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過這張片單,你又得等一年

(本文由Sir電影原創:dushetv)

因為日本假期,Sir拖延了一件事沒告訴你。

但這事再遲也該提——

此前,今年代表中國內地出征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電影正式敲定了。

姜文,《邪不壓正》。



這是姜文首次代表中國衝奧。

但姜文的名字,早已經名揚海外。

18年前,他導演的第二部長片入圍戛納主競賽單元,最終捧得評審團大獎。

但當他帶著獎項回國後,卻被告知自己的電影在國內禁止公映

它就是被無數人封為神作的《鬼子來了》



如今,姜文第六部電影被冠以國字號,出征奧斯卡。

像是這位天才導演的還願之旅。

至此,所有衝擊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電影都已確定。

年底奧斯卡評委們將從全球影片中初選出9強,明年年初再公佈最終的5部入圍名單

今年,有多大機會?

我們不妨先看看其他國家和地區都選了哪些片子,知己知彼。

中國香港

《紅海行動》



最出人意料的一個選擇。

多年來堅持本土創作的香港電影,竟然挑了一部講述中國海軍的主旋律電影申奧。

其實,並不奇怪。

製片方中有香港地區參與,香港當然有資格選擇它申奧。

不止如此,《紅海行動》流著香港的血液。

準確來說,是香港導演林超賢,硬生生把華語大片提升到了新的檔次。

雖然《紅海行動》離不開內地電影工業的硬件支持,可更離不開林超賢的幕後操盤。

脫胎於香港電影“亂戰”時代的林導,光玩槍就玩了近30年。

更別說他還是標準的軍迷,對軍備、軍情如數家珍。

所以在片場,他可以毫無障礙與軍事顧問溝通,設計出自己想要的場面;同時,又可以親自指導演員的走位與表演。

各種專業的軍事戰術,被林超賢的鏡頭玩得出神入化。

突擊隊員的攻城策略、狙擊手的反狙擊花招、坦克藉助角度的逆轉、體型懸殊的搏擊技巧……



還有前所未有的全程實拍

軍艦是現實中當年撤僑的那一艘,防空炮攔截導彈的那場戲也是說打就打。



陸地戰的裝甲車、坦克甚至飛機,都由拍攝地摩洛哥政府提供。



《紅海行動》無論代表哪個地區出征,都是華語電影的驕傲。

但,礙於劇本上的硬傷和過於煽情化的處理。

入圍基本無緣。

中國臺灣

《大佛普拉斯》



四個字,當之無愧。

金馬獎斬獲包括最佳新導演在內的5項大獎,成為最大贏家。

雖然在最佳劇情片的角逐中遺憾落敗於《血觀音》。

但在Sir眼中,它就是去年最好的臺灣電影,甚至幾乎是最好的華語電影。

去年多倫多影展,《大佛普拉斯》被稱為“等待被髮掘的亮眼寶石”,導演黃信堯,也被贊“臺灣的卡夫卡”

一個行車記錄儀的故事,揭開了兩種生活。

一種是黑白的,屬於窮人;

一種是彩色的,屬於富人。




但《大佛》沒有把這兩種生活對立。

導演用極度荒誕的手法,表達著兩個世界的錯位。

想讓你笑時,他用的是悲劇。

比如那兩個窮人的對話:

“等我有錢了……”

“你怎麼可能有錢?有錢人都是三分靠作弊,七分靠背景。你呢,你背後有什麼?

“我背後有鳳梨、香蕉、芭樂,還有……蓮霧。”

是的,背後牆上的掛曆上,這些全有。

一個好笑的段子,卻暴露了他們已經背得滾瓜爛熟的窮日子。



當他想讓你哭時,用的又是喜劇。

窮人死了,他的遺照居然是被警察抓捕的電視截圖——他唯一的一張照片。

照片上,他被死死按在地上,表情尷尬而滑稽。



但Sir卻看得悲從中來——屌絲的一生,就是被死摁著頭活下來的。

這恰恰是一張最合適的遺照。

是喜?是悲?

