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批覆濰坊綜合保稅區「一區兩片」,國家已正式驗收運營

金秋時節,碩果累累。9月21日,濰坊綜合保稅區北區順利通過國務院八部委聯合驗收組驗收。這是全市對外開放過程中的一件大事、喜事,標誌著濰坊對外開放有了新的平臺,對於推動保稅區與濰坊港聯動發展,搭建全市走向海洋、融入世界大通道,加速推動濰坊乃至全省新舊動能轉換,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綜合保稅區是國務院批准設立的特殊經濟區域,也是國內最接近自貿試驗區的經濟區域。2003年12月,國務院批准設立濰坊出口加工區,為濰坊打開了外向型經濟的新窗口。2011年1月,國務院批准濰坊出口加工區轉型升級為濰坊綜合保稅區,成為全國第14個、山東首個綜合保稅區。2017年7月,國務院在濰坊北部沿海港口地區批覆設立濰坊綜合保稅區北區。經過近一年的建設,2018年9月21日,濰坊綜合保稅區北區通過國家正式驗收。至此,濰坊綜合保稅區南區、北區全部建成運營,濰坊有了兩個國家級綜合保稅區。濰坊對外開放的大門進一步敞開,濰坊海洋經濟將會向前邁出大步,世界貿易將在這裡融合、發展、壯大,濰坊的城市影響力將會更大、更高、更強。

從不敢去想,到懷揣夢想,再到夢想實現。這是一個艱難的路程,需要付出智慧、膽量和幹勁,需要付出常人不曾付出的代價。濰坊綜合保稅區從設立“出口加工區”起步,到轉型升級“綜合保稅區”,再到獲批“綜合保稅北區”,發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一區兩片、跨越發展,這是量變的過程,更是質變的結果。期間有順利,也有坎坷,酸甜苦辣,確實來之不易。截至2017年底,濰坊綜合保稅區實現進出口額91.4億元,增長21%,列全省9個保稅區第3名、全國150個保稅區前50名。預計到“十三五”末,全區實現年產值800億-1000億元,進出口總額80億-100億美元,服務社會企業5000家以上。濰坊綜合保稅區走出了一條創新發展、超常發展、轉型發展、科學發展之路,受到了海關總署、商務部等國家有關部委的充分肯定和讚揚。

濰坊綜合保稅區發展史是區域經濟發展史,是群體勵志奮鬥史,是金字招牌的“奪寶”史,裡面體現著保稅區人“敢於擔當、團結拼搏、百折不撓,執著發展”的情懷,凸顯了他們“變不可能為可能”和“鐵板釘釘”的寶貴精神。事實證明,這正是走向成功的法寶,如果擁有了這些,世間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就沒有實現不了的夢想。

濰坊綜合保稅區的建設發展,有力地印證了膽識、速度、力量和發展的順承關係。建成保稅區,是膽識和責任,是機遇和挑戰,是同心和奉獻,建設者們把智慧和擔當凝入這一里程碑,把敬業和奉獻寫入這一片天地間。

國務院批覆設立濰坊出口加工區

時光回溯到2003年。當時濰坊外向型經濟勢頭良好,“濰坊製造”在國際市場已有名氣。為讓“地產品”更多地走出國門,讓“洋產品”放量進入國內,推進擴大開放,發展外向型經濟,濰坊市委、市政府高瞻遠矚,果斷決策,向國家申報濰坊出口加工區,讓更多的涉外企業來這裡安家落戶,自營出口,擴大出口,培植濰坊品牌。

為加快申報步伐,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市政府成立專門申報班子,派時任市政府副秘書長徐洪吉牽頭負責申報。2003年,正值國家清理整頓並暫停審批各類開發區和出口加工區,許多地方都放棄申報。在這一大背景下,申報難度可想而知。徐洪吉帶領張玉和、呂傳昌、楊德強、許景偉等申報小組同志迎難而上,在北京一住就是一年。為節省費用,他們租住簡易房,既做辦公室又當宿舍;為提高效率,他們一兩個月回家一次,幾乎天天泡在有關部委;為儘快變成政策業務內行,方便與上級彙報交流,他們邊申報、邊請教、邊學習,邊幫助工作,多方面獲取專業知識和工作技巧,便於解決有關問題。經過申報小組一年的不懈努力,2003年12月國務院批覆設立濰坊出口加工區。

