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因爲濫發貨幣把江山弄丟了的皇帝

至正通寶是元朝順帝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始鑄的錢幣,大小均有,並且部分錢幣背面鑄有八思巴文,其它漢文鑄幣量有限。元朝鑄幣在我國錢幣史上具有特殊意義,品類繁多,但規律劃一,錢文端莊秀麗的漢字楷書,背穿上記年或記數用蒙文(八思巴文),以背穿下有無漢字記數可將至正錢分為三大類,地支記年錢,穿下無漢字,穿上蒙文為寅、卯、辰、已,午五個地支記字,所記為至正十至十四年。每一記年均有小平,折二,折三三等,俗稱五年三等十五品。

此十五品為元錢中最佳美者,另有蒙文穿上記值為折三,折五,折十三種。背穿下漢文“壹兩重”大錢徑4.9釐米,重42克,為元錢中最重大者。

元朝統治到了末期已病入膏肓,無藥可治。這時順帝的圖治之志早已消失殆盡,整日深居宮中,與嬪妃嬉戲淫樂,不理朝政;為籠絡人心,又時常對宗室貴族、官僚寵臣、寺院廟宇濫行賞賜;由於揮霍無度,加上各地災荒頻起,致使國庫空虛,財力艱維。順帝遂命罷相有年的中書右丞相脫脫復出,為解決日趨加深的財政危機,金屬大錢已不能滿足政府斂財的需要,故採納左司都事武琪和吏部尚書契哲篤更改鈔法之建議,於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十一月,成立諸路寶泉都提舉司,發行“至正交鈔”,規定新鈔每貫合銅錢千文或“至元通行寶鈔”兩貫。同時又開鑄“至正通寶”銅錢,以實鈔法。

由於日印造,不可數計”,引起惡性通貨膨脹,民間視交鈔如同廢紙,物價暴漲十倍,出現“米價貴如珠”的局面,順帝由此也成了元朝的末代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