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社」创世纪:迈克-德安东尼基于牵引力的进攻战术详解

为了解开德安东尼以牵引力为基础的进攻战术的起源之谜,本-道赛特与德帅进行了一次长谈。

在篮球领域中,“牵引力”这一术语大概是在基于数据分析的思考方式出现以后,才相应问世的,但实际上这一术语的内核是篮球比赛中最常见的画面之一。宽泛而言,在许多场景中,所谓的“牵引力”只是用来形容吸引对方防守注意力的某种能力——对于进攻球员而言,就是把球转移到最让对手头疼的位置,让这个位置上的队友能更轻松地得分。

只要看过当代NBA的比赛录像,尤其是那些进攻强队的比赛集锦,你就能感受到,其实这一理念早在数十年前就已成形了。

像金州勇士和圣安东尼奥马刺这样的球队,都是以类似的进攻哲学为基础。他们依靠人球转移上的创新,迫使防守方做出特定的反应,然后依靠这些反应中出现的漏洞加以打击。这些球队的进攻哲学极大地影响了队内来自世界各地的天才球员们。而当对手自以为能破解这些球队的进攻战术时,这些强队往往又会在最合适的地方安排最合适的球员,让对手继续捉摸不透。去看看那些顶级球队的比赛吧,看过以后你就会觉得,那些在进攻中采用“旁门左道”的队伍是多么可笑。

然而奇怪的是,这样的打法其实和篮球历史上的主流格格不入。NBA自成立以来,最常见的打法就是利用错位和个人能力进行单打,时至今日这种打法仍在联盟中广泛流传。这种打法的前提,就是我的球员能力要比你的强;你要么找几个人来包夹、然后不得不放空我队里的某些球员,要么就被我继续按在地上摩擦。

当然,这并不是说前面几十年里NBA赛场上就没有团队协作的体现,乃至于批判前辈们的努力都是无用功。然而就算在十年前,人球移动的全部威力——我的意思是五个球员都在跑位,而不是一个回合中就只有一两个球员打战术——还没有被人真正体会过。

于是,天空一声巨响,迈克-德安东尼闪亮登场。

******

德安东尼年轻的时候,曾作为球员见证了现代篮球的发展历程。上世纪70年代中叶,德安东尼在ABA和早期的NBA两个联盟打过球,前者是那个时代的先驱,正是它率先在篮球场上启用了三分线。而当NBA在1979年终于跟进了三分规则时,德安东尼早已经远赴欧洲,继续他的职业生涯。

在他留在美国打球的日子里,德安东尼总是会记下教练和球队在面临重大规则改变时的反应,就好比启用三分线时,“不过是随便做了点小改动罢了”——德安东尼如是回忆道。和出台其他重大规则的修正案一样,联盟各支球队总归需要一段时间来统一思想认识,然后才能找到利用好新规则的最佳方式。在德安东尼看来,当NBA采纳了设立三分线的建议时,当年ABA联盟内的言论几乎是“死灰复燃”。

时间推进至90年代初期,德安东尼终于完成了从球员到教练的身份转变,他的这一跨越率先在海外联赛中完成。ABA打球时留给他的印象,从未在他的脑海中拭去。不仅如此,当年最受欢迎的那支“SHOWTIME”湖人队同样给德安东尼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不是魔术师的迅捷或是卡里姆无可匹敌的统治力,而是湖人全队在场上不知疲倦的奔跑让对手焦头烂额——于是,一颗变革NBA的种子悄悄在他心中种下了。

经历了数段普通职员、解说员以及助教的经历之后,德安东尼终于在2002年受雇于菲尼克斯太阳,成为那支球队的助教之一。2003-04赛季进行了一半,德安东尼又被提拔至主教练的位置。接下来所发生的一切,早已大大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同时也为NBA和整个篮球世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影响。

******

刚才我们讨论到,“牵引力”已经成为NBA圈子里一个非常时髦的术语,而德安东尼的进攻战术就是最完美的例子。但即便那个时候的太阳队把人球转移和场上空间推向了一个从未企及的高度,他们也未曾用过这样的表述方式。

