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噠噠滴
默克爾退出能緩解德國人的焦慮嗎?
答案應該是無疑的!
因為德國人民用他們手中選票說話了,似乎默克爾所領導的基民盟在黑森州的慘敗,就已經表決明,德國人已經開始不相信這個大聯合政府了!
儘管這個政府使德國享受著空前的繁榮,而且使德國沒有經歷二次慘重教訓的世界戰爭代價,便獲取了歐洲的領導權,並且保住了歐元的世界貨幣地位,沒有使歐洲的單一貨幣聯盟走向解體。她通過克里米亞展開的對俄羅斯制裁,使歐盟的28個成員國保持了團結。但是她的最終結局,卻和創造德國經濟奇蹟的阿登納,以及使德國統一的科爾和領導英國戰勝納粹德國的丘吉爾殊途同歸,其結局都是以不得善終收場!
而默克爾和特朗普相比較起來,其深意更耐人尋味和思索,寓意著今天的世界已經變得越來越不安全與動盪!
默克爾最終是以中東難民問題,飽受意大利,波蘭,匈牙利,奧地利等國詬病與厭惡。而在國內,因為德國人對難民問題的強烈不滿,直接促使了極右翼勢力,"新選擇黨"的興起。所以她遭受了惡評如潮:,也正是這個原因,導致了她不再連任基民盟主席。
而特朗普能入主白宮的主要原因,正是因為他"美國優先”的理念,大打移民或者是難民牌,以及逆全球化,反對多邊主義,以及對國際義務的消極態度,迎合了美國普通民眾對社會現狀的不滿,才使特朗普有機可乘!
如果要是把歐洲默克爾時代的終結和美國特朗普時代的開始對比起來,其中也有著太多驚人一幕的相似與共同點。
一:西方社會在經歷了20世紀90年代的黃金繁榮期,進入21世紀後,西方經濟增長動力減少,科技創新未有突破,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打擊下,全球經濟開始進入衰退,政府動用財政資金刺激經濟,於是債務在短期內驟然膨脹,由於債務危機爆發後,又遲遲難以化解,令西方制度的弊端開始暴露無疑,此時西方社會的一系列矛盾,已經從金融危機衍化為社會政治危機,並且產業的空心化與金融的虛擬化更是加重了這種危機的進程,也正是如此,西方大國的衰落已經無法避免,西歐的“七國俱樂部"時代已經成為過去,才有了20國集團的興起!,也正是因為西方社會對基督教文明衰落的焦灼和憂心忡忡,才使大多西方國家民粹主義興起,加速了各國政治碎片化和不穩定的進程,使歐盟一體化的進程變得更加艱難。
二: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爆發後,雖然德國經濟表現的一枝獨秀,而且保持著巨大的經常賬戶盈餘,但是西方政治制度的弊端也在困撓著德國。
如社會財富分配不均,兩極分化日趨嚴重,窮人給富人買單,國家利益讓位於黨派以及政客的個人利益,以導致的“議而不決,決而難行等等。
可以說德國政府不差錢,也非常的有錢,但是在這些諸多因素的困撓下,德國許多破亂不堪的道路,橋樑,機場等公共設施的基礎工程,至今無法得到有效的維修,擴建和新建,而移動通信的建設更是滯後,許多經濟落後地區的手機信號與wiFi連接,使消費者都無法得到有效服務和保障!也正是德國政治制度的弊端和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模式,以及國家財富厚此薄彼的分配政策,引發了中低階層的嚴重不滿,而大量難民的湧入,更加稀釋了中下階層的既得利益,使這些焦慮不安的德國人開始驟然滋生生出極強大的排外思想,所以他們把所有的不滿與憤怒,都對準了默克爾領導的大聯合政府,也正是這一原因,直接促成了“新選擇"黨在德國的迅速興起,而新選擇黨的興起,使默克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困境和窘境。
因為她不僅要面對來自歐盟有些國家的攻擊與發難,還要面對國內輿論和輿情的嚴重不滿與質疑聲,所以現在的默克爾只能選擇"自己走人”的方式,讓德國人變得滿意,釋放自己心中的怒火與不滿,以及使德國社會避免因此發生更大的對立與分裂,因此不得不說默克爾是個負責任的政治家!
