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一厂老壶资料完全版,一厂老壶可遇不可求,壶友必备一键领取

最近几年,紫砂收藏界开始兴盛起收藏紫砂一厂壶的热潮。宜兴紫砂一厂建厂历史悠久,从1958年直到1997年,如今台面上的制壶名家几乎都是从紫砂一厂出来的。喜欢紫砂壶的人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喜欢紫砂泥料,而紫砂一厂的紫砂原料都经过筛选和养土,毋庸置疑是最佳的宜兴紫砂泥料。尤其是一厂的烧窑更是有别于外面民间的窑,曾有人将紫砂一厂的泥料拿到外面去烧,结果烧出来后表皮却较为干燥,其重量与紫砂的扎实度也大不相同,无法像厂内那样烧出来就具有相当的水色与光泽。

问壶特意费时费力的收集、归纳、整理出原紫砂一厂的壶型、标识,以及相关资料并整理成册以馈各位壶友。

壶型

紫砂一厂出产的壶型样式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大概有几百种。想要准确分辨唯有多接触,多经手。时间一久就能大致知道那些样式是紫砂一厂生产过的, 哪些样式是一厂从未生产过的。

标识(标签)

一般来说紫砂一厂出厂的产品贴上标签是从1977年起,那时候紫砂壶的生产主要以创造外汇为主,当时的生产以宜兴紫砂厂(紫砂一厂)为主力,直到1997年紫砂一厂改制民营为止,其间外销标签大约分为一下几个时期:

一、椭圆形绿标(鸡蛋标)约1977年—1982年;

椭圆形绿标即是坊间常说的“鸡蛋标”。这一时期是经历“文革”以来的复兴时期,百废待兴,开始从半停滞状态恢复生产,然而一时间尚不能恢复旧有的生产水平,工艺程度也不是很好。但是因泥料风化陈腐时期更长,所以紫砂泥质极佳。

二、无标志(甲子泥年代)约1983年—1987年;

所谓的甲子泥是台湾同胞对80年代初期一厂普紫和拼料的通称,此类紫砂的胎土里用肉眼就可以看到不规则且細小的黄色与黑色的矿粒,黑色颗粒尤其明显,俗称黑麻胎土或黑星胎土。可以肯定地说甲子泥并非全是甲子年所生产的,大约在82年就可以见到此类胎土的壶,一直延伸至甲子年后两三年仍然还有此类紫砂壶,所以称做甲子年前后比较客观。

这一时期应该是紫砂一厂的小康时期,台商、侨商开始参与,台湾紫砂爱好者推动了紫砂市场的复苏,紫砂在国际市场亦渐露锋芒。整体工艺水平逐步改善,紫砂泥质一样极佳。甲子泥的出现,更把泥质推上一个台阶。

以上两个时期的紫砂壶,在坊间被称为“早期壶”。当然关于“早期壶”也有人定义为仅限椭圆形标壶,这里暂且不做讨论。这一时期的紫砂壶泥质极佳,藏家玩家们为之倾心不已。可惜产量较少,真品已经很少在市场上流通了。

三、方圆标(白标)约1987年—1992年;

之所以称“黄绿白标”是因为在使用后不久印刷好的金质退色

纸质白标是上面没有塑料膜,约在87-88年间使过

市场多见此标

特殊标—1990年;

因两岸关系紧张,出口紫砂壶改用"MADE IN THAILAND"(泰国造)或贴日本国旗。此标类紫砂壶市场极其少见。

上述四种在坊间通称“白标”,其实白标时期的时间段很难明准确切割,只要是因为从87年到92年短短五年时间使用了四种标识,而且其中90年还用过泰国标和日本国旗,所以要准确的注明哪个标签在哪年使用我认为不符合实际情况。

这一时期当是紫砂一厂的全盛时期。在经过了一些年的探索磨合,加上外商的积极参与,生产工艺和设计能力已经日趋成熟,多样化的紫砂壶推向市场。优质的紫砂矿源尚存,紫砂壶的生产综合品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然而因经济改革开放,厂外壶生产乱象逐渐显现端倪。现在看来方圆牌方型标签,也成为了一个防伪标签。

四、镭射标—约1993年—1997年;

激光圆标即坊间所说镭射标

这一时期优质紫砂矿源逐渐衰竭,生产与商业环境亦不甚理想,产品品质逐渐下滑。再加上市场的不良操作和经济问题,最终导致国营一厂以及其他厂先后改制或关停,思之令人神伤!

关于国营紫砂一厂发展中的几个重要阶段:

1955年,宜兴紫砂生产合作社成立,这是宜兴紫砂厂的前身。

1958年,合并其他28家私办的紫砂厂家建立“宜兴紫砂厂”,当时艺徒299人。

1970年,经过文革过,紫砂生产逐渐恢复,并在1973年新建54米隧道窑(烧重油),并且广为产品设计新样,例如集玉、六方、龙凤、飞曲等。

1984-1985年,紫厂工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拼紫与铺砂的工艺大量使用,使泥料的变化更加丰富。

1986年以后,三四五厂诸多非国营的紫砂厂陆续成立。

1997年,宜兴紫砂一厂,结束官方经营,改制为民营。

2000年,黄龙山4号紫泥矿井,因愈挖愈深危险度太高,以及市场原因等封闭禁采,之后又因水患将整个矿井淹没。

2002年,原本紫砂一厂烧陶时的隧道窑因为使用的燃料是重油不符合环保而被关掉。

尾巴

国营一厂的其他资料因篇幅有限无法再此一一展现,如果需要紫砂一厂老壶资料完全版,请留言关注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