“貌似我印象里从没听人在篮球场上用过‘牵引力’这个词,”道格-艾伯哈特说道,他是时任球队的兼职助教,同时也是德安东尼多年来的密友。

然而,用当年比赛的打法作为如今新式词汇的定义,这正是德安东尼和他的团队一直努力尝试的事情。

“你用什么专业术语都成,不管是‘牵引力’还是其他什么,”德安东尼在接受《篮球内刊》采访时说道,“我们在进攻端想要做的,无非是利用对手的防守准则,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对手越是要在防守端强调什么,我们就越是要抓好他们的弱点,或者是出其不意,在他们最难受的位置发动攻击。”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德安东尼不断从过去的经历中汲取营养:当年魔术和湖人仅仅依靠高速机动和果断决策,就让对手顾此失彼;当年整个联盟都还在慢慢琢磨这三分球究竟有啥好。

德安东尼的进攻体系就是这两段经历的混合产物,同时这一体系还博采众长,吸收了各种打法的精华。德安东尼做出的贡献,可不只是成为让多名球员参与进攻的第一人,或是第一个利用人球转移撕扯对手防线的教练那么简单。要找个对比人物的话,你就想想上世纪90年代的杰里-斯隆吧,在他手里挡拆战术被玩出了花。

然而,德安东尼是第一个意识到某个观点的教练,即便现在这一观点对于联盟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已耳熟能详:如果人和球的转移能随心所欲地让对手扑向进攻方设想的地方,那么一旦从开局阶段起对手的防守就是不到位的,我们的进攻将会有怎样的威力呢。

在这种想法的激发下,七秒进攻战术横空出世。

在德安东尼的指挥下,球队的目标非常简单:让防守方难以做出正确的决定。在德安东尼的进攻体系中,通过采用各种必要的措施,每一秒的运球时间里,队员们都要找到机会,形成2对1的局面,从而迫使对手在决定贴防哪边时陷入两难的境地。

这种战术打法的基础就是攻防转换,这在当时的联盟里还几乎是无人涉足的荒地。自然,如果球员在弧顶掏掉了对手的球,或是进攻时出现了人数上的优势,又或者是某个长篮板的落点恰到好处,都会给球队带来一次快攻的机会。但是很少有人能在这个基础上再前进一步。当时的NBA,基本还在延续以往半场阵地战的进攻节奏。

德安东尼将下快攻作为自己进攻体系的基石,并且在战术执行过程中,给众人印象里联盟的攻防转换准则,来了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你在攻防转换中,防守方的本能反应是什么?你很小的时候教练就告诉你去篮下守着,不要让对手轻易地进球,”艾伯哈特说道。

但是和德安东尼手下的太阳比赛时,你可千万别这么干。

“(防守方)在攻防转换中,他们老是想着回撤到油漆区,护好篮筐,”德安东尼说,“既然这样,那我们就扔三分好了。”

不同于以往的攻防转换直冲篮下,太阳队的大个子们被教练要求待在外线,在内线留出切入的线路。不同于以往的把球塞给罚球线上的队友,然后自己再给抹进内线等着队友送来一个上篮或是暴扣的机会,太阳队的锋线球员被教练要求直接去底角待命——这个位置是普通防守人最不容易想到的,而且退防时跑去那里的距离也是最长的。要是对手做了调整可咋办?简单,再把球吊内线去。

“对手不愿意扑出去防三分,因为这样意味着你会放我们上空篮,”德安东尼解释道,“他们不愿意放我们上空篮,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扔三分了。我们只要做好这一点,对面就会束手无策、疲于奔命,最后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或许当时的太阳队从未用过这样的术语,但是再仔细想一下我们对于牵引力的宽泛定义——太阳的战术,是不是这种概念的完美复现?当球队下快攻时,最容易形成进攻方人数上的优势,而人数上的优势又最容易让防守方束手无策。正如艾伯哈特所言:“当你还在为盯防哪个人而发懵的时候,牵引力就已经形成了。”

最开始,新战术的推进并不顺利。这不仅是德安东尼和他的团队在宣传全新的理念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新理念还要求队员们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太阳队的球员不光要在比赛中不停刷新自己的奔跑距离新纪录,更要努力记住这些全新的进攻准则,可以说,这些准则几乎颠覆了他们前半生对于篮球的全部认知。