申報成功,確屬奇蹟,成為當年山東和濰坊“年度大事”之一。在全省經濟工作會上被稱讚為“濰坊精神”。商務部在內部機關工作交流會上,號召學習濰坊“堅韌不拔、執著追求、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工作精神。國務院辦公廳領導也被濰坊這種對事業高度負責的精神所感動,主動幫助濰坊協調申報工作。市委、市政府在2003年年度工作總結表彰大會上,對保稅區的申報工作給予充分肯定,給徐洪吉記二等功,並獎勵申報團組20萬元人民幣。

國務院批覆升級濰坊綜合保稅區

出口加工區是在改革開放大潮中湧現出的新生事物,也是“兩頭”在外加工貿易的產物。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出口加工區的功能明顯不足。比如網內只能搞國際加工,不能搞貿易物流;只適合外向度高的企業入駐,限制了產品兩個市場的企業入區。這樣一來,招商難度加大,一些好的項目難以落戶和發展,再加上其他種種原因,五年過去了,濰坊出口加工區依然經營困難,步履維艱,一直是建設靠政府,吃飯靠轉移,服務能力單薄,對大企業吸引力弱。

濰坊出口加工區發展滯後,讓人十分著急。如何用好出口加工區的優勢加快發展?怎麼才能趕上和超過國內先進出口加工區是人們苦苦思索的一道難題。2008年底,市委派時任市政府副秘書長兼市沿海開發辦主任徐洪吉任出口加工區主要負責人。之後他帶領管委會中層以上幹部,南下上海、廣州、重慶、成都,北上北京、天津、大連,到省內青島、煙臺、威海、濟南等地的保稅區、出口加工區考察學習,學習經驗,找出差距,理清思路。

2009年2月,新班子確定了出口加工區下一步的發展思路和目標:即“大服務、大物流、大加工”同步發展,網內網外一體化經營,立足濰坊、服務山東、輻射全國,著力打造“政策服務、高端製造、國際物流”三大中心,扭轉落後局面,爭創一流出口加工區。

當時,正值世界經濟危機,外向型經濟非常不好。為加快出口加工區發展,國務院提出:“將現有各類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整合為一種新的區域,賦予一攬子綜合的優惠政策,新設立綜合保稅區,並在全國優選部分發展好的出口加工區轉型升級為綜合保稅區”。

得知這一國家重大利好政策,徐洪吉立即認識到這是難得的歷史機遇,必須抓住,想盡千方百計,把出口加工區轉型升級為綜合保稅區。只有這樣,濰坊出口加工區才有出路,才有更多更寬的政策,才能有更大的發展,才能擁有一片新的天地。為此,出口加工區黨工委、管委會專題向市委、市政府彙報了爭取出口加工區轉型升級綜合保稅區的想法。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並召開專門會議,安排調度申報工作。出口加工區又參與了新一輪規劃、申報、建設的角逐。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濰坊申報綜合保稅區,給予了重大支持和幫助。時任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聯名寫信給國務院分管領導,推薦濰坊出口加工區轉型升級,為審批提供了良好條件。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也多次調度,全力推進。省市海關、商檢、商務、發改、財政、國稅、國土、住建、規劃、外匯、工商等有關部門全力支持。區黨工委、管委會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不敢半絲懈怠,第一時間趕到國家有關部委彙報、瞭解情況,推介濰坊,立下了“給一個機會,創一個奇蹟”的軍令狀,情真意切,讓人感動,上級部委領導給予了特別的關注和關心。

