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渤被刪的也是好戲啊

(本文由Sir電影原創:dushetv)

電影院就屎坑多。

但下面幾個,你應該不會再踩了......

1.青春校園殺

不羈放縱自由,情緒不夠打胎湊......



2.歌廳懷舊派

“聽過我的歌?請你買票給我哭。”



《梔子花開》4.1分,《同桌的妳》5.8分,《愛之初體驗》4.5分

3.最恐怖的......外行當導演

“誰圈錢?你TM才圈錢呢!你沒有夢想嗎?”





聰明觀眾越來越多,沒想到的是,傻瓜導演依舊任著性子前赴後繼,丟人現眼又賠錢......

這不最近,吳克群也來湊熱鬧了。

祭出老歌《為你寫詩》,自導自演了一部同名電影。



饒了Sir,劇情就不介紹了。

三大屎坑先複習一遍:青春校園、歌廳懷舊、新人跨行當導演......嗯,吳導湊得十分整齊。

投資人先慫了,提前撤資不蹚渾水。可吳導偏向虎山行,借朋友錢也要拍出來。

所以你說,這是夢想吧?

一個歌手用自己的歌曲IP拍電影,很多人都認為我是在圈錢,對這些質疑我絕不接受,我發誓絕對不是這樣的想法。



那,夢想的成績單呢?

累計票房1224.7萬元(數據來自貓眼電影專業版);豆瓣頁面僅1215人評價,總分4.2



一個夢想,沒人買單;買單的人,還要說臭。

你說,該佩服,該心疼,還是就一個字,該?

吳克群應該也感覺到了。

宣傳電影時他總穿同一件T恤,胸口印著一個大大的“傻”



執著值得尊重,是的。

但執著的背後,是不是有與之匹配的專業性呢?

導演經驗,是自己的MV;

表演履歷,沒怎麼當過主演;

10年前那首口水歌,不知道有沒有值得電影重新書寫的內涵,甚至不知道有多少等待了10年的觀眾。

這種執著是執著,卻是一種不講理、不看環境、不管別人感受的執著。



電影不是一個人的事,是一堆人做的事,最後還要被一堆人圍觀的事。

不考慮這些,甭管是圈錢還是夢想,都很幼稚。

那麼,有沒有不幼稚的勵志呢?

有沒有人也同樣等待10年,就為了實現電影夢,最終也不傻的呢?

今天就說他,黃渤。

拍電影他聰明,賣片子也“雞賊”,觀眾買單也心甘情願——

《一出好戲》&《好戲一出》



黃渤導演處女作《一出好戲》。

相信當時不少人走進影院,也是捏把汗進去的......

好在作為導演,黃渤夠聰明

自我表達與商業要求上來回撕扯,最終哪個都沒太耽誤。

結果累計票房13.5億,豆瓣評分7.2

立住了四個字:“黃渤導演”,且(很重要地),賺了錢。

圈子裡,現在不叫賺錢的導演叫導演了,一般叫產品經理……

作為產品經理,黃渤可是雙料的。

原本兩小時的電影,增添上了新的素材,4小時的片長剪成6集,再投放視頻網站的會員專享。

《一出好戲》成了《好戲一出》。

掙錢還是你老黃會掙啊!那些沒放出來的剪輯片段重新搗鼓搗鼓,換個封面擰個名,影片上線一個多月後立馬上架。

看得出來,黃渤確實是苦日子過出來的,一個鏡頭都不想浪費。

這樣幹,不出預料有人噴。

是不是所有的電影把未剪輯版放出來就能成一部網劇,真是好一齣戲



可更多的人,好評不變。

這次來!確實不失望!很多電影沒介紹的點都可以說通!



套用影迷行話,這甚至可以算是一部“導演剪輯版”。

成績咋樣?

7.6分,劇版豆瓣評分超過電影原版。



口碑,又讓精明的黃渤賺了一回。

說重點。

這《好戲一出》的葫蘆裡,究竟換了什麼藥?

說到底,這不是電影這是劇。

聽起來像句廢話?