對生活事無鉅細的細膩筆觸,正是傳承了臺灣電影的魅力。

不管是侯孝賢、楊德昌、張作驥……都拍出過很好看的寫實主義或魔幻現實作品。

就像黃信堯導演說的,去關心別人視而不見的地方

“就是有一些生活的感觸,例如生活中有很多像肚財和菜埔這樣的角色,我就會覺得社會對他們視而不見,我就想要講他們的故事。”

而大家視而不見的地方,更可能產生觸及靈魂的好作品。

雖然《大佛》極端的本土氣息,很有可能在奧斯卡水土不服。

但Sir真心希望它能入選。

韓國

《燃燒》



去年全球影評人最一致好評的作品——

MTC 89分(滿分百分);

戛納場刊史上最高 3.8(滿分四分)。

《燃燒》改編自村上春樹短篇小說《燒倉房》,用李滄東的話說,這是一個苦苦尋找八年的故事。

但李滄東卻把它拍成了一部讓普通觀眾“看不懂”的電影。

因為他在故事裡填滿了太多元素——

故事是愛情片,形式是懸疑片;

表面是三角戀,內核是社會階級的捕食鏈。

電影裡有美到讓人窒息的日落之舞。




但同時,也有一個冷血到讓人不敢相信的結局。

觀眾無法在電影裡找到總結陳詞,也無法產生一致的情緒。

自始至終,《燃燒》都沒有給出一個確定的答案。

也因為沒有準確答案,所以它的意象,也就一生二,二生三……地豐沛起來。

這就是一部“你理解越多,困惑越多”的電影。

而積累下的困惑會在往後生活裡的某個瞬間,如洪水一般把你衝醒,恍然頓悟。

這就是好電影的價值。

《燃燒》必定會成為最佳外語片的有力競爭者。

日本

《小偷家族》



戛納金棕櫚得主,幾乎提前佔據一個入圍名額。

評委全體讚不絕口。

評審團主席凱特·布蘭切特說,它是“表演、執導、攝影畫面全方位的精彩”

加拿大導演丹尼斯·維倫紐瓦說,它“同時兼備了優雅和深刻,贏得所有評委喜歡”

依然延續是枝裕和對日常生活的細微觀察,講述一個靠偷盜為生的“家族”。

在他的故事中,主角總是社會中那些困惑、孤單的群體。

有《比海更深》裡頹喪的中年人,有《海街日記》裡被婚姻困惑的女人們。



這一次他把視野放得更低——底層的犯罪者。

《衛報》評價說:

該片用現代的視角,對日本社會進行了解剖——

精於算計,現實主義,平靜而清澈,像一杯冷冷的白開水。

是的,白開水。

是枝裕和對社會的解剖,總是能擺脫“刻意營造”的氣質。

即使是再陰冷的街角,在他的鏡頭裡也充滿暖意。

這就是是枝裕和所代表的“日本哲學”——

世界很冷,生活有時令人絕望。

所以啊,所以才要努力地美一下。

以此哲學,去看是枝影片的所有細節,你就不僅僅會收穫“喪”——

警察問父親,教小朋友偷東西,不心虛嗎?

父親對著鏡頭說:

因為除了盜竊之外,我沒什麼東西可以教他了。



母親同樣:

我們只是收留她而已,拋棄她的應該另有其人吧。



他的電影總能把光照進人們心靈最陰暗的地方。

很簡單,因為好的電影就是看得見陰暗,也看得見光。

曾經有記者問是枝裕和“什麼是好電影”,他說:

“我認為好電影,就是讓人看完之後,長久不能忘懷的,會真切地對你的人生造成一點點改變的電影。”

是的,一點點改變。

他不說大話,因為生活沒有大話。

這也是他能多次征服業內人士的原因——大片太多,不說大話的太少。

墨西哥

《羅馬》



為什麼把墨西哥放在除亞洲地區外的第一位?

因為這個獎,墨西哥人志在必得。

近年世界影壇誕生了一個耀眼的組合——墨西哥三傑

阿方索·卡隆亞利桑德羅·伊納裡多吉爾摩·德爾·託羅,三位導演把墨西哥在世界影壇的地位推到頂峰。

14年,阿方索·卡隆創造歷史,憑藉《地心引力》成為第一位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的墨西哥導演;

16年,亞利桑德羅·伊納裡多憑藉《荒野獵人》榮獲最佳導演;

18年,吉爾莫·德爾·託羅的《水形物語》又贏得最佳影片。

更可貴的是,三人感情還很好。

經常為各自的作品支招、客串,在國際舞臺也互相力挺。



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裡多、吉爾莫·德爾·託羅、阿方索·卡隆

三人稱霸了奧斯卡的最高獎項,接下來的目標便瞄準了最佳外語獎。

第一個發起衝擊的是老大哥阿方索·卡隆。

《羅馬》是一部紀錄片式的西班牙語電影,故事發生在墨西哥城一箇中產階級社區“羅馬”,講述一個年輕保姆與四個孩子相處的故事。



這是阿方索自傳式的電影,他在採訪中說拍《羅馬》有三個初衷——

介紹以自己幼年保姆為原型的角色;

