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起跑線》叫好的同時,國產片《暴裂無聲》還在默默堅持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矛盾的個體,

自傲自卑

在面對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文化時,也時常抱有著同樣的情緒。

《戰狼2》能夠狂攬56.82億票房離不開國家的支持和我們的民族自豪感,《紅海行動》收穫36.07億票房亦有此助力。但有時,當面對一些引進片,我們又有些過分自卑。

比如,當我們看到4月4日上映的印度影片《起跑線》 時。

《起跑線》是一部反思印度在社會等級教育文化

等方面弊病的影片。影片以土豪富商拉吉、米塔夫婦為讓女兒皮婭接受優質的教育,費盡心機爭搶名校入讀名額而經歷的一系列事件,討論巨大的貧富差距帶來的新等級劃分,追逐西方文明而摒棄傳統文化人的物化,教育的不平等,等一系列社會問題。揭露出隱於暗處的黑暗腐敗與底層人民改變無門的無力無奈。

不少人感到,這不僅是一部解剖印度社會的影片,它同樣適用於中國

它讓許多人想起了被英語支配的歲月。那些年裡,英語一度重於語文。

它讓許多人想起時刻被補習班、特長班填充的時日,升學擇校的壓力幾乎已覆蓋所有家庭。

它契合了我們時下熱議的“寒門越來越難出貴子”。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均讓高考不再有那種改變命運的能力,貧困家庭供出的高考狀元已越來越少見。家境優渥的學生靠著努力和資源優勢,已遠勝那些拼命苦讀的寒門子弟。

它所提到的作弊

不公,在國內的各類考試,甚至高考中都有著更深的體現。國家竭力維護著這些重大考試的公平公正。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本為提高公平性的各類加分政策,就被某些人利用成為謀取私利的工具。

因此,這部影片引起不少國內觀眾的感同身受。但讚譽的同時,不少人說,這樣的好電影,印度能拍,而我們拍不出

每當有高質量引進片上映時,總會有這樣的論調出現。這似乎已成為一種習慣。但有些時候,熊仔依然無法理解這種自卑的心境。

要知道,能夠引進在國內上映的影片,定然是在票房藝術層面能夠,或者已有優秀表現的影片。

《起跑線》便是如此。

此前,《起跑線》在IMDB上就已獲得7.9的評分,在印度上映的票房也已達到7500萬人民幣,與阿米爾·汗的影片《神秘巨星》7800萬票房相差無幾。稱得上票房口碑俱佳。

同時,《起跑線》的影片質量並算不上極高。除內容表達之外,影片從劇本到攝製都帶有明顯的套路感風格化的喪失讓影片缺乏新意。較高的觀影體驗更多應歸功於影片流暢的敘事和節奏。不時穿插的幽默橋段帶來的喜劇氛圍,同樣提升了影片觀感。

而這,得益於印度已形成的一套相對成熟的電影工業體系。本世紀初,印度電影的製作體系就已逐漸向好萊塢傾斜。而2011年迪士尼收購印度三大電影公司之一的UTV後,在資本與好萊塢電影工業模式的共同作用下,印度電影開始工業化體系化,也開始好萊塢套路化。但長久如此電影產業難免千篇一律裹足不前。

最重要的是,我們同樣拍得出《起跑線》這樣的優質影片。《暴裂無聲》《清水中的刀子》就是最好的例證。

無論是凝視人性暴裂,劃破社會膿瘤的《暴裂無聲》,還是厚重而意向,凝思生死的

《清水裡的刀子》。雖然均由青年導演指導,但成片質量不差,評分不低。

《暴裂無聲》的豆瓣評分更是超過影片《起跑線》

但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說中國拍不出好電影?

因為他們可能並沒有看過這些優質國產電影,對比慘烈的票房便足以說明。

《起跑線》上映三日票房就已突破1億,但同時上映的《暴裂無聲》至今票房仍只有3488.9萬。《清水裡的刀子》更是可憐,至今未到

40萬

為何會如此?

既有宣發的原因。對於《暴裂無聲》這種可能不會帶來高票房的國產片,發行方可能並不會投入太多宣發成本。宣發資源必然傾向更可能帶來收益的影片。這造成如《暴裂無聲》、《清水裡的刀子》這樣的影片在宣發階段就“發育不良”,難被人知。

也有排片的原因。影院排片同樣考慮收益,被認為難以收入高票房的影片也自然難以被給予優質排片。排片少時段差,這讓許多得知此類影片的觀眾,也難在影院得見影片真容。

但相對來說,更重要的原因仍是許多觀眾們的自傲和自卑。

宣發排片的重要指標是票房。而票房,來自觀眾

細想一下,有多少次,我們在說著中國電影何時能崛起時,卻不願去影院看一部高質量國產片。

或許因為我們自傲,必須要看特效最佳,導演最優的電影。或許因為我們自卑,還未看過就已經做出可能質量不會太高的判斷。

有時,少一點自傲,少一點自卑,或許就會少一部無聲死去優質國產片

至少,請不要還未看過這些優質的國產影片,就貿然說中國拍不出好電影。

因為,我們能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