就這句廢話,偏偏太多導演不明白。

電影和電視劇,兩種傳媒方式存在著最基本的差別:觀眾的注意力

電影院裡的觀眾、手機APP前的觀眾,對一部作品的耐心、注意力當然完全不同。

面對隨手能關掉的APP,必須讓觀眾保持興奮。

最實惠的手段:

《好戲一出》最熱的宣傳點:重新補充上了,孫紅雷、徐崢的刪減鏡頭。

不是有人說黃渤拍的電影不好笑了嗎?這回他名正言順(外帶掙錢)地滿足你們。



不僅如此,在荒島上的種種喜劇片段也豐富了。

黃渤有打算:電影院裡你跑不了,但在手機屏幕前,必須得緊緊拽住你。

為了吸引注意,除了用點便宜伎倆,更重要的是敘事方式。

對於懷著期待入場的電影觀眾,講故事完全可以娓娓道來。就像電影版中,故事開始得按部就班:

隕石墜落背景→馬進小興對話→出發團建→荒島求生。

電視劇,就講究個一發入魂

在《好戲一出》,黃渤大刀闊斧地改變了敘事。

序章這點情節,從順序變為了倒敘。

正文第一個鏡頭,就是那隻蜥蜴。



天氣狂風暴雨,人們驚慌失措,儼然一幅世界末日的樣子。

馬進從昏迷中醒來,目睹眼前的慘狀。

待到慌忙的救援、所有人安頓好之後,小興才說了一句“剛不上那趟車就好了”,通過馬進的回憶,正式回溯到之前的劇情。



如果看過電影,這樣的開場簡單直接,不囉嗦。

如果沒看過,就會被這段戲吊足胃口:

這是哪?他們從哪來?他們怎麼辦?

不同場合說不同的話,不同節奏使用不同的剪輯語法。

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黃渤,為網劇開了一個好頭。

只開好頭,就夠嗎?

你心裡惦記的問題一定很直接:

我看過《一出好戲》,還有必要看《好戲一出》嗎?

真有。

《一出好戲》兩小時,末日求生,文明推演,人性象徵,各種隱喻點到即止。

一場人類文明進化的側寫,隨著超現實的荒誕劇情,一路加速。



而荒誕的起點,就是海難時那條從巨浪中飛出的鯨魚。

龐大、安靜、魔幻。

它隱約告訴你我:可能這一切都不是真的。



它成功了。

在網上很多解讀中,馬進成了精神分裂,小興甚至全體同事都由馬進一人幻想而成。

不討論看法對錯,電影提供瞭解讀的空間與興趣,本身就是成功。

這條鯨魚,成為了幻想與現實的分界。

而劇版,選擇讓荒誕重新逼近現實。



最顯眼的鯨魚,踏踏實實地死在了海灘。

真實來自細節,真實來自過程。

為了向真實靠攏,原本簡單的隱喻推倒,在《好戲一出》中被細化出一個個伎倆與手段。

意識形態的寓言,變成了權力遊戲。

p.s.以下內容,適合已經看過電影或網劇的小夥伴讀,也涉及部分劇版增添情節劇透。

在劇版這段新補上的內容中,馬進在最初就有過“政治抱負”。

在所有人臣服於小王時,他第一個竄出來反抗。

只是手段相對原始,喊。

不用聽那耍猴的瞎囉嗦

回家才是真道理



一邊宣傳著自己的思想,一邊連蹦帶跳《常回家看看》。

沒錯,像個傻子。

結果呢,惹惱了小王、逗笑了大家,卻沒一人響應,反倒遭了一頓毒打。

聲音大?沒用。有理想?沒用。

事實證明,想幹點什麼,還是腦子頂用。

第一 合作

第二 別急



再看張總。

上面這句“別急”,有真正的解釋。

作為一個成功的策反者,張總並非僅僅靠著舊船的“原始積累”一蹴而就。

電影中早早就發現舊船的他,一直在等待著一枚棋子、一個機會。

在一次打獵中,他帶著馬進“發現了”一坑的魚。



不用提示,你也知道這是他準備好的,就是用來控制馬進。

馬進咬餌上鉤。

今天晚上我怎麼說,你怎麼做



接下來的目標,是更多的“魚”。

填飽了同伴的肚子後,他和馬進才演起那場雙簧,帶走了他可以控制的“臣民”們。

為什麼要如此大費周章?直接帶他們去大船不好嗎?