但是在本人看來,默克爾的離去,對國際社會來說將是一個重大的損失,因為這個世界上又少了一位捍衛全球化價值觀和抵制民粹主義的“勇士”和鬥士。我們也都十分清楚,今天的德國之所以能夠如此的強大與繁榮,主要就是得益於世界的全球化',以及歐洲內部的自由貿易,如果默克爾的繼任者使德國走上威權主義,反建制或者是逆全球化的道路,那時的德國還能如此強大與繁榮?
所以說,如果真的有那一天時,德國人將會為今天這一錯誤做法付出代價和買單的,也許這就是衝動的懲罰吧!
相忘江湖71941665
我同意前面有幾條回答的對所謂焦慮的界定。其實今天德國所謂最大的焦慮,不是安全的焦慮、財富的焦慮、人生安全的焦慮或對未來迷茫的焦慮,而是一種正蔓延在德國社會的民粹主義情緒。
這種民粹主義情緒,表面上看似乎首先來自於2015年9月的難民浪潮,但其實卻有著更加廣闊和深厚的歷史背景。簡單說來,這種背景就是在過去40年全球化和科技革命迅速發展的背景下,貧富不均正在日益擴大。正好我在撰寫這篇回答的日子,是2018年11月9日。11月9日,這個日子對德國民族來說是刻骨銘心的,它不但是1989年11月9日柏林牆被打開那天的紀念日,同時更是1918年11月9日德國革命百年紀念。
百年前的1918年11月9日,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兩天的日子,當時德國爆發了一場社會革命。這場革命用今天的眼光看來,顯然是一場帶有一定程度左派傾向的革命。在100多年前的那個年代,同樣也是科技革命和全球化如日中天,但卻日益顯示其負面效應的時期,其最後的結果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
歷史的邏輯和軌跡何其相似!百年後的今天,當第二次全球化和第五次科技革命浪潮重新席捲而來的時候,人類又經歷了這麼一場革命,只不過這場革命似乎帶有一定程度的右傾色彩。比較前後150年的兩次革命,我的結論是: 當全球化科技革命和市場經濟剛剛開始結合的時候,也就是在起初級發展階段,革命浪潮往往是左傾的; 而當這三者達到相當程度的發展水平後,在這個高水平上產生的貧富不均所導致的社會革命,則相當程度是右傾的。
這個右傾革命,可說是人類在經歷了21世紀快五分之一時候遇到的一個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由此我們可以來解釋,為什麼美國、英國以及歐洲大陸的絕大部分國家這幾年都出現了集體右傾和民粹主義上升的浪潮。
德國今天遇到的問題,與其說是最近三年由難民浪潮引發的所謂焦慮,還不如說更多的是上面這些問題的總和。既然這樣,默克爾的離去顯然不會使所有這些問題釜底抽薪。至於默克爾的離去,會不會使這些問題有所減弱?我都不敢打保票。這是人類(當然也包括德國)在這個特殊歷史階段遇到的又一次嚴峻的挑戰。
