》就是影版的《暗算》。

此後柳雲龍算是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類型。

諜戰劇角色需要的沉穩幹練,你在他身上都能找得到。

吸菸的鏡頭與“油膩”隔絕,眼神總是充滿了故事。

2013年,他以導演的身份,集合了張檬,羅海瓊,李小冉等眾多女星拍了這部《風箏》。

然而因為審查問題,開播時間被一拖再拖。

4年時間過去了,《風箏》終於在2017年的最後一個月和廣大觀眾見了面。

而這部新劇的霸屏,也總算把這兩年越來越偶像化的諜戰劇扳回正軌——

《風箏》講述在抗戰結束後國共兩黨的地下工作者在大時代背景下的信仰和抉擇。

可能是因為審查的問題,影評姐發現很多主角的

臺詞都被重新配音

柳雲龍飾演的男主角鄭耀先,是軍統戴笠手下「八大金剛」之一,人稱鬼子六。

真實身份:潛伏在軍統高層的共產黨情報員,代號風箏。

抗戰勝利後,國共進入談判時期,兩黨之間明爭暗鬥也進入了白熱化階段。

鄭耀先作為軍統內部的高層,深受戴笠的器重。然而一次抓捕行動卻讓軍統內部對他產生了懷疑。

據說戴笠曾派遣73名情報人員潛伏去了延安,這個名單最終被我黨情報人員截獲。

但遺憾的是,情報還沒有來得及傳遞出去,軍統特務就找上了門。

奇怪的是,人抓到了,情報卻不見了。

過多久,延安就接到了這份名單。

有人開始懷疑軍統內部出了“內鬼”。

而負責抓捕任務的鄭耀先就成了最大的懷疑對象。

關鍵時刻,鄭耀先利用各方勢力的爭鬥,成功洗刷了自己的嫌疑。

本以為能全身而退,沒想戴笠竟留了後手——

那份名單,實際上應該是74個人。

也就是說,還有一個特務目前還潛伏在延安。

身份不明,只知道代號叫影子

為了查出鄭耀先是否有異心,戴笠竟然讓他去到延安和影子接頭。

但同時又安插了兩個特務隨男主同去。

根據戴笠的口氣,那名成功臥底的特務是個偽裝高手。

如果不能儘快找出他的身份,後患無窮。

時局動盪,鄭耀先又不能貿然暴露自己的身份,千鈞一髮之際,他只能奉命去延安尋找影子。

然而就在路上,風箏的聯絡人被殺害,戴笠的飛機也意外失事。

再沒有人能證明風箏和影子的真實身份,所有的一切都陷入了不可預知的險境……

雙方各有對方的臥底,且都和組織失去了聯繫。

除了黑與白的較量,他們還要保持自身的信仰,

正如前面所說的,這可不就是“諜戰版的《使徒行者》”嗎?

當然也有人說,雙面間諜,是大部分諜戰劇的“標配”,算不上多大的亮點。

但《風箏》下的卻不止表面功夫;

而是將簡單的設定,還原為複雜,立體,活生生的人。

因為是單線聯繫,相互之間並不知道彼此的真實身份。所以在很多革命者眼中,男主就是個沾滿鮮血的特務頭子,人人得而誅之。

作為一名雙面間諜,鄭耀先究竟要面對什麼?

前三集就見分曉。

第一集,眼睜睜看著被捕的同志犧牲,卻無法伸出援手。

內心煎熬。

第二集,被軍統懷疑,被對手中統設計暗殺,被自己的同志誤解。

危機四伏。

第三集,身在軍統,他向單線聯繫的同志表決心:

我沒同流合汙,我出淤泥而不染。

身份、人格的撕扯。

開篇短短三集,劇情、人物環環相扣,每集一個小高潮。

我們為什麼愛看諜戰劇?

想看的就是智謀交鋒,節奏暢快,懸念叢生。

而這些,《風箏》裡都有。

除此之外,

《風箏》的劇名,也象徵著一類情報員的特殊命運。

以男主角鄭耀先為代表——

失去聯繫人,沒有組織,沒有上級;

沒有人安排任務,甚至沒有渠道向組織傳遞情報。

就像是「斷了線的風箏」。

不同於大多數諜戰劇,《風箏》劇情的時間跨度較長:

從1946年到1979年。

建國後的情報工作,很少有諜戰劇表現。

女主角韓冰(羅海瓊 飾)

但對於男主角鄭耀先來說,作為「斷了線的風箏」——

他的任務還沒有結束。

因此他偽裝成警察局的檔案管理員;

繼續追查潛伏在共產黨內部的國民黨高級特工「影子」。

「影子」從建國前潛伏到建國後,是黨內的巨大隱患。

鄭耀先的真實身份一天不暴露,揪出「影子」的可能性就要大一分。

這也是《風箏》最出彩的部分。

第一次有這樣的諜戰劇——

聚焦情報員的心理狀態,關注人性。

情報員不是生來強大。

他們同樣有血有肉,會迷茫,會困惑。

劇中共產黨情報員的一句「抱怨」——

“我忍了十年,我不知道我接下去我還要忍幾個十年。我這一輩子,還能活幾個十年啊?我什麼時候活得像個人?”

是的,情報員的「難」,難在——

他們做一件事,不能以自己表面上的身份為立場,也不能以自己的真實身份為立場。

而是以保全身份為先,多方謀劃,再三考量。

鄭耀先被迫一次次見證同志的犧牲而無能為力,其中包括自己的女友。

對任何人來說,都會造成極大的心理創傷。

更難的是「相見不相識,相逢不相認」——

鄭耀先曾以新聞記者金默然的身份,趕赴延安完成秘密任務;

好不容易能「回家」,卻只能當個匆匆過客。

建國後,鄭耀先化名周志乾繼續潛伏下來,擁有了三重身份。

他的「國民黨特務鄭耀先」身份,被組織覺察。

有話不能說的鄭耀先自言自語:

人生在世30多年,突然不知道自己是誰了。

情報員的人格被撕扯,永遠在多重身份的邊緣掙扎。

《風箏》將情報員的無奈與掙扎,統統搬上屏幕。

鄭耀先的選擇反而

更具有說服力——

選擇堅守信念,堅持信仰。

不再是「喊口號」式的為信仰而生,為信仰而死。

歷經種種掙扎,依然不改的堅守。

看不見,摸不著的「信仰」,變得真實可信。

一不留神,就接受了一番

「走心」的愛國教育。

去年《戰狼2》的票房奇蹟,讓影評姐也驚訝於「主旋律」的能量。

《風箏》的收視熱潮再次說明了這一點。

主旋律不代表嚴肅和說教,同樣能拍得風生水起。

「好看」的主旋律,

觀眾當然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