為卓有成效地推進申報,出口加工區管委會成立了由主要負責人徐洪吉掛帥、副主任王守全協助的申報小組,迅速展開工作。2009年9月,市政府向省政府上報申報文件;2009年10月省政府轉報國務院;2010年4月21日,海關總署正式啟動濰坊綜合保稅區審批程序;2010年11月4日,國家十部委全部同意設立濰坊綜合保稅區。2011年1月25日,國務院正式批覆濰坊綜合保稅區,成為全國獲批的第14個綜合保稅區。2011年2月23日,山東省政府在濰坊召開新聞發佈會,正式宣佈濰坊綜合保稅區經國務院批准設立!這是全國第14個保稅區,來之不易。一時間全國主流媒體紛紛報道,濰坊有了功能和政策比較齊全的國家級綜合保稅區。

濰坊綜合保稅區批覆設立,是山東省、濰坊市的一件大事和喜事。它進一步完善產業結構,提升了濰坊的城市功能,架起了一條連接濰坊與世界貿易的大通道。對加快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和環渤海經濟圈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國務院批覆設立濰坊綜合保稅區北區

2013年,保稅區發展駛入了快車道。大項目、好項目接踵而來,形成了多業態齊驅並進,健康發展。保稅區的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張,引來了更多的項目和創業者。

為了更好地發揮保稅區功能作用,在綜合保稅區和濱海開發區相關領導的建議下,市委、市政府著眼濰坊未來發展大局,作出在濰坊港周邊申報設立綜合保稅區北區的戰略決策。濰坊北部沿海地區2700平方公里,土地資源充足,港口優勢明顯,產業基礎較好,發展潛力巨大,是山東和濰坊新的增長極,也是環渤海大灣區最有發展潛力的地區。在這一地區設立保稅區,對於擴大國際物流貿易,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打造面向東北亞的對外開放新平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濰坊綜合保稅區全力加快申報步伐。成立了由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徐洪吉為組長,副主任王守全為副組長的申報工作領導小組,立即展開了一系列的申報準備工作。在與上級的彙報對接中,有的部委最初表示,濰坊作為一個地級市,同時設立兩個國家級保稅區,基本不可能。為此,保稅區管委會和海關等有關部門迅速轉變思路,申報濰坊綜合保稅區北區,即在濰坊綜合保稅區一塊牌子下,分南北兩個區域運營,也相當於兩個保稅區。這樣僅是調整了規劃,不涉及重新立戶,又在北部設立了分區,有獲批的可能性。這一設想也及時與北京部委進行了彙報。

有了思路,就有了方向。但區劃調整也絕非易事,程序複雜,與重新設立一個綜合保稅區一樣,需要徵求國務院10部委意見,10部委部長會籤,最終由國務院分管副總理和總理籤批。特別是在2013年國務院整頓優化海關特殊監管區的特殊背景下,部委審核把關更嚴,難度尤為巨大。2013年12月,濰坊綜合保稅區調整區劃設立北區的申報文件逐級上報省政府、國務院。隨後,國務院將文件轉到海關總署。2014年7月,海關總署啟動徵求國務院10部委意見程序。期間,有的部門單位提出了不同意見。

面對困難和壓力,濰坊綜合保稅區迎難而上,逐個部委彙報對接,爭取上級關心與支持。申報的3年多時間,市委、市政府相關領導帶隊,多次赴海關總署、財政部等有關部委彙報。綜合保稅區以及濰坊海關、濰坊國檢、財政、發改、國稅、國土、住建、商務、工商、外匯等有關部門,建立聯席會議機制,對部委提出的問題,立即研究解決。他們不分節假日,往返北京100多次。功夫不負有心人,濰坊的努力工作、執著精神,感動了上級,感動了部委,最終獲得了國家10部委的一致認可同意。

2017年7月1日,國務院正式批覆設立濰坊綜合保稅區北區。成為全國首個轉型升級之後獲批“一區兩片”的綜合保稅區,濰坊有了兩個綜合保稅區。對此,市委、市政府充分肯定了綜合保稅區“鍥而不捨、不離不棄、高度負責、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和作風,給予濰坊綜合保稅區管委會集體二等功獎勵。