回溯自己童年父母感情破裂分開的記憶;

用黑白片的形式拍攝。

迴歸自我,又透露著超越自我的野心。

曾經用科幻片征服世界的他,試圖用最原始的製作再次證明自己。

光是預告片,就把Sir看得入迷。

看似日常的劇情,卻被拍得夢幻而充滿生機。

一個保姆洗地板的長鏡頭,不聽聲音,你會以為這是海邊的浪花。

在認真看下去,倒影裡闖入天空裡的飛機滑翔而過。



畫外音與畫內情景,是兩個世界;

畫內情景的天上和地下,又是兩個世界。

再看這些靈動的光影與跳脫的調度:




大師就是大師。

而《羅馬》目前所得到的成績,也足以提前預定一個入圍名額。

威尼斯電影節斬獲最高獎項“金獅獎”

;爛番茄新鮮度98%,59個評價中只有一個差評。



甚至,出品方Netflix破例讓《羅馬》在墨西哥院線提前放映了一個月,保證電影能夠獲得參選資格。

剩下的懸念,大概就只有最終是否能如願勝出了。

伊朗

《簽約幽會》



伊朗電影的水平一直過硬。

從大師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到近年憑藉《一次別離》和《推銷員》兩次摘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阿斯哈·法哈蒂

伊朗電影從不缺天才,也不缺少有力量的故事。

《簽約幽會》的劇情簡介,看起來又是一次沒有出路的人性掙扎:

法醫病理學家納裡曼博士與一名摩托車手發生車禍,傷及他8歲的兒子。他提議將孩子帶到附近的診所,但這位父親卻拒絕了他的幫助。第二天早上,在他工作的醫院裡,納裡曼醫生髮現這個小男孩竟然死了……他面臨著一個兩難的困境:孩子死於車禍還是死於可疑的食物中毒?



電影同樣已經摘下頗具分量的獎項——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最佳導演。

實力不容忽視。

波蘭

《冷戰》



波蘭最近一次獲得該獎,就在2015年,帕維烏·帕夫利科夫斯基的《修女艾達》。

3年後,這位波蘭導演很有可能馬上迎來第二次驚喜。

他就是今年戛納最佳導演獎的得主。

用一段冷戰時期的炙熱愛情,串起了那個如履薄冰的時代,各國人民的暗流湧動。

一位浪漫的男音樂家,一位奔放的女歌手;

一個來自放縱自由的巴黎,一個來自斯大林統治下的波蘭。

故事背後的曖昧,應運而生。



雖然說戛納與奧斯卡的口味,一直不太一樣。

但一個入圍名額,不在話下。

比利時

《女孩》



一群青春的芭蕾舞少女,他個頭最高,佔據C位。

他是人群中的焦點,同伴們看他的眼神好像有點怪。

Sir沒寫錯,這位海報中間的“女孩”,是一名男生。

比利時選送的片子,是一部講述變性人的電影。

主角Lara為了芭蕾舞的夢想,雖然年齡偏大起步晚,卻比別人付出更多,苦練到腳尖破皮,血肉模糊。

支撐Lara堅持下去的,不只是成為芭蕾舞蹈家的夢想,還有成為一個女孩的願望。

沒錯,“他”其實是家中的長子,名叫Victor。

LGBT題材,必然會引來較高的關注。

但《女孩》沒有把題材,當成噱頭。

那個特殊的“女孩”,與其他的女孩一樣翩翩起舞,自信優美。

與所有人一樣,為夢而搏,從不認命。




作為戛納最佳導演處女作獎的得主,《女孩》用平視的鏡頭,為“少數人”向世界發出信號。

就像金星說的——

“我只是在不妨礙他人的情況下,調整了我的人生出場設置。”

英國

《我不是女巫》



英國選送的作品,沒有在國際上獲獎,但Sir認為它的角度足夠刁鑽。

黑人題材,但與其他反映種族歧視的電影不一樣。

這是一個帶著宿命感的諷刺輪迴。

表面上,是一個非洲族裔內部的故事:

一個八歲的黑人小女孩,被指控為邪惡女巫。

實際上,它對應著歐洲歷史上一個最黑暗的傳說——

女巫審判

女巫審判是以前基督教對異教徒的一種異端審問。

基督教為了維護教皇權威,會對當時的無辜女性安上“女巫”的惡名,並審判賜死。這種審判後期發展為宗教剷除異端、鞏固權力的方式。

從1480年延續到1780年的迫害“女巫”惡潮,席捲歐洲300年。良家婦女一旦被誣為“女巫”,立刻被斬首示眾,焚燒屍體,這是歐洲中世紀曆史以及人類文明史上黑暗的一章。



如今,電影把這段黑色記憶重新置於一個非洲小女孩身上。

再想想現實,我們身邊,有多少這樣的“小女孩”?

