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引導的 5 種方法:Airbnb、LinkedIn 讓用戶留下來的細節

對於一個創業公司的新產品來說,好的新用戶引導流程(onboarding),是讓新用戶留下來的關鍵。

理想的新用戶引導(onboarding)體驗,應該讓用戶可以輕鬆而平滑地發現產品的價值。

面向大眾消費者的互聯網產品,常常專注於單一指標來實現這個目標。例如:Facebook 的核心指標是「10 天添加 7 個好友」,Pinterest 的核心指標是「1rc7」,即新註冊的用戶在未來 7 天內轉發或點擊帖子的比例。

但是,有些產品天然就是更復雜的,不能立刻就獲得價值。用戶必須通過一系列高要求和高風險的動作,比如:一些面向企業的軟件,用戶需要安裝軟件,需要邀請全體同事進來等等,之後才能獲得價值。這時候做新用戶引導的難度和挑戰就比較大。

面向這些相對複雜的、不能立刻讓用戶獲得價值的產品,我們總結了 5 種做新用戶引導的方法和策略。

1、讓用戶立即體驗到一些用處

對於很多複雜產品來說,用戶在獲得價值之前需要完成很多前期鋪墊動作。但是,當用戶對一個新公司還沒有多少信任的時候,很難讓他去做這些事。

考慮到獲得價值的路徑比較長,如何儘早向用戶演示你承諾的效果就變得非常重要。而且,演示的效果必須無限接近實際產品能帶來的效果。

以 Airbnb 為例,把房子租出去之前顯然需要做很多工作,但 Airbnb 向新用戶(房東)提供了一個小工具,方便他們查看當地的其他優質房東能賺多少錢,只需要輸入位置、房間的基本情況,就能得到估算結果。

2、引導流程基於價值,而不是把新功能都秀一遍

關於用戶引導流程,最常見的錯誤就是把產品的每個新功能、新特性都列一遍出來。這也許對成熟產品是適用的,但不適合創業公司的產品。因為新用戶還在評估你的產品,你的引導流程需要令人信服地把產品能解決的問題給展示出來。

完整地向用戶展示你的產品結構,當然也是重要的,但是當用戶還沒有完成引導流程進入產品的時候,則無關緊要。所以,用戶引導流程的順序,應該基於產品能解決的問題,而不是把功能一一展示出來。

以報稅工具 Turbotax 為例,它會首先問用戶的狀況,然後給出對應的產品方案。

3、講清楚做完每個引導任務,能獲得什麼好處

接受一個全新事物的過程中,所有的任務都需要抵抗焦慮和惰性的情緒。模板、聰明的默認設置以及高質量的用戶體驗可以減少阻力,但在開始使用一個新產品的過程中,很多任務會打斷用戶操作,所以一定要講清楚完成一個任務能帶來什麼好處。

比較直接的聲明,有時候也很有效,比如「15 分鐘時間為你節省 15% 費用」。這類方法都有助於激勵新用戶克服慣性和焦慮,完成入門步驟。

例如:LinkedIn 希望用戶的職場數據是最新的,所以它鼓勵用戶「增強個人資料」,保證「其他人可以找到並且與你聯繫」。LinkedIn 的這種引導,比生硬地讓用戶「更新你的職位信息」更加有效。

4、應許用戶跳過有疑慮的步驟,待後續補充

在用戶引導流程中,延遲是成功的敵人。你不想讓用戶第一次使用產品的時候,就困在郵件內容到底該寫什麼內容上面,你只是想要他們知道有寫郵件這個功能存在而已。

所以,對那些操作費時或者容易讓用戶糾結的任務來說,應該明確地讓用戶知道他可以跳過這個步驟,待後續再來完成。或者創造一種可以減少用戶焦慮和糾結的方式。

以項目管理工具 Basecamp 為例,他們在新用戶引導的第五步(最後一步)希望讓用戶邀請同事使用產品,但也允許用戶跳過這個步驟,後續做來補充。

5、產品之外的引導也很重要

一個好的用戶引導流程,不僅幫助用戶快速完成一些基礎的設置,而且允許用戶能以自己的節奏完成更復雜的任務。

如果你畫出產品的用戶體驗地圖(customer journey),就會發現整個過程中,有一些步驟是發生在產品之外的。比如:對於一個 Email 產品來說,用戶需要弄清楚寫什麼以及要發給誰。再比如:任何一個團隊協作產品都需要確保其他同事們也在使用這個產品,而且同事們也都明白使用這個產品的好處——這些都是產品外的工作。

以 EDM 郵件工具 MailChimp 為例,當用戶設置好一封 EDM 郵件準備發送的時候,它會提醒用戶可以發一封測試郵件,提醒用戶再去做一遍檢查(這是產品之外的事),以防出錯。

用戶引導流程,不可能一勞永逸。

好的用戶引導流程,應該讓新用戶儘快體驗到產品的價值。隨著你的業務增長,增加新的功能和新類型的用戶,你的用戶引導流程也應該隨之改變。總之,用戶引導流程不可能一勞永逸。

原文:https://www.intercom.com/blog/five-essential-onboarding-tactics-for-complex-products/

標題:5 essential onboarding tactics for complex products

編譯:郝曉茹 / 光澗實驗室(公眾號:lightstream0)

本文由 @郝曉茹 翻譯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