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增持人民幣債券規模銳減,疲弱匯率雪上加霜

* 未來幾個月可能仍保持下跌走勢

* 主因中美利差及匯率等週期性因素轉負

* 恐令本已疲弱的人民幣匯率雪上加霜

* 不過資本賬戶流入減少的情況料是階段性的

* 9月外資對人民幣債券增持規模跳崖式下跌

在今年上半年相對強勢的人民幣匯率背後,可能離不開金融市場開放帶來的外資活水的支撐,不過這一支撐力正在加速減弱,9月境外機構對人民幣債券的增持規模環比銳減逾九成,恐令已疲弱的人民幣匯率更顯搖搖欲墜。

由於美聯儲持續加息縮窄中美利差,且美元有效匯率持續走升引發新興市場資本外流仍在持續,後續境外機構購買人民幣債券的規模可能轉為環比下降,不可避免對中國資本流動形勢、人民幣匯率、債券市場表現等產生負面影響。而考慮到人民幣國際化及金融市場仍持續開放,資本賬戶流入減少的情況料是階段性的。

“無論從那個角度來比較,9月境外機構的購債規模都是屬於明顯收縮,對匯率的影響比較直接,支撐力度小了,...不過支持國際資本持續流入中國的制度性因素仍不容忽視。”招商證券宏觀主管謝亞軒稱。

他並表示,趨勢上來說,還是有一些積極的因素,海外央行持續將人民幣納入國家儲備行列,加上資本市場的開放的大力開展,彭博巴克萊指數以及花旗指數等可能將中國市場納入其中,這對外資購債都有長期利好。

海外機構的一位對沖基金經理就認為,扛到明年4月,人民幣資產的吸引力就能體現出來,中國金融市場紛紛納入國際化指數後會帶來資本流入,且美國經濟明年二季度可能就會出現減速,將進一步帶來更多海外資金的流入。

但外資購人民幣債券規模增量縮小甚至出現環比下降短期恐怕不可避免,將直接對匯率造成較大的壓力,這也是屬於強美元和背後全球流動性收縮產生的外溢效應的一部分。

從中債登和上清所最新公佈的債券託管數據來看,2018年9月境外所購買人民幣債券的規模出現顯著下降。當月,境外機構增加持有國內人民幣債券50.68億元人民幣,較8月的增持716億元環比下降93%,較6月高點時的增持1,104億元下降95%,較前8個月月均671億的增持規模下降92%。

人民幣兌美元自今年6月中旬以來一路跌跌不休,至今已跌逾8%,逼近6.95元關口,且受最近公佈的9月結售匯數據繼續欠佳,盤中一度低見至6.9528,創2017年1月4日以來新低,距離7元大關僅一步之遙。

**短期外資流入債市料減半**

人民幣國際化和金融市場開放的制度性紅利仍在,尤其是境外央行持續將人民幣納入儲備資產,資本流入縮窄的規模料是有限的,業內人士估計,未來幾個月流入債市規模料減半,從而邊際上施壓人民幣匯率。

謝亞軒並估算,2018年下半年到2019年上半年中國債券市場的月均流入規模可能從之前的580億元的規模下降一半左右到290億至350億元,將對中國長債收益率下行的幅度以及國債與其他有關債券之間的利差產生一定的影響。

“看債市情況看,今年上半年(境外機構購買人民幣債券規模)明顯是幾倍於同期,同比增速很快,下半年增速很難延續,不排除下降的這種可能性,”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證券分析人士指出。

他也提到,配置型的機構還在買入人民幣債券,比如全球央行機構人民幣資產是1.84%,明顯跟SDR的比例不夠匹配,還有好幾個點的增長空間。

從國際收支平衡表的角度看,資本項下的資本流入仍是可觀的,尤其是資本市場開放正在帶來更多海外基金的資金流入,可能在邊際上延緩資本淨流入的減少。

而且考慮到當前資本項下淨流入規模的提升,未來匯率決定更需要同時將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納入考量。

**匯率挑戰更大**

儘管未來數月境外機構對人民幣債券的增持規模續減甚至減持,但對於當前臨近7元大關的人民幣匯率而言可能將面臨更大的挑戰。

按照三元悖論,在匯率浮動和貨幣政策有效性之間中國顯然選擇後者,但要在當前全球流動性收縮背景下保持匯率的穩定,恐怕要帶來更嚴格的跨境資本的宏觀審慎政策,亦可能對實體經濟造成負面影響。

分析人士指出,更具靈活性的匯率可能對中國經濟現在的階段可能更好,亦更有利於未來更長時期的匯率穩定,而考慮到中國的外債結構仍在合理水平,“現在已經到了可以討論破七的時候了。”

德意志銀行財富管理週四發表評論指出,本月以來人民幣兌美元持續溫和地貶值,但認為進一步貶值空間有限,因此維持2019年9月底7.0的目標不變。

新鮮實用的海外投資理財資訊,盡在海外財富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