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智锋:从“五力”入手提升中国电影文化软实力

在8月21日至22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提高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电影文化软实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国电影发展呈现出井喷式的局面—电影票房的收入、电影银幕的数量、电影观影的人次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况。但在这令人欣喜的成绩背后,是中国电影在品质、品格、品位等诸多方面所不断招致的诟病。简而言之,中国电影文化软实力还有待提升。

一、何谓“电影文化软实力”

电影文化软实力由“五力”构成,分别是竞争力、原创力、传播力、影响力和引领力。电影文化软实力正是由以上“五力”共同作用而形成的综合实力。

竞争力是电影文化最基础的部分。简单来说,它意味着构成电影市场和产业最基础的力量,包括电影的基础设施、电影人才队伍、电影的技术支撑等类属硬件的部分。竞争力即电影文化发展中关乎人、财、物等方面的储备与实力。原创力即原始性创新的能力,是指电影创造主体在影视内容、形式等方面原始性创新的能力。传播力则指的是电影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方式,在空间、区域、范围的到达与覆盖能力。影响力,简单来说,是指电影作品在观众和社会中所产生和释放作用的程度,其意味着知名度、美誉度及认同度。引领力,指的是电影文化所产生的一种价值认同与引导,具体体现为关乎信任和信服程度的公信力,以及关乎认知和认同效果的吸引力,这意味着价值观和更深层次的价值传播。

二、中国电影文化软实力的“硬”与“软”

电影文化软实力的五“力”,每一力都由相对的“硬件”与“软件”构成。“硬件”指的是诸如票房收入、观影人数、银幕数量等外部能力,“软件”则是指电影在艺术创新、社会传播、审美辐射、价值引领等方面的内在能力。

一方面,我们看到中国电影文化软实力“硬件”部分的建设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近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票房收入方面,2017年,中国电影从十几年前的票房收入不足10亿元成长为年票房收入接近600亿元的令人欣喜的局面。这一票房纪录,使中国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而在观影人数与银幕数量方面,2017年观影人数达到了16.2亿人次,银幕数量达到了50776块,都远超号称全球电影第一大市场的北美市场(北美票房观影人数13.2亿人次,电影银幕数量40400块)。

另一方面,中国电影文化软实力当中的“软件”建设部分,相比较于发达国家与地区,则存在着明显“过软”的情形。如电影从业队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类型人才数量远远不足,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如电影生产体量不小,每年有数百部之多(2017年内上映影片483部),但同时大量影片的同质化、迷信于IP的问题也不容小觑;如中国电影的知名度、美誉度都还远不能与我们在世界舞台上的政治地位、国际地位相匹配;如在西方体系为主导的当今世界,以好莱坞为代表的欧美电影,在广度、深度和高度上更具有强大的引领力,国际主流院线中频繁出现其身影;而近年来令国人为之骄傲的、票房收入在世界名列前茅的部分影片如《战狼2》《红海行动》等,在国际市场上并没有得到如期的反应,而是呈现出一种令人相当尴尬的状态。

“硬件”比较过硬,“软件”相当疲软,这就是当前中国电影文化软实力的总体现状。正因此,中国电影文化软实力亟待提升。

三、如何提升中国电影文化软实力

如何提升电影文化软实力?在笔者看来,应当从“五力”入手,针对中国电影文化软实力中的过“软”部分,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与举措。

1.竞争力

提升竞争力是提升中国电影软实力的基础。而目前,中国电影竞争力的提升具体来说包括三个方面的建设:人才队伍、经费管理、基础建设。

第一是加大对电影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引进力度。目前来看,中国电影的从业人员已经有了相当大的一个体量。但是,在这庞大的从业人员规模中,真正的高端人才数量与质量都是远远不足的。具体说,就是要大力推进目前紧缺的三类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熟悉国际电影发展规律的国际型人才、在专业领域有精到专门特长的精专型人才以及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第二是加强经费科学性、合理性管理。在电影经费的投入方面,还存在着演员片酬过高、企业变相洗钱等广受社会诟病的问题。这一方面有电影从业者、投资者等的问题,更有监管的问题。我们应该加强对经费投入的管理,通过法律法规的制订、市场监管的强化、行业规范的约束等,使不合理的片酬、不合法的洗钱等现象不再阻碍电影生产的正能量的释放。

第三是强化基础设施的专业化与多样化建设。近年来,中国电影的基础设施有了较大的发展,伴随中国综合性商业地产发展的推进,伴随性的影城正如雨后春笋般成长。一方面,我国电影的观影条件正不断完善、银幕数量也在大幅度提升;但另一方面,同质化、低端化等的建设景观也令人忧虑—大同小异的相似性影院居多,较多的影院在环境、视听效果等方面远远达不到专业水准。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从专门的艺术院线、儿童院线、老人院线等个性化院线进行创新建设,通过投资、质检等方式,强化影院在环境、视听效果等专业度方面的建设。

原创力的提升涉及多个层面。第一是政策层面。以政府为主导,加大电影原创的鼓励力度,比如设立相关政策,扶持艺术原创;设立多种专项奖励基金,促进原创电影脱颖而出。第二是在专业、行业层面。在行业评价方面加大力度,提高原创类创意、作品的价值,开辟更多渠道推进原创创意、作品的发掘、培育与奖励。第三是在社会层面。广泛动用社会各种力量,搭建影视批评、媒体舆论、展演竞赛等多种平台,开展国际论坛、讲座、电影节展等活动,营造有利于电影原创的社会文化环境。

3.传播力

传播力的提升,离不开渠道和载体等的建设与推进。中国电影以往的传播渠道多是外交、节展等小众渠道,随着中外经济、政治交往活动的日益活跃,中国电影可通过购买、租赁等方式,拓展我们的商业院线、主流媒体等传播渠道,充分利用互联网做全球覆盖。特定语言的译制是有效提升中国电影国际传播不可或缺的载体。充分调动多语种专门人才,提供高质量的译制精品,才能保障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品质与水平。

4.影响力

中国电影文化影响力的提升,可在学术、文化等层面展开推进。在学术层面,通过教育交流、学术交流,加大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同行在学术层面的沟通,从而促进中国电影的知名度、美誉度及认同度,扩大影响力。在文化层面,近年来,伴随孔子学院、公共外交等概念的不断深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化发展,中国在全球语境中的人文交流也正不断增加。中国电影可以作为一个艺术符号、一种交流手段,加入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行列—在领导人出访、大型体育赛事、经贸商谈等重要活动中,发挥其公共外交的独特影响力。

5.引领力

当今以美国好莱坞电影为标志的欧美电影,在文化与价值引领力方面依然是世界电影的主导,这是不争的现实。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电影在引领力方面无所作为。提升中国电影的引领力需要我们动用中华文化的智慧,以中华文化的包容和“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的理念,在互动与对话中,让世界来体验中华文化的智慧和魅力,进而去接近、认同中国电影中所引发出的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这将是中国电影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核心诉求。

当前,中国电影正在从电影大国向着电影强国迈进。而要实现电影强国的中国梦,我们需要以更谦逊的姿态、更恰当的方式去与世界对话;需要以更生动的故事、更直观的形象和更具有审美吸引力的影像世界,来呈现中国电影的形貌与风范,进而整体提升中国电影的文化软实力。

本文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

欢迎订阅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学术期刊认定A类

解疑释惑·切磋交流·探索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