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生绘色|第120天|有一个市场叫“潘家园”

有一种集市日客流量6-7万人,有一种生意就是生活和过日子,有一种买卖成为文化现象。小生意连系着过去和现在,小日子挑着现实和希望,市井江湖蕴藏着文化传承。有一个市场叫“潘家园”,“爬长城、吃烤鸭、逛潘家园”俨然成为北京旅游的经典,中外游客的最爱。

”潘家园“日常的一天,摊主们照旧在开放式的中央大篷区坐地开张。秋日午后的阳光特别的明亮,暖烘烘的斜照进来,在大蓬区边上的摊位能舒适的晒着太阳,大部分的摊位常年没有自然阳光,依靠挂在结构梁上,密密麻麻的照明灯。这两个老摊主,一个乐乐呵呵,一个忧心忡忡,一高一矮的坐着相映成趣。

1992年开业至今已经25年,北京潘家园文玩市场占地4.85万平方米。齐全、奇货、收罗万象:古玩、文物书画、珠宝玉石、文房四宝、瓷器木器家具、民间工艺品、中文钱币、宗教用品、民族服饰、“时代”遗物、春宫画......,4000多个摊位,24省各民族的商贩都有。

“潘家园”有很多的媒体称谓:最大的旧货市场、最大文玩市场、最大收藏品市场、最大民间工艺品集散地、文化地域载体、特色文化象征、北京文化地标。

集人气只是”潘家园“特点之一,最具江湖感的集市是买家和卖家间的情义、情趣、怀旧、依恋,就“好这口”成了“淘金”、“淘趣”的老顾客的念想,也成了老摊主的期盼和想念。 能365天开业,有4点多开门的“鬼市”,这是一个传奇的地方,花几百元买盘子鉴定为37万的元青花;花十几元买的茶壶估值18万......

这个摊主的生活情怀全展现在他的笑脸上,在打开放松的肢体上。灰旧的西装不重要,关键的是专业行头的“重物”:脖子上挂的两串又大又长的老檀香佛珠,上好的洁白砗磲配珠;左手腕上的手串是佛家七珍:金、银、琉璃、珊瑚、砗磲、赤珠、玛瑙,右手握着金色的名牌手机。一张折叠椅,大号水瓶和水杯,翘着二郎腿,把自己安顿得舒服安逸。地上满箱的各种西藏天珠和珠串,有红珊瑚、紫叶檀、楠木、菩提、红玛瑙.......,咧嘴大笑的他等的就是识货的老顾客。

旁边这位中年摊主,始终比较计较买卖好坏。身体紧绷,蹲盘在一个小木椅上,坐也坐不实在,双脚交叉挤压着,看着也不稳当,衣服领竖起来把自己包得更紧些。也没有看见左边的摊主上午卖出什么货啊,他斜着眼睛瞟着,冷面绷着嘴,心里嘀咕怎么就这样乐呵呵啊。面前各式大小葫芦几乎囊括了各种的规格,黄色的葫芦衬托在黄色的锦盒里,被阳光一照耀,摊位老远就金光闪闪,但摊主阴着脸在金光里发愁。

顾客们怀着多种多样的心态来逛,懂行的不懂行的、装懂行的装傻的、买着玩的、聊天咨询的、估价寻市场的、看热闹的、想捡漏的,摊主见怪不怪了。这练摊就像练人生一样,遇上什么情况都要对待,不能指望天上掉馅饼,生意和日子都有好坏,知足常乐。淘货也像生活选择一样,不能指望没有欺骗和运气,失望来自于欲望,知足安命。