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票价下调势在必行,门票经济还能走多远?

前不久,国家发改委网站开设了“我为建立完善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机制建言献策”专栏,就贯彻落实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的部署,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事实上,景区门票价格问题也一直颇受消费者关注。对于不少消费者来说,景区门票价格过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出游的热情。据了解,在全国249家5A级景区中,门票价格超过100元的景区数量占比为47%。

对于不少景区来说,营收结构过于单一,长期以来门票、索道、观光车占据了绝大部分。有数据显示,上市自然景区中这三项在营收中占比超过了60%。而如何破除当前的这一窘境,也成了全国绝大多数景区普遍面临的问题。

“铁打”的景区,“流水”的游客,不少景区存在的认知错误——单纯门票经济,把只赚一次的门票钱作为奉行的不二法则,事实上这也扼杀掉了消费者二次甚至多次消费的可能。而此前也有部分景区已经降低或者免收门票费,所取得的效果也并非就差于原来。比如杭州在2002年就拆除了西湖的环湖围墙,24小时免费开放环湖公园,成为了全国第一个不收门票的5A级风景区。据“241”算法显示,只要每个游客在杭州多留24小时,杭州市的年旅游综合收入便会增加100亿元。西湖免费开放前,杭州一年的旅游总收入是549亿,但在免票后杭州一年的旅游总收入就达到了1291亿,足足翻了一番。

对于具体的某一景区来说收入可能有所下滑,但减、免门票费,对整个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效果却不容忽视。特别是伴随着全域旅游的开展,整体的联动效果更应该成为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

今年以来,已有不少景区开始降低门票费。比如5月份,陕西华山风景名胜区旺季的登山门票价格就由每人次180元降为160元。但降低门票价格,并不非就意味着前往景区的游客减少。相反,在让游客看到优惠之后,却又提升了景区的热度。

5月以后,多地景区纷纷调低票价或者计划下调门票价格。而下调票价的景区既有国家级景区,也有一些非国家级景区。进入6月,多个国有景区已经开始降价门票价格。比如6月1日,包括黄鹤楼、利川市腾龙洞、龙船水乡、通山县九宫山在内的湖北省首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下调,降价最高达30元;6月20日,青岛崂山5A级风景区宣布将于7月16日起实行“一票制”价格改革方案,旺季价格直降65元;此外,山东省“孔庙、孔府、孔林”即“三孔”景区门票价格均下调10元。

前不久,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7名受访者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69.6%的受访者表示门票价格是自己外出旅游选目的地时首先考虑的因素。从这一点上不难看出,门票已成为主导消费者出游的重要因素。既然如此,那么为何景区在降低门票方面总是动作迟缓或者无动于衷呢?

旅游行业资深专家王兴斌曾指出,景区门票过高还有其他一些摧发性因素,如某些景区非理性过度开发引起收支失衡;热度不减的申遗、评级升档需要一笔不菲的非必须投入,景区之间互相攀比门票就高不就低;对散客收取高门票,在高票价下以高折扣优惠旅行社,或将高回扣返还给导游司机;高门票催生了一批代理门票的OTA销售商,虽然降低了网上购票的价格,但增加了提成分利的环节;景区内的索道和观光车的垄断性经营,成为暴利项目;物价上涨、员工工薪上升、景区经营成本趋高;景区经营项目单一,缺少综合性服务与多种经营收入,过分依赖门票等等。

长久以来这些复杂的因素交织在一起,又加剧了不少景区唯“门票”是瞻的局面。而伴随降低门票的呼声不断走高,破除单一的门票经济,对于当前的景区来说也势在必行。尽管挑战巨大,但这又何尝不是一次突破的机会。以故宫为例,其从传统的景区到成为旅游文创的翘楚,正是突破了唯门票的发展模式。

在景区降低门票已成趋势之际,拓展经济结构才是持续、长久发展的不二法门。但如何抓住这次契机,摸索适合自己的独特发展道路对于已经适应门票经济思维的景区来说,也仍然是个不小的难题。故宫已经摸索出了一种方式,又有哪个景区能别开生面进行创新呢?

旅游圈 | 关注旅游行业的那些人和事 Dotour| 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