球队的超级巨星史蒂夫-纳什迅速适应了新战术,德安东尼在回忆起当年的辉煌时经常将其列为头功。但是德安东尼也欣然承认,这种理念在当时根本不受欢迎——哪怕是自己团队里的几个助教,有的时候还忍不住嘀咕几句。

但是德帅很快发现,在铁的事实面前,一切质疑也都烟消云散了。在他成为主教练的第一个完整赛季里,太阳队打出了31-4的梦幻开局。在当年的赛场上,太阳队每场比赛轰下110分简直不可思议。全联盟唯有太阳一队一骑绝尘,剩下的29支球队里,甚至只有5支队伍赛季场均得分能破百。

“在那个时候,面对这样的成绩,我的理念自然很容易被人接受,”德安东尼回忆道,“‘嘿,这玩意还真管用。’然后我的队员们精气神一下就起来了。他们所有人都打出了职业生涯最高得分或是最佳表现。所以面对那样的场景时,我基本上都是在用事实说话。”

一旦最初的攻防转换被对手防下之后,德安东尼的分层进攻战术就开始大展拳脚。在球队获胜的过程中,太阳队第二波攻势的重要性和单纯的快攻得分相比,难分伯仲。实际上,太阳在那几个赛季中从未在快攻得分统计上领衔全联盟——丹佛掘金依靠自己得天独厚的高原海拔的优势,常年占据快攻得分的头把交椅。

然而那个时候的大多数队伍认为,当快攻机会逝去以后,往往只能重新组织,准备落阵地战。对太阳来说,比赛中从来没有“重新组织”一说。球队在进攻时的高速转移和果断决策,一直都在继续流动着。

在第二波攻势中,最重要的一环便是全队无休止的掩护,或者是大个子在过半场后直接和持球人打挡拆(还记得吗?德安东尼要求内线球员在攻防转换中要待在外线,给内切的队友留出路线和空间)。不同于跟在后卫身后跑上去打挡拆,或者直接跑去指定的位置,吸引该侧龟缩在油漆区内的防守人,太阳的内线会参与到快攻中,如果第一轮快攻没能转换成得分,那么他在进油漆区牛角位之前,会给高位的纳什或其他持球人做一个挡拆。

同样的,这种战术安排的主要目的还是要制造防守端的力量分配不均衡。想象一下,你自己是盯防纳什的球员,拼死拼活回到自己的半场,延阻了对方攻防转换中轻松得分的机会,但是你连喘口气的机会都没有——“砰”,在你还没有站好位、看清楚所有人在场上的跑位时,你自己就撞上了一个七尺大汉的胸膛,而纳什已经开始新一轮的“2对1”战术打击了。

其他对手根本来不及应对太阳这样的快速决策。即便以当今比赛的节奏来衡量,当年充分吸收了德安东尼攻防转换准则的太阳,其攻击速度也算得上是一等一的——据inpredictable.com统计,在2004-05赛季,太阳平均每个进攻回合用时仅13.5秒,为联盟最少。当年的NBA和现在这个平均每回合用时14.8秒的联盟相比,简直有着天壤之别,而就算用当今联盟内进攻节奏最快的球队、16-17赛季的勇士来与之衡量,太阳也非常致命。就算你在快攻中幸存了下来,那么请你放心,太阳紧随其后的第二波攻势可以直接带你回家。

即便太阳有些回合看上去进攻节奏被传统的半场进攻拉到了同一水平线上,但是在这样的回合中仍旧到处充斥着德安东尼的信条。他几乎很少在战术板上设计特定的战术,更多的时候他还是强调老生常谈的“流动性”一词,而这在当今的联盟里越来越吃香。

“在过去的NBA比赛里,你经常要喊战术,‘好的,现在要让约翰控球了,我们打44号战术’,或者是‘接下来我们打65号战术’,”德安东尼回顾往昔,感触颇深,“这玩意是怎么成为旧时NBA的咒语的——我可不喜欢。球员们说,‘我不打算碰球。’我不喜欢这样。”