按照國務院要求,綜合保稅區獲批後,要在一年內完成建設任務,並申請國家驗收。為此,保稅區籌資4億元,全力加快建設。2018年6月12日,保稅北區驗收必備的各項基礎設施全面建成,並順利通過了濟南海關、省商務廳等省聯合預驗收組的預驗收。9月21日,濰坊綜合保稅區北區正式通過國務院八部委聯合驗收組驗收。

保稅北區驗收後,濰坊綜合保稅區正式分為南區、北區“一區兩片”運營。南區就是現在的綜合保稅區,管轄面積20平方公里,主要依託青島港和青島機場,服務濰坊及周邊地市外向型經濟發展。北區就是剛剛驗收的綜合保稅區,管轄面積10平方公里,主要依託濰坊港,服務濰坊北部沿海2700平方公里開發開放。兩個片區各自有服務重點,又相互補充、相互融合,使綜合保稅區的功能政策覆蓋濰坊、輻射全省。

多方聚集發展資源

區域經濟發展的快慢,關鍵取決於各種資源的聚集和吸納能力。濰坊綜合保稅區從零做起、“一張白紙”,多方爭取發展資源尤為重要。多年來,綜合保稅區不斷拓寬渠道,千方百計聚集各種資源要素,切實保障了全區加快發展的需要。

發展空間不足是濰坊綜合保稅區面臨的首要問題。最早的濰坊出口加工區僅有網內1.5平方公里,沒有網外配套區,是靠“一條腿”走路,發展中難有大的“加速度”。為此,濰坊綜合保稅區在多次外出學習的基礎上,向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設立網外產業配套區的報告。經過充分調研論證,2011年6月21日,濰坊市委召開市委常委會,確定將汶泉發展區20平方公里整建制劃歸綜合保稅區管理,設立綜合保稅區配套區。2015年11月,市委、市政府又確定將濰坊港周邊10平方公里整體劃轉保稅區,設立綜合保稅區北區。這樣,綜合保稅區管轄面積從原有的1.5平方公里擴大到了30平方公里,其中網內監管區5.17平方公里,網外配套區24.83平方公里,使保稅區走上了網內網外一體化發展的良性軌道,形成了“一區兩片”、優勢互補、區港聯動的大格局。

有了空間,還要有土地指標才能落項目、搞建設。由於全市土地指標資源有限,每年分給綜合保稅區的土地指標不到100畝。僅靠這點土地,顯然不能滿足項目需要,園區建設也達不到國務院驗收要求。為儘快爭取到更多的土地指標,保稅區動員一切力量,多方尋求支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相關領導多次帶隊,到國土部和省國土廳彙報需求,請求支持。綜合保稅區黨工委、管委會領導班子更是把爭取土地指標資源當成天大的事,用盡一切人脈和力量,突出爭取土地指標這個重點,多次跑京去省彙報,懇請上級幫助支持,取得了顯著成效。據統計,2009年-2013年5年時間內,保稅區累計向國土部和省國土廳、市國土局爭取土地指標5000多畝。其中,2012年國土部專題為濰坊綜合保稅區安排土地指標2000畝,這是十分罕見和少有的,確保了於2013年綜合保稅區順利通過國家圍網驗收。

資金短缺一直是保稅區建設的“卡脖子”問題。為籌措建設資金,2012年8月,濰坊市委、市政府召開現場辦公會,專題研究保稅區發展資金投入問題,並現場為保稅區解決了幾個億的啟動資金。濱海開發區也慷慨解囊,幫助解決了部分發展資金。與此同時,保稅區也拓寬融資思路,整合優質資源,組建了市場化的投資發展公司,全面加強與進出口銀行、國內外投資公司、社會資本等的合作,廣泛調動銀行和社會資本參與保稅區開發建設,有效解決了發展資金不足問題。