法國

《痛苦》



作為電影發源地,法國選送的電影從來備受矚目。

但今年,可能要栽跟頭了。

可以說是目前口碑最差的一部,爛番茄新鮮度只有

59%



但這還是經過法國業界大咖精挑細選出來的。

因為競爭實在太激烈,法國為了這一個名額特別組建了一個7人評審團,包括戛納電影節掌門人福茂、名導演克萊爾·德尼等人,經過激烈討論,才勉強意見統一,選出《痛苦》。

但這也印證了法國在電影藝術性上的審美高度——

開放、獨創、先鋒。

正因為在這些頂尖評審眼中,電影沒有標準。

他們選出的電影,才不被所謂“標準”看好。

意大利

《犬舍驚魂》



怪異的劇照,一看就來自熟悉的意大利導演馬提歐·加洛尼

他最擅長表面美好,實際硬核的“成人童話”

畫面很美,內容卻暴力乖張。

像是他的《故事的故事》:

上一秒是叢林中穿著紅衣優雅側臥的美女;



下一秒就是大口生吃著怪獸心臟的女人。



《犬舍驚魂》看起來也是同樣的配方——

寵物狗梳毛工,遇到吸毒上癮的前拳擊手,走上犯罪道路。

毒品、犯罪、仇恨,發生在一個溫順的養狗陽光大男孩身上……

戳破美好的快感,是會讓人上癮的。

值得一提的是,《犬舍驚魂》同樣入圍了戛納主競賽單元,主角馬爾切特·豐特最終捧得最佳男演員獎項。

Sir就放兩張劇照,你也能感受到他的演技之出神入化:




其他國家的選送片,Sir就不重點說。

但不代表他們沒有競爭力。

因為部分影片情報不足,無法判斷,而且這些都是每個國家精挑細選過,今年最優秀的電影。

有興趣的毒飯,可以多加關注。

瑞典《邊境》

智利《黎明忽至》

以色列《蛋糕師》

哥倫比亞《候鳥》

印度《鄉村搖滾女》

俄羅斯《索比堡》

冰島《戰中女人》

波黑《不要離開我》

捷克《逝去的冬天》

葡萄牙《朝聖》

西班牙《籃球冠軍》

伊拉克《旅程》

埃及《審判日》

希臘《珀利克珊妮》

匈牙利《日暮》

塞爾維亞《犯罪分子》

荷蘭《銀行家的抵抗》

芬蘭《死於安樂》

德國《無主之作》

烏克蘭《頓巴斯》

土耳其《野梨樹》

斯洛伐克《翻譯員》

瑞士《黃金國土》

羅馬尼亞《你為此而生》

摩洛哥《燃燒殆盡》

巴西《偉大的神秘馬戲團》

加拿大《失控夜狂奔》

丹麥《罪人》

黎巴嫩《伽百農》

烏拉圭《地牢回憶》

越南《西貢三姐》

菲律賓《信號岩石》

阿根廷《死亡天使》

羅馬尼亞《你為此而生》

印度尼西亞《瑪琳娜的殺戮四段式》

泰國《告別茉莉》

克羅地亞《第八任長官》

巴拉圭《女繼承者》

柬埔寨《無名冢》

埃及《審判日》

保加利亞《無處不在》

最後,Sir還想囉嗦幾句。

許多人心中,今年最能代表中國電影最高水平的不是《邪不壓正》。

落選的作品中,呼聲最高的有三部——

《我不是藥神》《影》《嘉年華》

首先,《影》不符合選送規則,所以今年無緣屬於合理結果。

而《我不是藥神》和《嘉年華》,分別在技巧和社會意義上,都站在了中國電影多年來新的高峰。

這三部電影,代表著三個極端、三種口味。

無論選誰,都不可能盡如人意。

畢竟看看過去五年我們選送的片單——《戰狼2》《大唐玄奘》《滾蛋吧!腫瘤君》《夜鶯》《一九四二》……

基本屬於半放棄狀態。

今年,我們會有更大的希望嗎?

關於這一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問題,Sir想留給你們回答。

哪些電影會入圍最後五強?

誰會得獎?

到底哪部電影最能代表中國?

說出你們的想法吧。



微博搜索關注:毒舌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