“只要队员们有体力,我们就会跟他们说:‘有体力的话,你们就跑起来,在合适的时间切进去。做好这些,皮球肯定钻到你手上,你就等着拿职业生涯最高分吧。’”

德安东尼在更衣室里向队员们灌输信念时喊的战斗口号非常简单:“球会找到最有活力的人。”德安东尼从来都不会教球员特定的战术;他只是教球员以理念,之后便是给他的队员们充分的信任,由他们将这些理念落到实处。

这其中有一个理念叫做“底线掩护”。在执行挡拆战术的内线球员也有着他们自己的牵引力——他们可以顺下到篮下,带来空接或是上篮的威胁,而在德安东尼眼里,最具威胁的,恐怕还是给队友再做掩护。

“我们一直在强调,大个子去做挡拆的时候,最后迈的三步一定要注意,”德安东尼在描述一个延续至今的掩护方案时说道,“他应该在哪里做挡拆?应该是在底线位置。你肯定希望防守人扑向弧顶,然后为了追上控卫跑断双腿。”

那如果防守人扑向弧顶会发生什么事?你猜得没错,又一个2对1的机会。防守人进退维谷之际,仍旧给不出好的解决方案。“我们当时队里的球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你竟然放我半步远,那我就不客气了,拜拜了您嘞。’”德安东尼说。

如此强调设立掩护并不是说这个举动有多么重要。相反,我们更看重的,还是由此带来的人员高速跑动,篮球的精确转移,以及那个你被问及无数次的问题的最终答案——你们的挡拆如何在空间上影响到防守人,从而为进攻方带来良机。

“你大概也听说过,老一辈人常说,‘收起你的挡拆,让我单打’,大概这样的话——我们想好好挫一挫这样的锐气,”德安东尼告诉记者,“我们现在越来越强调和重视挡拆战术,如果撞上我们的挡拆,你会丢掉什么呢?跑动速度。那么你摆脱我们的挡拆又得要多快呢?更何况挡拆还有各种角度要去考虑。”

******

随后几年,德安东尼辗转多支球队执教,直到目前在休斯顿重新上岗,刚才说的这些小细节在保证球队维持优势方面愈发重要。一直以来,NBA信奉“天下文章一大抄”,德安东尼多年来苦心经营的这棵果树,最底层的果实早被其他球队摘了去。现在的各支球队,逐渐开始重视攻防转换的跑位时机,从而让对手的防线顾此失彼。当他们用上德安东尼的武功秘籍之后,也自然对德帅的招数有了更好的把握。

窃走德帅成果的球队越来越多,但是德安东尼和他的球队依然勇立潮头——而且他们还在以牵引力作为球队安身立命的根本。

举例而言,德安东尼一直要求队内的定点射手要拉开场上的空间,最好是站在三分线外数英尺的距离,而不是埋伏在三分线外一两步的位置上。德帅入主火箭的第一年,联盟就注意到埃里克-戈登和莱恩-安德森等球员明显扩大了自己的射程,但实际上这种《太空大灌篮》里才有的场景,是德安东尼多年来一直都在演练的战术罢了。

“迈克最初让他们站在那么远位置的原因,是觉得接下来他们会有接球投篮或者切入的机会,”艾伯哈特解释说。当戈登和安德森这类无需往前一步就能以极高的命中率投进超远三分的球员站在场上时,球队的优势甚至更大了。“这种战术安排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因为防守人现在必须把自己的防守范围再往外扩好几步。”

另外一个早前在各支球队有所体现,但直到上赛季才在休斯顿大放异彩的战术便是超高位掩护。过去,各支球队为了放缓德安东尼球队攻防转换的脚步,纷纷祭出了包夹纳什或其他控球人的策略。基本上球刚过半场,甚至在更远的地方,对手就要开始对持球人开始包夹。

遇上这样的情形时,德安东尼的应对方式很简单,就是让大个子在离禁区高位更远的地方给持球人作掩护,哪怕球刚过半场,人墙也要跟上。不管持球人站在球场哪个位置,只要出现了2对1的局面,那也是以多打少的良机,是继续迫使防守方出现漏洞的良机。基本上,现在哪支球队要是蠢到直接对詹姆斯-哈登进行双人包夹,这就意味着哈登将会利用好对面防守时扩出的这几步,还他们一份大礼,让他们为自己的愚蠢付出代价。即便有些球队学乖了,特意不上来包夹,火箭也会故意在离正常位置更远的高位设立一个挡拆,从而让哈登有更长的启动距离。这些都是上赛季的常见战术,现在随着另外一位精通高位挡拆战术的球员克里斯-保罗加入球队之后,火箭的战术只会愈发神鬼莫测。