邱震海
德國人的焦慮來自“居安思危”,來自動盪的外部環境,並非默克爾。默克爾下臺只會加劇德國政壇的不穩定性,使德國人的焦慮更上一層樓。
雖然默克爾所在政黨及其領導的執政聯盟中政黨在兩州選舉中皆失利,但默克爾本人依然是德國最受歡迎的政治家。
默克爾雖然成為了德國民眾的出氣筒,但默克爾下臺非但不能解決問題,更會製造更多的矛盾與難題。
一方面,德國政壇恐陷入混亂。默克爾四任總理,執政已13年,宣佈不再連任後,各方勢力蠢蠢欲動,開啟一輪又一輪博弈,恐導致政局不穩定性上升。
另方面,歐盟急需改革,馬克龍計劃仍有待德國支持,默克爾雖不是一個“充滿激情的歐洲人”,但一旦德國政壇開始重組,也一定會拖慢歐盟改革的步伐。
希爾維
第一個,德國人焦慮嗎?世界經濟形勢不好,德國人經濟生活也沒那麼慘,但是人的焦慮何止經濟,德國人其實是安全上的焦慮,這也不是哪個國家要侵略德國,而是德國蜂擁來大批中東難民,這些人沒工作,又要吃飯,有的還有極端信仰,經常鬧事,搶劫都算輕的,比這重的殺人、強姦等都做過。搞得德國人人心惶惶。
第二,默克爾正是做出接受這些難民的終極決策這,一方面默克爾聖母心氾濫,處於同情和贏得國際聲譽,接受了這些難民,另一方面,德國缺乏勞動了,他們來了,可以培訓下直接上崗,這就解決了德國很大問題。如此,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然而,並不是。難民們說了,啥玩意爾?上班?我們是客人,你得好吃好喝好招待,憑啥給你打工?不幹!於是難民是來了,但是卻不幹活,有吃的就吃,沒吃的就搶,生理問題也靠暴力解決。這樣就對德國民眾產生極大衝擊,造成了普遍的恐慌,其實說焦慮都是說輕了,真的是恐慌。
最後,會有更好的人來解決這個問題嗎?其實,不論誰讓去,並不能解決德國人的焦慮,這些人來了,人這麼多,能直接轟走?誰也沒那本事,來軟的:各位回家吧啊,我們德國養不起您各位了。中東那麼亂,德國這麼好,誰樂意走?那來硬的吧,這些人本來就是光腳不怕穿鞋的,沒準搞出更多襲擊、搶劫,德國人民難保就能不焦慮。而且,真來硬的,畢竟會引來周邊國家及國際社會的普遍批評,周邊國家當然怕這些人跑自己國家來,紛紛指責德國,國際社會,反正局外人事不關己,自己又沒受損,那說起漂亮話肯定一套一套的,說你德國咋能這樣,一點同情心都沒有了嗎?怎麼可以看著人家飢寒交迫把人轟走?這樣之前接收難民的美好形象蕩然無存,白做了,可惜不可惜?
北玄武
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默克爾雖然是國際政壇常青樹,但也終有落幕的一天,因為默克爾是人,而不是神。
默克爾退出,與緩解德國人的焦慮,兩個問題似乎不沾邊。默克爾退出是正常現象,德國人焦慮什麼呢?
