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舒城:清河郡「兩銘堂」龍舒張氏宗譜四修告竣 頒譜大會舉行

弓長矢利,張氏前賢耀青史;德厚智睿,龍舒後裔續華章。

2018年10月6日,是一個載入張氏家族史冊的大喜日子:清河郡“兩銘堂”龍舒張氏宗譜四修告竣慶典暨頒譜大會在安徽省舒城縣帥旺五洲國際大酒店隆重舉行。

室外陽光明媚,室內笑意洋洋。來自舒城本土、廬江、肥西、合肥市區、六安等各地宗親450多人歡聚一堂,參加了頒譜大會,盛況空前。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全場到處充滿“一家親”的氛圍。


“兩銘堂”龍舒張氏宗譜四修理事會顧問張軾(原安慶市政協副主席)、顧問張從雲(曾任舒城縣副縣長、縣人大副主任)、顧問張義恕(原舒城縣新街中學總務處主任)、顧問張義春(廬江縣郭河人)和龍舒張氏宗譜四修理事會會長張艾、副會長張錦雲、張慧、張德義、張青、張照雲、張從興等出席頒譜大會。

出席頒譜大會還有,張從高、張炯、張儀、張玉、張德林(七門堰)、張俊、張笑生等龍舒張氏宗譜四修理事會全體成員,以及張家媳婦代表朱士蘭等。

10月6日上午10時許,慶典在擊鼓鳴樂、鼓舞飛揚中拉開帷幕。

張氏祖先


音樂結束後,在大屏幕顯示的張氏歷代先祖畫像和族徽前,全體肅立鞠躬致敬!

▲德高望重的82歲高齡的長者張義恕宣讀《祭文》

緬懷張氏歷代先祖,弘揚祖德,銘記祖訓,願張氏先祖恩澤後代。

▲在熱烈的掌聲中,龍舒張氏宗譜四修理事會會長張艾致辭



“兩銘堂”龍舒張氏宗譜四修正式啟動於2016年4月17日召開動員會,歷時兩年半時間,理事會成員及全體登記人員發揚了吃苦耐勞、兢兢業業、無私奉獻的精神,圓滿完成了本次修譜任務,達到了預定的目標,向後人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本次修譜共錄入人數6902人。

▲本次續修家譜發起人之一張德義講話


▲龍舒張氏宗譜四修理事會會計張炯通報財務收支情況

宗親代表講話

小川公後裔、第十九世孫張俊(安徽國信建設集團副總經理、駐非洲項目經理)發言


震川公後裔、第十九世孫張笑生(肥西山南中心學校教師)發言


百川公後裔、第十八世孫張德林(舒城闕店鄉副鄉長)發言


▲龍舒張氏宗譜四修理事會副會長張錦雲恭讀《執譜人職責》《治家修身格言》

頒譜儀式

張姓望族,同宗一脈,枝繁葉茂,源遠流長。上午11時許,頒譜開始,各片執譜人依次上臺,從會長張艾、副會長張慧手上接譜。

執譜人名單如下:

桃溪龍舒張功銘 桃溪棗林張功穩

三汊河旺禾張功年 南港沙埂張昭銀

張灣張莊張報明 白馬壋林波張德山

張灣張莊張仁倉 張灣中心壋張報根

三溝白魚張報法 張灣吳灣張德貴

張灣吳灣張德如 張灣吳灣張報奎

張灣東灣張玉虎 張灣東灣張傑

上陽張屋張昭扣 上陽張屋張紅斌

上陽張屋張從培 楊圩馮灣張德海

上陽張屋張林 孔集舒勤張報伍

廬江郭河河口張強 西湯池街道張義凡

張灣鄧莊張德祥 廬江金牛談崗張昭文

張灣張莊張德應 張灣鄧莊張偉

舒茶一棵印張德山 郭河三塘張保權

白衣庵沙塘張德照 白衣庵新莊張德柱

白衣庵新莊張德餘 南港鹿起張德仙

廬江郭河三塘張從保 郭河三塘張從託

肥西山南張昭然 郭河三塘張義春

南港金星張從年 廬江郭河三塘張德懷

七門堰馬道張德柱 七門堰黃家張義恕

七門堰墩圩張德永 七門堰和平張從根

七門堰堰口張從寶 孔集高塘張公平

千佛西河張德政 肥西花崗張報華

三溝河東張報友 廬江郭河樓塘張報榮

廬江金牛談崗張昭龍

百神廟中心汪拐張衛東

百神廟中心汪拐張昭鵬

白馬壋林波張報年

張灣張莊張玉平 張灣張莊張照海

張灣東灣張從高 張灣東灣張俊

千人橋鮑橋張忠斌 張灣中心壋張報爐

張灣鄧莊張躍 七門堰張青

百神白衣庵張德倉 百神白衣庵張勁林

孔集舒勤張春根 七門堰張從中

舒茶三拐張德長 百神白衣庵

張德炳

上陽張屋張軍 張灣吳灣張忠能

廬江郭河三塘張德林 南港過灣張從照

廬江郭河樓塘張德友 安慶市張軾

廬江郭河三塘張從敏 廬江郭河樓塘張德穩

城關雙豐張從德 廬江湯池張從興

備註:1、以上少數執譜人由其子或他人代替接譜

2、因版面有限,僅選部分領譜圖片,請大家諒解

感動!圖為96歲的哥哥張軾(現居安慶)和93歲的弟弟張傑不顧年邁,參加頒譜。

尊祖敬宗,幾百年華堂相承族開龍舒;親仁愛眾,數十代薪火傳遞銜自兩銘。

龍舒【兩銘堂】徽標釋義

1、徽標中的人物畫像是“兩銘堂”龍舒張氏家族始祖張廣堂,字治,號文邦,明朝文淵閣大學士(“1488-1550”是其生卒年份)。

2、張廣堂畫像取自互聯網史料,經電腦藝術處理而成。他和藹可親、目視前方、高瞻遠矚,體現了智者的鮮明形象。

3、徽標中的太陽光輝,既起美化徽標作用,更象徵著龍舒張姓族人積極向上、奮發圖強的精神風貌。

4、整個徽標莊重、大方,主題突出,寓意深刻,充分展示了“兩銘堂”龍舒張氏家族的歷史文化和世代向心力。

徽標設計人:張康,崇字輩(單位:舒城縣領航商標事務所)

依據徽標,製作的徽章


張崇照、張德友保存的張氏三修宗譜



張氏三修宗譜“冬”字號譜盒


族人正在認真研究老譜(圖中自左向右分別為張德政、張忠斌、張德義、張棟樑)


圖為張從興和張德林(百神廟)在研究老譜


張德林(七門堰)在研究老譜

“兩銘堂”的由來:

“堂號”常用於大戶府號、書齋號、修譜號、節日門燈號(前姓後堂)等,在中國由來己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

“堂號”多源自本姓氏祖上某一歷史名人的典故事蹟或趣聞佳話。那麼,要了解“兩銘堂”,先了解“兩銘”的來歷。

2018年1月13日,修譜辦人員到廬江郭河張家大塘實地考察“領鳴墓”。

張氏先人張載(1020—1077),字子厚,鳳翔郿縣(今陝西眉縣)橫渠鎮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學創始人之一。世稱橫渠先生,尊稱張子,封先賢,奉祀孔廟西廡第38位。其"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名言被當代哲學家馮友蘭稱作"橫渠四句",因其言簡意宏,歷代傳頌不衰。

領鳴墓碑,至今已有170多年,碑文清晰可辨。

宋熙寧三年(1070年)王安石變法,由於二程(程頤、程顥)是張載的侄子,受牽連,張載迴歸故里,專事著書立說,撰《砭愚》和《訂頑》分別懸掛於書房的東、西兩牖,作為自己的座右銘。程頤見後,將《砭愚》改稱《東銘》、《訂頑》改稱《西銘》。

這樣《東銘》、《西銘》統稱為“兩銘”。張氏後人將“兩銘”作為堂號也就順其自然了。為了區分各支系,故在“堂號”前綴上區域名稱。這就是龍舒張氏“兩銘堂”的由來。

敦宗睦族,忠誠為人做實事;

弘揚祖德,和諧兩銘興家風。

家譜續修過程剪影

▲2016年4月17日,“兩銘堂”龍舒張氏家譜續修動員會在帥旺五洲國際大酒店舉行


▲2017年2月7日(正月十一),修譜座談會在帥旺五洲國際大酒店舉行


2016年10月5日張軾在修譜辦指導工作


張艾會長與族人座談


修譜辦張玉採訪張義春老人


新譜印刷出來後,大家喜不自禁地翻閱



▲新譜(第四修)外觀


接譜回鄉後,各地族人紛紛放爆竹、萬家樂煙花迎接!

圖為廬江縣郭河鎮三塘村執譜人歡喜回鄉。

來源:舒城之窗 張康、張錦雲運營:束文傑編輯:束文傑製作:町甽融媒體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