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克斯練習中你遇到過這些糾結的問題嗎?

每個想學或正在學習吹薩克斯的成年朋友,或多或少都會遇上一些頗感糾結的問題。比如,薩克斯究竟能不能自學,要不要請老師?薩克斯的口型究竟是微笑型的還是口哨型的?顫音究竟是功到自然成的還是需要進行基礎練習的?等等。這裡我想結合自己的學薩過程談談感受,供薩友們參考。

一、先說說薩克斯能不能自學,要不要請老師的問題。我說,薩克斯可以自學,也需要請老師。這是否有矛盾,就看各自情況。

薩克斯可以自學,是因為薩克斯是西洋管樂器中入門相對容易的樂器,掌握了基本發音方法,就可以根據自學教材慢慢摸索著吹奏。只要方法對頭,堅持數年,也完全可以自學成功,這些都是有身邊的例子可以作證的。

至於要不要請老師,如果條件許可,最好的辦法當然是請個老師,這樣可以少走彎路,用句俗話就是“比較正規”。但是請個老師,對大多數人來說,遇到的問題是費用問題,尤其是退休人士。現在請個教薩克斯的專業老師的費用,在一線城市大概最低的每節課150元,45分鐘。跟著老師學20節課,也剛剛是個起步。

現在要自學些什麼知識或技能,與過去相比條件好多了。資訊那麼發達,音頻的、視頻的和文字的自學教材很多,而且很多都是免費的。如果自學者會使用電腦,能充分利用的話,對自學薩克斯是很有幫助的。

但自學薩克斯免不了會走彎路。最大的問題是,有了毛病自己不知道,數年下來還形成了習慣。錯誤的習慣形成後,要糾正是很困難的。比如我自己,一開始時,吹薩克斯時腮幫子是鼓起來的,而且自己還根本不知道這是錯的,還以為這樣對音色有幫助。兩年多後,拜了老師,老師說這叫“青蛙嘴”,在吹古典和流行樂曲時是不允許的,只有在吹爵士時才可使用。但習慣已經形成了,儘管糾正真的花了很多時間,但到現在還會在不經意間鼓起青蛙嘴。

總結起來,1、薩克斯可以自學,但要找適合自己的教材,要講究方法。2、有條件的,最好請個老師,學的正規,可以少走彎路。3、自學過程中,善於討教,請內行進行指點,及時糾正錯誤。

二、關於吹薩克斯應該用什麼口型。口型是吹好薩克斯的四大要素之一,掌握好口型很重要。在專業論述裡,口型的討論涉及很多方面。僅就外形來說,現在有兩種意見,一是微笑型,就是嘴角向兩邊拉開,嘴唇線呈一字型,將笛頭含進嘴裡。據說,由於薩克斯在國內的興起也就是最近20來年的時間,在我國真正從事薩克斯演奏和教學的人不多,很多都是從原先吹單簧管轉行而來的,而單簧管的吹奏嘴型就是所謂微笑型的。由於單簧管和薩克斯都屬於木管類樂器,發聲方法一樣,因此,原先吹奏單簧管的後來教學薩克斯,把口型移植運用於薩克斯,順理成章。

另一種意見是吹口哨型,也就是嘴唇呈“喔”形狀,如同在吹口哨。由於薩克斯的管體與單簧管不同,內腔大,發聲時更需要氣息的集中流暢,而“喔”形嘴型更有助於達到這一效果。因此歐美薩克斯演奏者基本採用“口哨形”嘴型,而國內以往基本採用“微笑形”嘴型,但這個現象正在慢慢改變,更多的薩克斯學習者和演奏者正在採用“口哨形”的嘴型。我的老師是音樂學院薩克斯專業畢業的,他教的也是“微笑形”嘴型,這可能是與他的老師有關。但我傾向採用“口哨形”嘴型。這裡說一句:老師,不好意思,冒犯了。

三、顫音究竟是“功到自然成”的還是需要進行基礎練習的?我在剛學薩克斯時,曾經請教過一些比我吹得時間長的人,問他們關於怎樣吹顫音的問題。不少人告訴我,顫音不用專門練,吹的時間長了,顫音自然會出現。我信以為真。

這確實是一家之言,吹的時間長了,氣息穩定了,漸漸地會出現顫音的效果。

後來知道,這種顫音效果更多的是歸類於腹式顫音,相當於歌唱家唱長音時的顫音方式。但這種情況並不是人人都會自然出現的,而且即使出現了這樣的情況,這種顫音又很有可能不是能夠隨意控制的。我有個薩友,就是這種情況,大概學薩克斯一年多後,突然有一次在吹歌曲時,出現了顫音的效果。我問他怎麼達到的,他說他不知道。也就是說,這個顫音的出現不是他控制的。那麼既然不能控制它的出現,也很可能無法控制它的不出現。果然如此,以後只要是有一拍以上時值的,就會有顫音出現,我說你能不能不讓他有顫音,他說他目前做不到。

看來顫音還是要學的。如何學,老師的教法是,在練長音時,以四分音符為一拍,每小節四拍,每分鐘60拍的速度,發出“嗡”的音。起先每小節四拍,發四個“嗡”,然後,每小節8拍,發8個“嗡”,然後發12個“嗡,最後再發16個“嗡””。在掌握了基本發聲方法後,逐漸加快:嗡—嗡—嗡—嗡—、嗡-嗡-嗡-嗡-、嗡嗡嗡、嗡嗡嗡嗡,跟著節拍器,逐漸加快速度,循序漸進。練顫音時要注意氣息的穩定性,顫音的效果應該是波形的,波形圓潤,而不是鋸齒形的。多聽、多體會、多模仿,一定能成。

以上說的都是個人體會,不一定正確,更不一定科學,不足之處,歡迎批評糾正。對這些話題感興趣的朋友,請予以關注,便於相互學習,共同提高。謝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