雖然默克爾退出多少有些悲壯,但總體來說還算功成名就:默克爾創造了德國經濟的奇蹟,當了10多年總理,不僅讓德國經濟持續向好,而且成為歐洲真正的帶頭人。歐盟在英國“脫歐”的情況下沒有形成連鎖反應,更沒有分裂和解體,默克爾功不可沒。
成也難民,敗也難民。默克爾大規模接收難民,本來希望使用廉價勞動力,打造德國人權國家的形象,但默克爾的想法與現實相去甚遠。大批難民到了德國後,生活、就業、治安等一系列問題來了,默克爾受到廣泛批評。這也是默克爾及其執政黨支持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德國的問題不僅有難民問題,還有制度和體制問題,不是默克爾一個人能夠解決的。德國人的焦慮也不僅是難民問題,有基礎設施差的問題,有幸福感、安全感的問題等,也不是短時間內能夠解決的。所以,默克爾退出難以緩解德國人的焦慮。
德國人的焦慮,某種情況下也可以說是西方國家的焦慮,是歐洲國家的焦慮,這種焦慮有沒有辦法解決、誰也解決,目前沒有誰能準確回答。
毛開雲
默克爾退出與德國人焦慮程度兩者關聯度不大,畢竟默克爾已經擔任基民盟黨首18年、總理13年,就算是沒出現基民盟支持率下滑的情況也該是一個黨派的正常更替,因此這種所謂的退出是在民眾的預期中的。
德國人目前焦慮啥呢?應該說這些年德國人民的日子還是相當好過的,經濟發展伴上了中國的大腿,在歐盟可謂一枝獨秀,去年政府稅收創下了新高;於此同時德國的失業率只有3.4%(2018年8月數據),部分聯邦州比如拜仁州出現了飽和就業的情況。
好日子其樂融融,但是對於其能持續多久則是德國人民心中的憂慮,尤其是面臨著棘手的難民問題。難民問題可以說是德國整個社會當前焦慮的焦點,無論是從政黨政治還是民眾話題而言。難民問題解決與否、德國經濟景氣持續多久,這兩個德國人民心頭的焦慮點與默克爾的退出都關係不大,默克爾的決定對於德國人的焦慮而言既不是緩解、也不是增加,更多的是中性狀態。
陳皮果子
默克爾要退出政壇,還是很正常。雖然她的業績很好,但也執政十幾年,不能總是維持下去。到一定時候讓出權柄,正常。
默克爾失敗主要是難民政策沒整明白,弄巧成拙了。開始,她很自信,以為是一舉多得的好計策:即可以引來廉價勞動力充實勞工市場,又可以博得人權美名,還能增加自己政黨選民支持率,真是妙計呀!哪曾想,難民們湧來,不光不幹活、幹不了活,而且擾民害民,鬧了個雞飛狗跳!德國百姓不幹了,群起而攻之,猛烈抨擊她難民政策。一夜之間,默克爾就由拯救世人、救苦救難的南海觀世音,轉變成窮兇極惡的白骨精了!名望、支持率都是一路大跌,真是萬萬沒有想到。
現在,她決定退出年末執政黨首的競選,也表示堅持總理位子到後年屆滿。如果不當黨首,理應讓出總理位子。所以,最多到明年中,她也只能辭職退休了。畢竟,人家黨內領袖也想坐那把椅子。那時,默克爾時代就在德國真正結束。
張139558534
user4085133121121
默克爾自競選連任成功以來,在組閣問題上連連受挫,最後由於難民問題導致黨內分裂的局面,組閣無望,黯然提出不再連任德國總理。是喜是憂?德國人自己也只能咧咧嘴,攤攤手。
導致今天的局面,主要是難民問題始終困擾德國,致使多黨派聯合執政的聯邦議會內部產生分歧所致。但難民問題又是以德法等北約大國跟隨美國打擊伊拉克 敘利亞並妄圖顛覆一個主權國家的政權所引發。所以敘利亞若和平無望持續爭鬥下去,難民問題就無法解決,造成北約內部或德國的困擾是必然的,若強制遣返難民勢必引起更大的暴亂。所以雖然默克爾不幹了,留下的難民問題,在他們返回敘利亞以前無解,她的後任也不會有多少良方。
作為北約穩定的的壓艙石,默克爾的讓位,會導致德國極右勢力的抬頭,歐洲火藥庫——巴爾幹半島硝煙的味道又要瀰漫了。人心浮動,焦躁的情緒就像燃點極低的乾柴。但願北約的政治家們能夠冷靜跟隨美國走,不要被扇風點火者利用。
風雨兼程LYG
默克爾退出,無論是對德國自身還是對整個歐洲的政治經濟都產生了很大影響。特別是一旦重新大選,不管最後結果怎麼樣,對於整個歐洲的信心都會帶來極大的傷害。目前,默克爾已表達出與社民黨展開"嚴肅"對話的意願,期待這場變局能以喜劇收場。
國家的政權應該是能夠維持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