当然啦,我要说的最后一点,便是德安东尼的进攻体系对三分球不加掩饰的喜爱。或许看球晚的球迷不大记得了,其实当年那支太阳投的三分也不在少数。即便那个年代里各支球队的三分出手数占了总量很小的一部分,在德安东尼完整执教太阳队的四个赛季里,他们也成为了全联盟第一支、同时是唯一一支平均每回合三分球出手数翻了一番的球队。

时间快进到现在,德安东尼的球队和其他球队之间的差距甚至越拉越大。2016-17赛季,火箭平均每100回合要扔出不可思议的39记三分球,而排在第二位的克里夫兰骑士只有34次。现如今,勇士基本就是三分大队的同义词,但是平均到每个回合,火箭的三分出手数要比他们多出近33个百分点。

然而,听艾伯哈特的讲述,是勇士这样的战术打法给了德安东尼很大的振奋,从而他意识到自己的进攻战术的究极体,到底是何种模样。

“就算是他这样的教练也会不断反思改进,”艾伯哈特说。当你手下的助教都在质疑你时,你也很容易动摇自己的信念。“(但是)随着金州勇士夺冠、各支球队为他的进攻哲学折服,现在他决心在投三分的道路上走到底。”

一如往常,如果只是考虑等式一侧的变化量,那么这种改变不可能轻易做出。三分确实比两分多一分,但这并不是德安东尼在这一领域再度成为联盟领跑者的唯一原因。还是那句话,德安东尼不过是在给防守人下套,然后加以利用罢了。

2016-17赛季,全联盟只有一支球队在篮圈附近的出手数和命中率两项统计中成为前五的球队——你猜得没错,就是火箭。尽管多年来外界会把这一成绩归功于球队总经理达瑞尔-莫雷,以及他创立的“魔球理论”——在他的理论中,中投被彻底舍弃——但实际上莫雷的理论与德安东尼的进攻主旨不谋而合。

再仔细想一下,刚才我们讨论过的战术,会带来怎样的滴流效应:球员们在离三分线外数英尺的地方待命,然后站在这个位置扔三分;如今整个联盟已显著提升了对三分球的重视程度,但是德安东尼的队伍出手比重却还是高得吓人;队内的锋线球员在攻防转换时为了拉开空间,不再跟进上篮,而是跑去底角投三分。作为防守者的你,面对这样的进攻打法,你觉得会带来怎样的效果呢?

牵引力?恭喜你,答对了。球队如此强调三分投射,为了拉开空间又推出如此多的“极端方式”,自然是为了能有轻松得分的机会,但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打法会迫使对手在防守时越来越往外扩。十年前德安东尼反其道而行之,在太阳推行的攻防转换跑位方式,如今又收到了反向奇效——对手习惯了限制火箭的三分球,现在反而愿意让最关键的禁区内城门大开,放任火箭球员轻松得分。

时光流转,对手仍旧无法应付迈克-德安东尼的进攻体系。当然,火箭球员不可能总是张手命中,有的时候在把球交给谁来投这个问题上,他们也还找不到最合理的那个选项。

但是每个赛季,场上的进攻回合数量浩若繁星,牵引力的存在,使得这支球队出现了质的变化。从来没有哪个教练的篮球理念能有如此深厚,也没有哪个教练依靠进攻哲学掀起如此大的风暴。所以,当下次遇到德安东尼夸夸其谈时,你大概也会有短暂的一瞬间,给这个老头以足够的宽容吧。

“肯定会有人能在场上得到空位机会的,”德安东尼告诉笔者,“如果你用对了方法,队员中肯定有人能在场上得到空位的机会。虽然我们不是每次都能把球传到最合适的地方。但是我对这一点深信不疑:你根本防不住我。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