科學的體制機制是發展的根本保障。濰坊綜合保稅區是市屬開發區,直屬市委、市政府管理,並賦予市級經濟管理權限,設立網外配套區,實行“特區特管,特事特辦”。2011年1月濰坊綜合保稅區獲批後,再次搶抓機遇,積極向中央編辦申報機構編制。經過一系列的努力申報和全力爭取,2012年11月,經中央編委同意,中央編辦批覆濰坊綜合保稅區升格為副廳級管理機構,屬省政府派出機構,由濰坊市代管。濰坊成為全國唯一擁有3個副廳級開發區的地級城市。體制機制的調整和規格的提升,加大了上級政府對保稅區的領導和支持力度,極大地激發了全區發展活力,全區進出口額、財政收入、保稅物流貨值、工業主營業務收入、服務企業數量等主要指標連年大幅增長,經濟社會呈現出了健康快速發展的大好局面。

構建服務企業大平臺

綜合保稅區是一個優惠政策服務區。濰坊綜合保稅區的服務半徑約300公里,具有“承東啟西”的輻射帶動作用,向東承接青島、煙臺、威海等沿海城市,向西服務淄博、濱州、東營、濟南等城市,有著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交通條件。

“為服務而存在,為別人而生存,為發展而發展”。濰坊綜合保稅區積極倡樹起這一理念,按照自貿試驗區的標準,全力搭建起“五大服務平臺”,已有2500多家企業來區開展業務,報關單票數佔全市的40%,有力地服務了濰坊及周邊地區外向型經濟發展。

口岸綜合服務平臺。依託青島機場、青島港,把國際機場和國際港口功能後移到濰坊,企業可以在保稅區辦理報關、報檢、訂艙、裝卸、運輸等業務,相當於“無跑道國際機場”和“無水國際港口”,不需要再跑青島等沿海城市。

快捷通關服務平臺。大力推行通關便利化改革,複製推廣了13項自貿區新政策,在省內率先推行了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的“三個一”通關報檢新模式,被濟南海關確定為改革試點區和先行區。

檢驗檢疫服務平臺。過去濰坊企業進出口貨物都在青島檢驗檢疫,企業非常不便。保稅區申請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實現了進口棉花等植物產品在保稅區就地檢驗檢疫。獲批國家進口肉類口岸、國家進口冰鮮水產品指定口岸、國家進口澳大利亞活體肉牛口岸3個國家指定口岸,2018年1月進口肉類口岸已通過國家驗收,冰鮮水產品口岸正在加快驗收,著力打造山東半島進口冰鮮類產品批發交易中心。

國際物流服務平臺。按照市場化理念,引進了總投資6.3億元的中俄冷鏈物流項目、總投資4億元的中國外運集團電子配送項目、總投資4億元的香港中基集團物流項目等20多個國際物流項目落戶,已建成保稅倉庫25萬平方米,滿足了社會企業的倉儲物流和大進大出需求。

外貿綜合服務平臺。保稅區發展空間有限,但是政策服務無限。全區加快推進智慧保稅區建設,通過雲計算、物聯網等手段,推動服務貿易模式創新,提供報關、報檢、退稅、結匯等“一站式”服務。

栽下梧桐引來鳳

當年栽下梧桐樹,如今引來金鳳凰。濰坊綜合保稅區的快速發展,得益於優惠政策,更得益於全員招商。實現轉型後,為了儘快擺脫落後局面,實現跨越趕超、快速發展,管委會提出“項目立區、全員招商”理念,把招商引資作為全區的中心之中心、重心之重心、核心之核心,招商高於一切。

綜合保稅區管委會所有部門都加掛招商局的牌子,一套人馬,二塊牌子,二個職能。全區共組建了20個招商小分隊,分別由班子成員帶隊,發揚“5+2”、“白加黑”、“鐵板釘釘”、“馬上辦”的工作精神,全力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扭轉了落後局面,僅2009年就引進項目20多個,此後幾年,每年都有大項目、好項目落戶區內。