在黃渤歡天喜地地撈魚時,撈的遠遠超過所有的人頭數,張總卻將多餘的魚放回了池子。

狼多肉少,一切都要在他的掌控中。

而第一個舉著火把的人,才有發言權。



有些道理就是摔跤了才學的會。

後來馬進不傻了,重新振作,絕地反擊。

但一個電影中沒有的細節,偏偏找出了他狼狽的一面:在他一手策劃的“戰爭”中,小興饒有興致地看熱鬧。

馬進卻在練習背誦著什麼。



聚光燈前救世主一般的“即興”演講,振奮人心。

其實,還不是他刻苦投入地背下來的。

表面上,團結力量,創造平等,帶來希望;

實際上,籠絡人心,消滅對手,虛構理想。

一切都是招數。

新王登基,靠的是一套嶄新的騙局。



將嶄新的內容不斷打開,不斷升級。

《好戲一出》就是一部好劇。

影版說的是:人,可以成為凌駕他人的“神”。

劇版補充上:“神”,就是這樣創造自己的。

電影中扔錢的鏡頭你一定印象深刻。

那一刻,宣告著舊秩序的重新洗牌。



在劇版中,張總真正的崩潰在這之前就已經發生。

在知道修船無望,最後的希望破碎,財富、地位、價值上億的上市公司、家中的老婆孩子通通離他而去後。

比起馬進六千萬的彩票,他才是更難放下的那個。

他難以接受,跳海自殺。



結果被小王救了。

跳海是他的崩潰,扔錢才是放下一切的重生。

只有跌倒過,才有資格爬到別人頭頂。

在那些重新補充中,權力慾望的面孔更加猙獰,嘲諷也更露骨直接。

在小王這邊,女人投懷送抱。

小王在手足無措後,也漸漸享受了起來。



寶強眼神很到位啊......

同樣的戲碼,在張總這邊依舊上演。

兩個平凡女孩一個看茶,一個獻唱。

兩張撲克牌(錢),授收心安理得,原本的露骨洗得“文明”了。

給 你們倆先出去



《好戲一出》彷彿也在接著《一出好戲》繼續提問——

在公序良俗真空之後,階級上下雙方,有誰正義?誰又無辜?

想贏遊戲,就必須聰明。

無疑,黃渤贏了。

一筆還真寫出了兩個“好”字。

《好戲一出》是圈錢?Sir“願賭服輸”地讓他圈。

因為他最聰明的,就是明白一個簡單的道理:

觀眾不傻。

“演員跨行當導演”,看到這幾個字,正常影迷幾乎都會產生應激反應。

明星轉行當導演,有天然優勢不假。

硬件上,行業資源豐富,調動起來水到渠成,人氣積累是天然票房號召力;

軟件上,片場經驗傍身,外加表演經驗也是調教演員的天然基礎。

但隔行如隔山的關鍵又在哪?

把“傻”放到嘴上,吳克群也不是第一個。

談到《梔子花開》的拍攝過程,何炅更是掩飾不住激動:“我有一群人在背後支持我,一群人一起做一件傻事,其實是特別熱血的。”而《梔子花開》電影也正是獻給那些不服輸、不服老、不被歲月所改變的人,“只要不放棄,夢想永遠都來得及”。

聰明人,應該看到這種“熱血”與“支持”,絕不等於自己的真材實料。

錢鍾書先生說:“年輕的時候,總是把創作衝動誤以為是創作才華。”

黃渤聰明,他知道什麼才是有價值的衝動。

如果你做的不是一個完全有把握的保險的事,就必然面臨風險,人生也是這樣,之前其他的選擇也是如此,這些不可預期性帶來的才是你創作的衝動,最後完成才會給你帶來收穫。還在路上呢。

想賭,憑的是腦子裡苦思冥想很多遍的東西,而不是熱血上頭。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

說自己“傻”“熱血”,是個用爛的營銷噱頭。

“傻”也許可以掙快錢,不傻,掙的就是慢錢。

黃渤掙錢了嗎?掙了。

有沒有本來能掙到的錢,他沒掙呢?

為了這兩出好戲,被稱為70億票房影帝的黃渤,三年沒接戲。

這部電影從構思到現在成型花了8年的時間,我連續3年沒有接戲。

如果這圈裡有一種“傻”值得敬佩。

Sir覺得只有這種。



微博搜索關注:毒舌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