截至目前,濰坊綜合保稅區已引進總投資200多億元的80多個重點項目,初步形成了“電子信息、冷鏈物流、進口棉花加工、跨境電商、新能源、新材料”六個百億級產業鏈的發展框架。特別是引進了總投資30億元的歌爾電子項目,2017年實現產值73億元,今年計劃新上年產值200億元的1000萬臺索尼遊戲機主機項目、總投資20億元佔地800畝的亞馬遜智能硬件產業園二個項目,並規劃建設佔地1萬多畝的智能硬件產業園,集中佈局高端智能硬件產業,力爭通過5-10年發展,實現產值800億-1000億元、進出口額500億-800億元。同時,按照“學習松山湖、高於松山湖”的理念,實施保稅全域生態智能環境整體提升工程,打造生態一流、商務生活一流、基礎設施一流、科技智能一流、並容納10萬-15萬人的國家級生態智慧特色示範區,建成濰坊生態產業新城區。

“變不可能為可能”的保稅區精神

有目共睹,如今的濰坊綜合保稅區已進入發展快車道。濰坊保稅區的發展不僅僅是區域經濟發展史,更是金字招牌的“奪寶”史,裡面體現著保稅區人“敢為人先、團結拼搏、百折不撓、執著追求”的精神,凸顯了他們特有的闖勁、幹勁、韌勁和後勁。對此,市委、市政府充分肯定了保稅區“變不可能為可能”的奮鬥精神,並給予保稅區集體二等功獎勵。正是這種精神和作風,成為跨越發展的不竭動力,引領保稅區向對外開放的服務區、外向型經濟的聚集區、改革創新的實驗區闊步前進。

“改革創新、敢為人先”,是保稅區解放思想、創新發展的靈魂。多年來,保稅區以改革創新的精神,搶抓每一個發展機遇,從出口加工區申辦到全國第14個綜合保稅區;從管轄面積1.5平方公里擴大到30平方公里;從一個保稅區轉型到“一區兩片”;從過去的各項經濟指標全國落後,到現在的連續多年跨越增長。他們敢於做別人沒有做的事,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敢於突破常規,敢於打破禁區,敢於創新性地開展工作,始終站在時代和改革開放最前沿,成為全國海關監管區域發展的標杆。

“百折不撓,堅韌不拔”,體現了保稅區特有的作風和精神。面對困難壓力,保稅區“鐵板釘釘”作風,篤定信心、勇於挑戰,始終以誠心和執著爭取支持,突破了一件件大事難事,度過了一個個難關門檻,讓一個個“不可能”變成“可能”,在轉型發展、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征程上,譜寫出改革發展建設的嶄新篇章。

“擔當進取、激情創業”,是保稅區的永恆主題和生命所在。多年來,保稅區始終樹立遠大目標,以對工作和事業高度負責的態度,心無旁騖、腳踏實地,不斷拓展功能政策,擴大輻射範圍,服務作用不斷顯現,在全市開放發展的地位和作用顯著提升。他們永葆幹事創業激情,創出一流業績,讓保稅區插上了騰飛的翅膀,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群眾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

“凝心聚力,無私奉獻”,是保稅區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一區兩片的作風保障。保稅區一班人,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講政治、講大局、講團結、講奉獻、講品行,弘揚“老黃牛式”的苦幹精神,不計名利,不計得失,不怕吃虧,不怕吃苦,真正做到了用目標增強信心,用發展凝聚力量,用事業增進團結,營造了“想幹事、幹成事、好處事、不出事”的濃厚氛圍。

向自由貿易試驗區邁進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國家要在推進上海自貿區試點基礎上,選擇具備條件的地方發展自由貿易區。新一屆濰坊市委、市政府對綜合保稅區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指明瞭發展方向,吹響了邁上新徵程的號角。濰坊綜合保稅區又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下一步要全力申報創建國家自由貿易試驗區,向著新的、更高的、更加開放的目標邁進,譜寫濰坊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新篇章。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在省委、省政府和濰坊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濰坊保稅區人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新的姿態,新的幹勁,砥礪前行,勇於擔當,創新突破,乘勝前進,“將更多的不可能變為可能”,為外向型經濟發展作出新貢獻,為濰坊的“四個城市”建設譜寫新篇章!

記者 劉燕 通訊員 李兆鑫 張馨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